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

(一)

  

  从1946年被秘密押解台湾到1956年,张学良在井上温泉被囚禁了整整10年,这期间,张学良除了记日记,或有个别朋友来访偶尔写些诗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读书,对于往事、家事,只留在记忆中,他不愿去回忆……

  1956年12月12日将是“西安事变”20周年,蒋介石似乎又想起张学良了,在台北接连召见看守张学良的刘乙光。

  11月15日,刘乙光从台北归来,专门到张学良屋内,表情冷漠;说:“蒋总统曾于13日单独召见我,面告二事:不准我收听中共的广播:不许我同警卫人员接近。”11月17日,刘乙光又连夜赶回台北,仍是蒋介石召见。刘乙光20日回到井上,说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写一篇西安事变同共产党勾结经过的事实。再三嘱咐要真实写来,并说此为历史上一重大事件。”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20年了,蒋介石仍没有忘掉这件事。而张学良“已数年从不再忆这个问题”。这天晚上,张学良躺在床上,“前思后想,反覆追思”,“真不知由何下笔”,一夜未能睡好。

  既然是奉命之作,张学良决定“不计个人利害,详述前因后果。”除了写家信,张学良很少写“大作”,为了完成此“重任”,整整埋头写了10天。初稿先给刘乙光看,刘乙光看后说,蒋先生要求“写至离陕时为止”,但他“认为缺乏事变后详细述说”,建议加上这一段。张学良回答“关于那时之事总统知之详矣。”张学良在日记中写下“余实不忍再回忆录写。如‘总统’指示,余当详为述写单一章。”

  12月5日晚,张学良连夜改稿,12月6日“将上蒋总统之回忆书,连日夜缮就,今午交熊仲青给老刘送至台北……。”

  这是一篇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必须完成的“命题作文”,尽管张学良曾“下决心永世不谈此事”,“不愿自寻苦恼,曾自勉连回想亦不再回想。”但身在囚笼之中,又不得不写。

  刘乙光带着张学良的回忆书去了台北,没想到,蒋介石不在台北,只见到了蒋经国。蒋经国交代要将“西安事变”一段续上,所以刘又将原件带回让张学良补充。“余真不知如何下笔,不能不写真实,又不能不为长者讳。夜中未得好睡,再四思量,已得写法,真而可讳也。”这是当时张学良烦恼心情的真实写照!

  12月17日刘乙光接到蒋经国通知,要他明天到台北,便催张学良赶快“将信件写好交他,他明早5点即去台北。”

  

  (二)

  

  12月20日,刘乙光从台北返回,说信件已呈“蒋总统”留阅。同时又带回另一篇蒋介石的“命题作文”,说今天早上“蒋总统”把他召去,“交他一件郭增恺所写的西安事变感言,嘱我(张学良)针对着他驳之,加入回忆文中。”刘乙光还转告了“总统”对张学良的“表扬”,说张学良:“对共产党已有进步,我(总统)甚安慰,他(张学良)将来对革命还可以有贡献。这篇东西(指郭文)对我们俩都有关系,必须有所辟明以示后人。”

  “总统”的“表扬”,张学良却高兴不起来,一封信被一而再三地要求修改。“郭为何人,余已忘记,要把他插入,甚难写,弄得不三不四。”刘乙光坚持要张学良增改信件并坐等着,张学良只好“修改两小段,另写一张信和一驳文。”刘乙光第二天将信送去台北,24日回到井上温泉。晚饭后,刘乙光来到张学良屋里,说是“蒋总统”亲手交来“礼物”,一是《解决共产主义思想与方法的根本问题》;二是民国四十六年日记本。刘乙光还传达了“总统”两句重要的话:“共产党必败”,“对反共抗俄余(张学良)有贡献处”。

  这封上书蒋介石的信,按“上峰”意见几番修改,终于交至蒋介石手中。张学良借此机会,与刘乙光商量,希望他转告“总统”,给自己一个参加“国民党将官班培训”的机会。

  

  (三)

  

  刘乙光12月26日去台北,27日返回。到台北当天晚上9点“总统”即召见。“问他有什么事,彼即将信呈阅,又说出愿受训事,‘总统’立刻应允说好的,刘追问一句何时乎?‘总统’则答,容须布置布置。”刘乙光听了满心欢喜离去。计划27日早返回井上。

