中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11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种科技新事物——生产力促进中心。自从它出现后,风调雨顺,成长壮大,成了一种渐渐被社会接受的新型科技机构,在我国的经济生产和技术推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远见的论述。它表面上是一种类似股份制的科技中介机构,实际的资本、人员、机制都比较复杂多样,运行起来也各有各的特色。

  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65家,它们分布在省城、地市、区县和国家级的行业,还包括一些地方行业的中心。甚至有些经济发展迅速的乡镇也有了“中心”。

  各种“中心”集中在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它们是机械、化工、冶金、轻工、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

  “中心”业务的主要内容有: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和技术中介服务、人员培训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等,其中主要是咨询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弱。生产经营中急切需要的科学技术无处去找去买,而许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又不知道怎样推广并取得经济效益。“中心;’这种中介机构一经诞生,就因为它的合理性而茁壮成长。

  在各级政府和部委对“中心”的投资构成中,各级地方政府占41%;省级占25%;县区占15%;科技部占15%;其他郡委占4%。从投资比例看,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受益也大,这同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的事实是相符的。

  “中心”的成员都是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精英,管理策划精英和企业运作人才。目前,全国“中心”有从业人员1146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7147人,占62,3%,从知识结构上看,“中心”主要是懂科技的咨询人才和经营人才,他们承担着企业和科技成果的桥梁作用。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一行业的人才几乎是空白。

  “中心”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有政府补贴的;有微利经营的;也有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由于适合中国国情,它们不仅数量上增加快,比如2002年的·数量较上年增加23%,而且资产也从30亿元左右增加到61.4亿元,表明绝大多数中心运作良好。它们的资产增长速度,有些超过股票上市公司。

  “中心”的收入的大部分通常来自咨询服务。在中国这种讲求人际关系的社会里,企业和个人不大习惯于有偿咨询。但近来这种情形已大大改变。甚至连管理咨询和其它咨询的数量也比上年激增了2.6倍和7,6倍。除了咨询外,“中心”还帮助企业处理了大量的文案工作,为企业节约了不少人力成本,也接近了国际规范。

  

  “中心”的一项任务是技术推广和进行产品检测,去年这两项内容相当于2001年的2.1倍,增长很快。

  信息服务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中心”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去年全国各“中心”其收集信息2587万条,提供信息1976万条,获得信息服务收入3759万元。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省都有科技情报所,无偿提供这类信息服务。“中心”诞生后,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服务主动,时时为客户着想,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和效益。

  “中心”的另一个作用是推介人才。这是过去的政府科技情报机构所无法从事的。许多情况下,产品、技术成果、技术转让都要与人才引进挂钩。科技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兴旺发达的基本标志。“中心”除了进行日常的人才推介外,还组织了许多大型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一项不菲的收入。

  “中心”在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技能人员的培训上也发挥了不小作用。有60万人次参加了“中心”的各种培训活动。

  “中心”还充当了新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有3000余家科技新企业由“中心”催生。

  一句话: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制度性创新,它有着光明的未来。

  (责编 宋宜昌)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