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两性差异

女性与男性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疼痛的感受上。一般而言,女人的一生会比男人感到更多的疼痛,不仅如此,她们的疼痛在身体部位上也比男人多,疼痛的频率还高于男人,疼痛的周期也长于男人。难道这仅仅因为“脆弱呵,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的原因吗?

  

  两性疼痛差异的原因

  

  其实,女人与男人的疼痛不一样更多的是他们如何考虑疼痛和感受疼痛。比如,焦虑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男性和女性,女人可能会感到这是一种痛苦(心灵感受),而男人的这种痛苦感受就会少一些。同样,用以对付疼痛的方式不同,也会让人对疼痛产生不同的体验。

  对志愿者的不同疼痛研究可能会让我们理解男女为何对疼痛的感受不一样,这些研究包括洗冷水浴、参加临床的疼痛试验等。

  当然,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感受和体验疼痛方面的差异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英国巴斯大学疼痛应对中心的心理学家埃德·基奥认为,差异是的确存在的。因为,女性在一生中体验的疼痛比男性多,疼痛发生的频率更高,有更多的身体部位产生疼痛。但是,两性之间的这种疼痛差异都没有纳入疼痛的研究和治疗中,在实际生活中要么忽略了这种差异,要么在统计时作了平均处理。所以,研究人员应当研究疼痛的性别差异的科学原理,以便找到分别对待不同性别疼痛的方法。

  对疼痛原理和两性疼痛差异的解释大都集中在生物学机理上,例如,遗传和激素差别。然而,现在越来越清楚,社会和心理原因也是造成男女疼痛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一个差异就是男性和女性应付疼痛的方法不同。女性容易集中于她们所经历的疼痛的情感方面,但男性则容易聚焦于疼痛的生理感受上,比如他们经受的具体的身体部位的疼痛。

  研究证明,男性采用的感受疼痛的聚焦方式有助于帮助他们提高疼痛阈值(能承受更大的痛苦,或不会轻易产生痛苦感觉),但是这种方法对女性却没有任何好处。女性集中于疼痛的情感方面可能让她们经受了更多痛苦,因为与疼痛相关的情绪可能是负面的。

  有一个简单的试验可能说明问题。研究人员请志愿者把非优势胳膊(一般是左胳膊)浸入温水(摄氏37度)池盆中2分钟,然后让他们把胳膊抬出来再浸入1~2摄氏度的凉水中。这就能让研究人员观察到不同的人的疼痛阈值(人们最初感受疼痛的那一点)以及疼痛的忍耐度(能忍痛多长时间)。

  在这类研究中,人们能忍耐疼痛时间的最高上限是2分钟。在疼痛闽值和疼痛的忍耐度上,女性都要低于男人,因而她们感受的疼苦更多。这方面,也许性格和意志也起了作用。因为,大致而言女性的“娇气”也是其疼痛阈值低和忍耐力差的原因之一。

  

  特殊的原因

  

  然而,与男性相比,女性不仅一生中疼痛时间比男性多,而且疼痛的人数也多于男性。中国和欧美的临床调查表明,60%以上的疼痛患者为女性,这是由女性的生理和行为的一些独特性所决定的。

  女性的第一个独特性是月经,这会造成不少女性疼痛。以全球的统计而言,约8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痛经,而在中国这一数字约为75%,这是女性独有的现象,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的比例多于后者。但原发性痛经的一个特点是,结婚育子后女性的原发性痛经往往会消失。而继发性痛经则有多种原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这就需要对症治疗。

  女性疼痛的第二个特殊原因是乳腺增生疼痛,以未婚未育的女性居多。年龄在37—40岁的女性为高发人群,包括已婚女性也有这样的疼痛,因此,是女性不可避免的特有疼痛现象。

  女性疼痛第三个特点是分娩时的特有之痛,在今天,这种疼痛又有新的发展。过去的疼痛是因自然分娩而痛,是女性一生必经的阶段,也是人类赖于生生不息的一种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历了这样的疼痛才是成熟的女性,其忍痛和耐力也是男性所不能比拟的。而在今天,由于相当多的女性不能耐受自然分娩之痛,往往采用剖腹产。尽管这种方式能解除分娩时较长时间的痛苦,但反而带来产后的手术创口的疼痛。因此,这也成了今天女性躲不开和必经的痛苦体验。

  女性的疼痛还在于随着年龄增长,由骨质疏松而产生的骨盆和全身性疼痛。虽然男性也有这样的疼痛,但显然比女性的痛苦要小,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由于孕育孩子的付出和雌激素分泌的减少,女性在45岁后就开始了全身的退行性变化,50岁以后开始出现骨质疏松产生的疼痛,到了60至70岁则产生腰骶部的疼痛和全身性的疼痛。

  中国北方地区的调查发现,女性50岁以上椎体骨折发病率为15%,而80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达到36.6%,这便是由骨质疏松所引起。因为,60岁以后,女性体内缺乏维生素D,无法有效地帮助身体吸收钙质,储存于体内的钙质则开始大量释放,造成全身骨骼的骨量降低。另一方面,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代谢会由年经时的正平衡转为负平衡,即从骨(钙质)生成转为骨(钙质)释放,骨量减低,骨质疏松形成。再加上女性孕育孩子时全身在骨质和其他物质上的超量新陈代谢,也造成骨质疏松比男性严重。于是全身和骨盆疼痛也重于和多于男性。

  最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要求女性吃苦耐劳和忍辱负重,女性一出现疼痛就以“扛”和忍来对待,因而时间一长,也使疼痛恶化,造成疼痛的增多和程度的增强。

