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土壤

大西瓜没有以前甜了,大米饭没有以前香了,连小青菜也不如从前鲜嫩了……根子在于土壤环境变差了。专家呼吁——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大西瓜没有以前甜了,大米饭没有以前香了,连小青菜也不如从前鲜嫩了……似乎田里长的许多农产品都不如以前好吃了。是我们生活好了,嘴变刁了,还是因为品种退化了?农业专家指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土壤环境变差了,很难长出从前的那种西瓜和稻米了。

  考察一下目前的土壤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土壤环境恶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重视施用有机肥,片面施用化肥,对农田实行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壤肥力急剧下降。二是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扩散,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不断积累,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土壤处于“中毒”状态。三是农田大量使用农膜,这些农膜遗弃后未能得到及时清除,残存于农田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不可否认,化肥的诞生掀起了世界农业的一场革命,农作物产量成倍提高,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巴,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化肥(主要指氮肥、磷肥和钾肥)都是以无机化合物形式存在的,作物在吸收了氮磷钾之后,仍有大量的无机物存在于土壤中,使土壤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不仅如此,由于片面追求产量,不断追施化肥,刺激作物生长,耕作制度也由一熟变两熟,两熟变三熟,根本不给土壤以喘息的机会,殊不知,土壤虽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如不给它以必要的调整、补养,总有一天它会被人类榨干的。

  土壤的中毒问题更可怕。一些特异性的除草剂虽不伤害土壤微生物,但在土壤中积累后,对某些作物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同样使土壤丧失了应有的功能。近年来各地由于在麦田中长期使用绿磺隆、甲磺隆等除草剂,使后茬作物受到严重威胁就是一个证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土壤处于“带毒”状态,不仅使农产品丧失了原有风味(如西瓜不甜、米饭不香),还会进一步威胁人类健康。

  我国是农膜生产大国,年产量达百万吨,每年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达35万吨,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万物土中生。土壤环境恶性化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救救土壤的呼声不绝于耳。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耕地,我国也在198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严禁向土壤排入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有关部门还加快研制可降解农膜,努力减轻农田的白色污染。

  当前摆在我们农民朋友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说化肥能增产,并不是说化肥越多越好。我们说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并不是说化肥不能用。关键是要合理施用,适度施用,氮磷钾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以发挥最大的增产效应。

  在国外,已有“休耕”一说,就是在土壤种过几年庄稼以后,让其休息一季(或一年),通过休息,地力会得到逐步恢复。我国人多地少,不提倡大面积休耕,但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在种粮效益极低的情况下,部分农民让土地“抛荒”也不必大惊小怪。

  增施有机肥、补充有机质,是培肥地力最有效的手段。过去农村种绿公、罱河泥、积造土杂肥,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肥大多是豆科作物,含有根瘤菌,本身就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培肥地力;种绿肥,养畜禽,不仅可以增加收入,畜禽粪便还是极好的有机肥。近年来,河流淤泥淤积,已成为农村一大问题如结合清淤将河泥施于农田,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秸秆在农村比比皆是,一把火烧了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其实秸秆还田有做不完的大文章:比如用秸秆喂牛,实行过腹还田;比如用秸秆生产食用菌,把食用菌的下脚料还田;比如用秸秆发酵沼气,用沼渣还田;也可通过沤制、腐熟还田……都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有些地区,适当的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大大地缓解了土壤的种植压力,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整体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土壤环境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何愁没有蜜甜的西瓜、喷香的大米饭?

  (责编 宋宜昌)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