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从2014年6月起在广东发病并流行。广东省卫生计生委10月14日发布登革热疫情通报,截至10月14日0时,该省今年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2446例,其中广州市27400例、佛山市2799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市5例、佛山市1例。
  登革热是什么,为何能在广东流行?
  登革热的来历和历史
  登革热的名称源自英语Dengue,而Dengue的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现在这一疾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中国称为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越南通称为热出血症。
  中国被认为是最早记录登革热的国家,在晋朝时就有文献记录了类似登革热的病。但是,在近代历史上最早记录登革热的是1779年埃及的开罗和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当时有人患了登革热。由此推算,人类患登革热的历史较长久。
  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显示,1917年中国海南省发生登革热,属于登革热3型。登革热在近代史上造成较大死亡的一次流行是1928年在希腊的发病,导致约1000人死亡。不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军和盟军的伤亡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研究人员才积极研究此病。1943年,美国和日本研究人员相继发现登革热病毒,登革热的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同时根据血清学方法鉴定出了4个类型的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成员之一,其染色体核糖核酸(RNA)为单股正向核糖核酸,由核小蛋白所包被,外面由前膜蛋白、外套膜蛋白包围而成。登革热病毒颗粒大小约50毫微米,其染色体RNA可以导引生成3个结构蛋白,即核小蛋白、前膜蛋白和外套膜蛋白,同时还引导生成7个非结构蛋白。
  由于登革热是由蚊子传播,该病广泛分布在全球北纬25度与南纬25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到活动性登革热病毒侵扰的国家多达61个,涵盖人口约15亿之多。研究表明,从1970到1980年代,每年约有25万人感染登革热。现在,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人患登革热。近几年登革热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
  传播和症状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中国许多省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分布广泛,广东省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登革热在广东发病较多。蚊子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也会在户内活动。
  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5~6时),及早上8~9时。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让人产生症状。如果患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6~7天)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然后继续由蚊子叮人而传播给其他人。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只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人们被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8天),大多会发热(首发症状),起病迅速,在发热、头痛的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同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症状等。这是因为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会损伤血管,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数量下降或贫血,进而破坏人体免疫力,从而产生多种症状。登革热的前期症状和感冒很相似,以致很多患者自作主张,把其当成感冒来治疗。由此,不仅耽误时间,延误治疗,加重病情,而且有可能失去生命。
  登革热在临床上分轻型、典型和重型3种。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典型登革热的表现是,先寒战,随之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发热有双峰样的特征表现;全身的症状会伴随发热而发生,如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痛;有皮疹,在病程3~6天出现;有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个别还会有黄疸、肝肿大。重型登革热有典型登革热表现,并且会出现精神症状和消化道大出血等表现。
  轻型登革热并不可怕,但重型登革热是个恐怖杀手,病死率达90%以上。早期登革热病人全身肌肉非常酸痛,轻微的触碰也会造成巨大的疼痛。早期登革热病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症状,从而导致死亡。
  登革热的预防
  目前对于登革热尚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防治。今年广东流行登革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蚊子易于生长繁殖,成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源和途径。主观原因是灭蚊防控疏忽。登革热疫情基本上是4年一个高峰,今年就是规律中的高峰年份。在上一个高峰年份的2010年,由于当时举办亚运会,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经过全民动员集中灭蚊,疫情得到很好控制,因此2010年广东登革热病例仅有50多例。
  另一方面,疫苗迟迟未能研发成功也是近年广东和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病例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由于实验室中检验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方法及分离病毒技术仍然不尽理想,最近几年虽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的应用,但由于登革热病毒属于RNA病毒,其染色体RNA序列容易产生突变,加上各型登革热病毒RNA序列分析不全,使得疫苗研发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人类目前对登革热病毒和该病的了解也并不全面,因此迄今尚无有效药物和疫苗问世。另外,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也有利于蚊子的生存和扩大生存范围,使得登革热的病例持续增多。
  在尚无有效疫苗供人们预防登革热之前,最好的预防方法是避免蚊子叮咬和灭蚊。例如,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避蚊虫药物,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可以使用杀虫剂杀灭成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进行超低容量或热雾喷雾,杀灭孳生地周围的成蚊。
  室内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虫剂剂型,如纸烟剂、块烟剂熏杀成蚊或喷洒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清除伊蚊孳生地,如防止地面积水,填埋废旧池塘,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对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等。
  登革热的治疗
  登革热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应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新发疫情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没有防蚊设施者应在房子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成蚊。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和降低病死率。对疫区内不明发热患者要做初诊,接触发热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尽管对登革热尚无特效疗法,但登革热是一种有自愈倾向的疾病(自限性疾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度过急性期后,大多数患者都可以痊愈,而且预后良好。治疗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8月下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进行。
  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恢复期不宜过早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1500毫升,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登革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时需对症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补液300~500毫升,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甲氰咪胍等,严重者可用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250毫升和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
  【责任编辑】张田勘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什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