  

  复杂的原因

  

  当然,两性的疼痛差异还有其他原因。另一项研究是调查在焦虑敏感性和疼痛之间是否有性别差异。焦虑敏感是一种担心产生焦虑的感觉趋向,这样的感觉在疼痛经历中比较重要。对150名转诊到医院治疗的病人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预测疼痛的要素是不同的。而与焦虑有关的担忧和对这种感觉负面解释的增强在女性中都强于男性,因而影响到女性的疼痛经历,使她们更容易感到疼痛。

  而焦虑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因此,焦虑的主要特征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凡是对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赖性强、对自身躯体和内脏情况过分关注的人都容易患焦患。一些人并没有患焦虑,但处于焦虑敏感阶段,也容易产生疼痛感。

  另一个研究结果也非常有意义。胸痛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脏病的发作有关。所以对病人来说胸痛容易让他们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因而产生焦虑。结果也有一些人在焦虑的同时病情也真的严重起来,所以焦虑在胸痛的经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胸痛上面,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体验。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时的疼痛更强烈,还伴有恶心。实际上这是女性的过分焦虑在对疼痛推波助澜。

  另一项研究证明,临床各科对疼痛的治疗会产生女性不同于男性的效果。巴斯大学与英国皇家国立医院合作治疗风湿性疾病,而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慢性关节疼痛。在对98名病人的慢性疼痛评估中,研究人员采用了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和职业疗法。

  在这些疗法结合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女病人和男病人都感到疼痛有极大的减轻,但是,3个月后女病人感到她们的疼痛又像治疗前一样,而男病人则感到他们一直保持在治疗后的疼痛减轻水平。也就是说,女性很快就又感到疼痛加重了,而男性的疼痛减轻效果却能保持较长时间。但是,最有趣的是,在治疗后的随访中,男女病人的因风湿病而导致的行为障碍都得到了改善。这提示,患风湿性疾病的男女病人治疗后尽管在身体功能的改善上有一样的效果,但对疼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同样可能是心理感受的不一致。

  

  疼痛的原理

  

  然而,并非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不能经受疼痛,有时女性的疼痛耐受力比男性要强得多,这缘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比如,在怀孕和分娩时,女性的耐受疼痛的能力远远强于男性。在经历月经周期时,女性的疼痛耐受力也很强。研究人员认为,这要归因于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尤其是月经周期的变化和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增高。当然,同样有证据证明,男性的雄激素,如睾丸激素也能增加男性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但是,由于女性的两种性激素的作用和经历的生理周期不同,似乎激素对于女性的耐受疼痛的帮助要大一些。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女性的疼痛感受的影响要大一些。表现为,女性有泪可流,有痛可叫出来,但男性有泪不能流,有痛不能说。这就从表面上造成女性的疼痛多和程度深,而男性的疼痛少和程度轻。

  其实,在疼痛的生物学原理上,男女基本上是一致的。

  迄今的证据都表明,持续性疼痛是与神经损伤和炎症相联系。已有的疼痛理论是源自对两种神经纤维的研究所获得。人的较大的神经纤维传递电子信号更快速一些,因而由它们传导剧痛和刺痛。而较小的神经纤维则传导持续性和烧灼痛,当然这类疼痛可随时间的推移而缓解。这类疼痛似乎没有同一来源,因此很难用传统的止痛药来止痛。

  较大神经纤维传导的疼痛又称为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准确的刺痛,在刺激时即发生,而撤除刺激后则很快消失。而较小神经纤维传导的慢痛则是一种定位不太准确的烧灼痛,刺激发生后0.5至1秒才会感觉到,不过有些强烈而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还要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正是在慢痛上常常出现男性与女性对疼痛感觉的差异,因为伴有情绪及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而在这些方面女性的反应要强烈一些,故而女性感受的痛觉要强烈一些,时间也要长一些,而且疼痛阈值较低。

  此外,在痛觉的产生上面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男女差异,因为痛觉的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任何形式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时都会引起痛觉。比如,将钾、氢离子、组织氨、5-羟色胺、缓激肽等物质涂抹在暴露的神经末梢上都可以引起疼痛。但是,迄今还没有任何研究解释清楚为什么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就可引起痛觉。

  另一方面,新发现的一种疼痛原理也说明男女有同样的感受机理。新研究表明,一些持续性疼痛、莫名其妙的疼痛,如关节是由外部未受损的、健全的神经纤维引起的,而非受损伤的神经引起。这一结果引起了专业人员的关注和吃惊,因为长期以来对慢性疼痛的研究都集中在受损伤的神经上面。而这一发现则对研发新类型的止痛药提供了线索。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生理学教授萨利·劳森等人对持续性疼痛和烧灼痛进行研究,集中于较小的神经纤维,特别是一类感受损伤的伤害探测器(神经元)。这类神经元信号传导越快,持续性疼痛就越厉害。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神经元的信号传导似乎是神经或神经组织内部的炎症,是由同一神经内的死亡的神经元或受到伤害的神经纤维的下一代所引发的,而非神经的外部直接伤害所引起。因此,这样的疼痛在生物学上的感受是男女都一样的。

  尽管男女对疼痛的感受可能不一样,但是如何针对这种性别差异进行对症治疗还需要探索。当然,性别特异性治疗应当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针对女性继发性痛经的对症治疗,以及针对女性骨质疏松和剖腹分娩产生的疼痛,都可以服用止痛药来缓解。

  

  责任编辑 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