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的神话与现实

上五十岁的人都知道在新中国历史上“大炼钢铁”的一场戏。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中国钢产量从1957年的550万吨在5年的时间内达到2000万-3000万吨,超过英国当时的钢铁产量。

  结果是全民动员,指标层层包干,大造小高炉炼铁,大造小平炉炼钢,不仅大量浪费了人力、物资、金钱,炼出的部分钢铁质量较差,而且破坏了工业内部以及工农业之间的平衡,迫使国民经济进行了三年艰苦的调整。

  但是这场运动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钢铁情结”。

  中国是一个铁矿石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矿源、矿石储备数量不多,品位较低,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发动那一场声势浩大的炼钢运动,遭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但中国的现代化急切地需要大量的钢铁,尤其是钢材。需求的数量大,品种规格多、有些特种钢,构造工业的脊骨非它们不可。

  显然,单纯依靠进口是不行的。

  正是面对着这样一个几乎是无限需求的大市场,中国钢铁工业汲取1958年的教训之后,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变成了巨人。

  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实现了老一辈钢铁冶金人的理想。就在这一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

  从那以后,中国钢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1997—2000年,钢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68万吨、567万吨、937万吨、455万吨;钢材产量则增长了648万吨、751万吨、1365万吨和1044万吨。2001年,我国的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5266亿吨和1.5745亿吨。2002年,钢材产量已突破1.7亿吨。

  我国目前的钢材产量不仅稳居世界第一,而且相当于世界第二、第三的日本和美国的钢材产量之和。

  看到这一系列的数字,一直梦想中国成为世界钢铁大国的老一辈中国人,应该开怀大笑了。

  钢铁工业的快速增长原因很多,主要一条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一直高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钢铁工业的投资总额达1744亿元,超过了前七个五年计划的总和。显示了中国已经有了雄厚的资本力量。“九五”期间(1996—2000年)投资总额高达2163亿元,比“八五”还增加了419亿元。正当全中国热衷于迎接信息时代之际,传统的钢铁工业一直在实实在在地增长。

  从钢铁工业的分项新增能力看,中国薄弱的采矿、选矿、烧结能力增长有限,而中下游的炼铁、连铸、炼钢、轧材能力增长非常显著。主要是大量使用进口高晶位铁矿石的缘故。全世界的铁矿山都在向中国出口铁矿石,这就使中国钢铁工业能绕开国产矿石不足的瓶颈。

  新兴的钢铁强国日本、韩国也是走的这条路子。

  不仅仅是数量增加,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也在逐渐合理化。

  变化最大的是连铸比,“九五”期间,连铸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2000年达到了87.3%,这已经是世界钢铁强国的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当年的“老大哥”俄罗斯。

  “九五”期间,中国的低合金钢比(即低合金钢产量与总产量之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板管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

  但是中国钢材产量的一半仍然是普通的型材和线材,它既说明中国建材市场的持续兴旺,也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冲击高端钢材能力的不足。实际上,中国钢材达到世界钢铁强国实物质量标准的比例仅为30%。

  去年我国进口了2000万吨的钢材,主要是高强度汽车板、镀层板、硅钢片、无缝钢管、焊管、耐酸耐压的化工用钢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特殊钢。今年的进口势头更猛,加入WTO后,全球钢铁生产厂家把对中国出口钢材当成重点。

  同时,中国也出口钢铁产品,主要是焦炭、生铁、铁合金、钢坯等低端产品。

  中国钢铁工业虽然生产能力达2亿吨以上,但与世界钢铁强国相比,在许多方面差距明显。

  中国钢铁工业的装备水平普遍较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装备在50%以上,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炼铁行业为25%,炼钢行业转炉为9.4%,电炉为9.7%,轧钢为11.3%。也就是说,我国用较落后的装备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这方面,同建材行业的水泥、平板玻璃产业很像。

