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痣的大秘密

人无完人,就说身体吧,即使像潘安、西施那样的俊男靓女,身上也是有“瑕疵”的。因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都长有痣。现在就来看看小小黑痣后面的大秘密吧。

  

  秘密1,痣是一种皮肤肿瘤

  

  面对镜子,仔细瞧瞧你的脸、颈等部位,或者卷起袖子看看手臂,肯定会有黑色或褐色的点斑状物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痣。医学将其归于肿瘤的范畴,是长在皮肤上的一种良性肿瘤。

  为什么说痣是肿瘤呢?从医学角度看,痣是痣细胞在皮肤里不断增殖而形成的巢状或团状物。由于痣细胞可分泌黑色素颗粒,致使其表面呈现黑色或褐色,黑痣或色素痣即由此而得名。

  黑痣可见于任何人以及人体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颈、背等部位最为多见。有的是与生俱来,出生时即已存在;有的则是后天的产物,多在出生2岁后陆续“闪亮登场”。黑痣大多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无变化,也没有不适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痣细胞逐渐由皮肤的表层移入真皮,其数量也逐渐增加,一般于青春期达到顶峰。

  黑痣是一个大家族,常见的成员有局限性黑痣、巨型黑痣、晕痣(伴有周围圈状皮肤色素减退)、单纯性雀斑样痣(俗称痦子)、雀斑(发生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呈棕色,日晒后颜色加深)、咖啡牛奶斑(出生即出现的淡棕色斑块)、黄褐斑(女性两颊与额部的淡褐色斑块)、太田痣(眼睑青褐色痣)、伊藤痣(躯干四肢青褐色痣)、蓝痣(蓝色斑丘疹或结节)等。此外,尚有黑毛痣,极其少见,表现为局部发黑,皮肤粗糙而隆起,且长有硬质短毛,非常醒目,不利于观瞻。

  另外,根据痣细胞在皮肤中沉积的部位不同,又将痣分为三种:痣细胞分布在皮肤的真皮层,称为皮内痣,表现为乳头瘤样凸起,几乎所有的半球状和带蒂者都属于皮内痣,性质稳定,最为安全:痣细胞分布在皮肤的真皮层与表皮层之间,称为交界痣,大多数呈扁平状,变为恶性肿瘤的风险最大,因而最危险;痣细胞兼有上述两种属性者称为混合痣,略高于皮肤。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秘密2,黑痣有善恶之分

  

  人分善恶,黑痣亦然。皮内痣可谓“善”的典型,它性质稳定,不会“兴风作浪”,加上不痛也不痒,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你完全可以与之和平共处,顺其自然。

  但交界痣就不一样了,性质不稳定,有恶变为癌的倾向,尤其是长在手背、脚底、腰部、阴部等特殊部位,容易遭受摩擦等刺激,恶变为癌的危险性更大。另外,长在面部严重影响美容者(如太田痣、黑毛痣等)也需要处理。至于已出现恶变征象的黑痣,更需要当机立断地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有手术与非手术两种。手术疗法适宜于面积较大或已有恶变征象的黑痣。而非手术疗法,如激光、电解、冷冻、化学烧灼等,只适用于直径小于3毫米、浅表、诊断明确者,因为反复光热等作用后可能增加黑痣恶变的机会,一定要慎用。诊断为雀斑者可采用磨削术。至于太田痣、伊膝痣等,激光治疗当为首选。

  

  秘密3,当心黑痣变“恶黑”

  

  前面提到,黑痣可能恶变为癌,医学上称为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本来,黑痣就是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处于良性状态是安全的,一旦因某种原因变为“恶黑”,就成了极度恶性的癌症。据临床医学报告,相当一部分“恶黑”祸起黑痣恶变,尤其是黑痣中的交界痣,发生恶变的几率最高。另外,经常受到暴晒以及摩擦的黑痣,也容易成为“恶黑”的“先驱”。因此,对于上述黑痣应格外留心,及早发现恶变的征象,以便及时借助手术刀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黑痣恶变的征象有:痣突然变大,颜色加深,出现瘙痒或疼痛,痣毛脱落,容易出血,伴有溃疡,痣的周围冒出小痣,继发感染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民间流行的点痣绝不可为。首先,从外观上很难判断痣的深浅,药水腐蚀虽可将很表浅的痣弄掉,但表皮很薄,稍不注意就可能腐蚀掉整个表皮层,留下疤痕;如果痣较深,药水难以如愿,以后会“春风吹又生”,痣可能更大,更难看。更为糟糕的是,如果痣被药水刺激,很容易突变为“恶黑”。君不见不少“恶黑”患者,就是胡乱点痣造成的,前车之鉴不可忘怀。

  

  责任编辑 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