  27日一早,尚未起床,却受到“总统”召见,10点半到蒋介石官邸,“总统言,受训事,因恐外间之人有些不谅解,冒然从事,万一引起误会,甚或引起风潮,或有人对我侮辱,反而坏事,须先有步趋。叫我先写一本书,把我的经历、抗日情绪,对共产的观感,对外发表。变换外间观感,然后方可进行。”(张学良日记)

  张学良听完刘乙光讲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领教过蒋介石的出尔反尔,原想借“受训”之机离开井上温泉,这一个月的“文字”之苦刚解脱,又“令我写书”。“心中十分难过,一夜未能成眠。

  写书对于军人出身的张学良来说,真是“赶鸭子上架”,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折磨,烦躁、怨气,终于使张学良脾气爆发,28日一早“蠢性又发,在老刘处,大发牢骚。回来胡写信……”见张学良情绪失控,赵四只能婉言相劝,刘乙光见状不好,也苦苦劝说。这才使张学良慢慢平静下来。

  

  (四)

  

  在张学良的桌上,摆放着一本深蓝色的日记本。这是去年刘乙光从台北带回的,说是蒋“总统”亲手交来的。蒋先生如何知道自己有记日记的习惯?为何送日记本?是否将来日记也要送阅?总之,从1957年始,张学良的日记出现了两个版本。

  张学良在蒋送来的日记本的首页上写道:“蒋总统亲手交与刘乙光转来者,毅庵谨志45年12月24日于清泉。奉命写一本《杂忆随感漫录》送呈阅。”按张学良以往的习惯,有事则记,无事就跳过去。而1957年的这本日记则每天皆录,“感言”甚多,有读报后的感想;有读王阳明书的体会;有些“感言”似乎是自勉,又似乎是准备给别人看的……

  要完成蒋先生交代的“任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张学良决定“专心写那一本小册子”。

  往事不堪回首,“查阅一些零碎文字,以为我的写作参考,使我十分伤感,真是不愿想这些过去的事。”张学良以每天两三千字的速度写作,写着写着,有时就感慨万千,“回忆往事,真的不好受,尤其是关于他老人家的死难经过,现在大仇已报,就是我孝道不全耳,心有愧焉!”1月9日将“《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世》一章初稿写完,约八千字。”1月19日“《少年时代》已经写完未缮。这个星期一定要把其次一章写完,如能写两章更妙。”为了加快进度,旧历新年都过不踏实,“这个月的预期工作,未能如意完成,又循过年,荒废时光,心中总觉不大自在……须竭力写述,期将早日完成为是。”有时写着写着,“写到我父子情深,以及张辅忱对我之提携,不觉泪下,念当年年幼无知,今日报图无由矣!”想到自己到台湾都10年了,沉浸往事,故乡入梦……“客舍台湾已十霜,忧心日夜忆辽阳,何当共渡桑田水,痛饮黄龙践故乡。”豪情未减,英雄老去,春秋家国梦。

  1957年4月12日,“蒋总统所命写述之件,已脱稿缮就,命名为《杂忆随感漫录》,装订完竣”。这份自述的“杂忆”,张学良写了整整4个月,期间,前列腺发炎、发烧……张学良都未停笔。“此乃我从来没写这么多字的东西,虽然不完美满意,但我竭尽心力矣。”

  

  (五)

  

  刘乙光将《杂忆随感漫录》及张学良的信,送台北交蒋经国。

  5月10日,刘乙光从台北带回“总统”的意见:一是要张学良将《杂忆随感漫录》重新抄一遍;二是要求张学良将“去年12月17日上蒋‘总统’西安事变的复函,改为‘西安事变反省录’嘱我亲笔抄写。”并言“拟给诸高级将领参考”。刘乙光再三交待:“二事皆‘总统’亲告彼者。”抄写这两份材料,张学良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刘乙光将张学良缮写的“反省录”送至蒋介石,“总统”说:“留下我研究研究。”并交待说准备将张学良迁至“较近之处”“但未言明地点,何日期”。这份原本奉蒋介石之令,张学良撰写的西安事变经过,是作为私人信函交蒋介石的,现在被蒋改为“西安事变反省录”,还要求张学良亲手再抄写一遍。(这份材料后来流传外间,变为“西安事变忏悔录”。)

  8月12日,蒋介石、蒋经国又给张学良“布置”任务,要求张学良写读《苏俄在中国》之读后感,并“把西安事加进去,”以便公开发表。《苏俄在中国》一书是蒋介石所著。

  8月初,张学良发现自己咳嗽痰中有血。“照X光,看了内科和眼科大夫”幸无大碍。从8月14日至8月18日,张学良花了五天时间写完了《恭读书后记》。

  8月26日,刘乙光将该文送交蒋经国,得到的答复是先“放在那里吧!”