  具体讲,在我国290家钢铁企业中,除宝钢和天津无缝钢管厂以外,其余装备水平都不高。同日本相比,日本炼铁高炉的平均容积是我国的6.8倍,电炉是我国的2倍。

  从中国钢铁工业主要技术指标来讲,差距更是十分明显。中国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利用系数为1.99吨/立方米日,国际先进水平为2.5-3吨/立方米日;中国的热风温度平均为995℃,国际先进水平为1150℃;中国的综合焦比为546千克/吨,国际先进的为420千克/吨以下(此指标越低越节约能源和成本)。

  在冶炼技术方面,先进国家铁水预处理比例高达90%,中国只有23%;先进国家炉外精炼钢水比例占90%,中国只占21%。

  此外,在转炉利用系数、炉龄、料耗、能耗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以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只有宝钢最好,人均每年炼钢776.5吨。广受表彰的邯钢集团为人均289吨;而一般钢厂如南昌钢厂则为人均66吨。宝钢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0万元/人年,相当于日本1/3—1/2;而南昌钢厂则只有宝钢的十八分之一了。中国每吨钢铁耗用人工30.7小时,而美国和日本仅为4.1小时。

  可以说,在“大炼钢铁”的时代过去了40多年之后,中国钢铁工业仍然未能摆脱低效率、低效益的“人海战术”局面。

  这还是指普通生铁和粗钢而言,至于那些在航空、航天、造船、军舰、汽车、兵器、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精密机床、石油化工、发电、轻工等领域所急需的特殊钢,中国只能依赖进口,或者大部分靠进口。

  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把中国这个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工业正在奋起追赶,目前形势喜人。

  宝钢在精晶钢项目上投资450亿元,其中有5米宽厚板轧机项目。它的建成将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造船板需求。目前我国进口钢材中70%以上是造船和其他中厚板,宝钢S米轧机项目完工后将实现中厚板的进口替代。

  宝钢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并且在生产实践中改进设备、工艺和软件。钢铁工业的科研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旦获得突破,必将产生巨大的价值。

  随着去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340万辆,伴随着汽车热而来的汽车钢板市场热得烫手。宝钢追踪国际汽车板研发的最新潮流,开发出双相钢、烘烤硬化钢等新品种,使自己生产的汽车板的品种从40种扩增到100种以上。

  宝钢的新型汽车板重量轻、强度高,能满足制造帕萨特、别克、奥迪A6等高级轿车的冲压工艺和性能指标。目前,在国内汽车板市场上,宝钢约占一半。剩下的市场,大部分被武钢集团夺去。中国钢铁工业如果能在汽车板市场上挤掉进口板,像彩电、手机一样,就可以稳吃利润大头,进而推进出口,同日本、德国、韩国的汽车板一争天下。宝钢1800冷轧带钢项目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项目。冷轧板是最好的汽车板,专门用于奔驰、宝马等高级汽车。现在该项目打桩量已经过半。

  在著名的西气东输项目中,需要几千公里的1050毫米干线输气管和各种口径的支线输气管。宝钢参加了X70型大口径输气管的投标,并进军更高规格的X80型大口径管。X80管适应大流量,更长距离、更恶劣环境的输油管工程,X80型钢管在国际市场上有广阔的销售前景。

  宝钢的大型不锈钢项目的主设备是1780热轧机。当它调试完成之后,其产量为70万吨热轧不锈钢板卷另加170万吨碳钢板卷。目前,中国已经有了太原、张家港等几个大型不锈钢厂,加上宝钢不锈钢分厂,中国的不锈钢基本不再进口,反而可以出口了。

  其他的中国钢铁企业,都在纷纷提升技术、投资新设备,增加目前我国短缺的板材、管材等高值产品的生产。整个钢铁工业一派热气腾腾。

  继去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达到6300亿美元的高位之后,今年我国外贸形势增势强劲,突破7000亿美元可以预期。在出口物资中,占总值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它们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钢材。中国钢铁工业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