  这一连串的“奉命之作”,总算都交卷了。张学良身心俱疲想好好休息一下。搬迁之命早已下达,只因高雄西子湾的住所正在修缮,先要将行李整理好,陆续运走。一想到将要告别井上温泉了,离开这里熟悉的一草一木,熟悉的山间小道、静静流淌的小溪……中秋之夜,张学良“在球场上赏月,唱留声机,过了中夜方入寝。”毕竟张学良、赵四在这里住了10年了!

  

  (六)

  

  1957年10月24日,张学良、赵四离开井上温泉,重迁到高雄(1949年底张学良曾秘密转移高雄)。“早4点起床,中午到嘉义,晚6点抵高雄,寓于西子湾的石为开的宅子”。相较前次迁高雄,居住条件好多了。“房屋宽阔,环境幽美,为二十余年来最舒适的处所”。

  “蒋夫人”派专人送来了家信及礼物,美国友人伊亚格送来的相机、电唱机、电熨斗、电被等,这些家用电器在井上温泉因没电,“几为废物”,而在高雄是可以派上用场了。

  终于可以让自己稍稍轻松,在西子湾散散步,或将礼品回赠友人,寄些照片给远在美国的子女,朋友的信亦可一一回复。

  7月的高雄,正值盛夏,张学良写完那些“文章”,希望能见见蒋介石,同时也托“蒋夫人”转达“求见”蒋的口信,张学良是想为自己争取些“自由”,但这些努力如石沉大海。1958年8月2日,张学良在报上看见一篇周鲸文的谈话后,找刘乙光商量,想请刘乙光到蒋经国处探听一下“高峰”(指蒋)的意旨并“打算写一篇东西”。这是张学良第一次“主动”提出写迎合“高峰”的文章,“听说老先生要南来,想趁老先生在西子湾呈上去”。刘乙光听罢,自然很高兴,说:“如果能写的话,那早就是高峰的意愿,不必探询,一定赞许的,不过高峰不愿出诸命令而已。”

  张学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老先生”看到他的思想已“有所改变”。这篇文章定名为《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交刘乙光28日送往台北,同时给台北包医生去信,讲述自己眼疾治疗的情况。

  9月2日,刘乙光台北归来,告诉张学良他见了蒋经国,将信件送上。并向蒋经国汇报了张学良的“转变”。张学良认为自己过去写的东西不满意,最近又看到了周鲸文的谈话,自己决心写了这篇东西,“但在文词上仍不满意,如加以修正,是所希望。”并汇报了张学良的眼病“已在高雄医院医治了一个多月,未见进步”。

  蒋经国看完这篇文章后,召见刘乙光说:“所写的东西,他已看过,甚为感动!已呈老先生矣。”张学良从不愿意写回忆文章到“主动请战”,在蒋经国看来是“大有进步”。经上报“总统”同意,令张学良“移台北医治眼疾”。

  也许是宋美龄、蒋经国均将张学良求见的“要求”转告了“总统”,但更重要的是,张学良送来的文章已表明张学良的思想“大有转变”。

  蒋介石终于答应安排时间见张学良了。11月23日,刘乙光通知张学良,下午5点,“总统”在大溪召见。“3点一刻,蒋经国派其车来接,”张学良与刘乙光同行,约4点多到大溪,等了10分钟,由蒋经国,刘乙光陪同进入“总统”行辕客厅,相见之下,一同进入小书斋。

  “总统你老了!”“你头秃了。”两人“相对小为沉默”。再次相见,一晃20多年过去了,往事如烟,恩仇纠缠……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两人谈话仅半小时,大多是张学良陈述自己的想法,蒋介石仅简答之。蒋希望张学良“好好读些书,反(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丝毫未提关于“解禁”或“恢复自由”的字句。

  张学良此时也明白,他恢复“自由”是遥遥无期!此后,他不再写回忆文章或“主动请战”了。1960年在宋美龄的帮助下,迁到台北定居。

  [责任编辑]林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