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文胆”

在中华民国历史上,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有一个很忠实的谋臣,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他就是陈布雷。而在国民党内还有一位才子谋士,被称为国民党的“文胆”,他就是戴季陶。戴季陶(1891~1949),原籍浙江湖州,出生于四川广汉西街一个经商兼儒医的家庭。

  在国民党中,戴季陶是一位比较有眼光的政治家。他曾做孙中山的秘书达12年之久。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是国民党内的“理论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尽心辅佐蒋介石。1949年2月在广州寓所服食安眠药自杀。

  

  青年天仇

  

  那个年代,同当时很多追求进步的青年一样,戴季陶也把自己的人生与留学日本联系起来,走上了求学日本的道路。

  戴季陶前后在日本求学达4年。他学习很刻苦,抱着学好本领建设国家的信念,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最大的希望,我们最出劲干的,就是想把欧洲的文化全部运到中国来,改革我们的中国。”这种想法在当时大部分留学生思想中都存在。1907年秋,经过选择,戴季陶转入日本大学法科,这是东京有名的私立学校,其中就有中国学生一千多人。当时他与中国同学都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大家非常开心,“聚在一起,上下古今,东西南北,从革命谈到吃饭,从天文谈到蚂蚁,极端自由。”

  1909年,他以日本大学法科毕业生的资格,投奔当时江苏巡抚瑞澄。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时候,各地纷纷成立政法学校,苏州也办了一个研究所。瑞澄很欣赏戴季陶,又是自己用人之际,于是立即任命他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之职,这一年他才18岁。在所里任职的多是翰林进士,思想保守,现在被一个18岁的青年领导,心里终究不服。而戴季陶自己也由于年轻气盛,少年得志,锋芒毕露。于是,那些被得罪的人就想办法抓戴季陶的小辫子告状。在业务方面无法找到戴季陶的毛病,但是在个人生活方面,戴季陶因为年轻风流惯了,经常流连声色场所,“妇人醇酒傲风尘”。被一位守旧人员告到巡抚大人那里,谁知碰了一鼻子冷灰,瑞澄说:“年轻人谁不如此,何必小题大做!”戴季陶还喜欢到茶楼去坐,与人针贬时弊,高谈阔论,也被人告状,结果瑞澄说:“朝廷办法宪法大纲,原需臣民抒陈意见,有什么要紧呢!”这样一来,由于有人保护,戴季陶也就平安无事。但后来瑞澄奉旨调任湖广总督,戴季陶就遭到人的报复打击。

  从苏州辞官回到上海后,戴季陶选择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约在1910年7月左右,他进入《中外日报》,经常用“三红”、“天仇”的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用大胆、泼辣、犀利的文笔批判揭露清政府假立宪的伎俩,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专制,宣扬民主自由,并号召大家爱国。文章写得激情澎湃,很有鼓动性。他取名“天仇”是有与清政府有不共戴天之仇之意。年仅19岁的戴季陶成为上海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文章也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并引起极大反响。

  戴季陶的激进革命思想与办报才能在五四运动中得到较好的表现,写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周恩来后来同美国友人谈起自己的革命经历时说:“当时戴季陶在上海主编的《星期评论》,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北平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都是进步的读物,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瞿秋白也说过“五四运动之际,《新青年》及《星期评论》等杂志,风起云涌的介绍马克思的理论”,并称陈独秀、戴季陶等为前辈,认为他们“都是中国第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

  

  孙中山的机要秘书

  

  1912年9月,戴季陶被孙中山任为随从秘书,直到1925年3月逝世,期间“几乎无役不随”,戴季陶做过12年半的孙中山的秘书,可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与器重,以及他对孙中山的忠诚。

  戴季陶自己常说:“余于同盟会同志中为后辈。”但由于他年轻有才华,办事干练,很得孙中山的赏识。

  戴季陶不仅长得仪表堂堂,而且很爱整洁,穿着整齐。这就是长期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养成的。孙中山对自己身边工作的秘书和部下的仪容要求很严格,据戴季陶所述,孙中山对于他们平日的一切生活行动,哪怕是最细微,最琐碎的事情,都特别注意。孙中山经常在家里边会见客人,来的客人大都是有地位的,还有的是外宾。孙中山对客人十分尊重,因此在客人来之前,他必细心检查身边工作人员的衣服是否穿得整齐,裤子上的扣子是否扣好,胡子是否剃得干净,皮鞋是否擦清洁,等等,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叫你重新去做。他经常告诫身边那些不修边幅的人,如果仪容不整,就会给客人留下不良的印象,足以影响谈事情的结果。经过多年的训练,戴季陶就很讲究,常给人风度翩翩的印象。

  

  家有妻妾

  

  戴季陶恐怕是当时国民党高层内极少的有妻妾的一个高级官员。

  年轻时候的戴季陶就倜傥风流,由于他长得眉清目秀,又聪明活泼,很讨女性喜欢。日本留学的经历,更培养了他浪漫的性格。他自己后来也说:“在日本养成了一种浪漫的性格,不容易改变。”由于他日语讲得好,因此交了不少日本朋友。曾经被一个也在日本学习的朝鲜皇族公主喜欢,俩人后来发展为订婚,但终究由于政治因素,女方主动断绝关系,他才没有成为朝鲜女婿。

  戴季陶的原配夫人是钮有恒,生于1886年,比戴年长5岁,浙江湖州人。钮家是当地有地位的家族。有一次戴季陶从苏州乘车去南京途中,偶然认识了钮有恒的叔父,经过交谈,钮的叔父认为戴季陶很有才华,“许为国器”,知道他未结婚,于是主动说要把自己的亲戚中的女孩介绍给戴。果然不久就安排自己的侄女钮有恒与戴季陶在上海见面,两人见面后都很中意,于是1910年19岁的戴季陶在老人的主持下与钮有恒订了婚,1911年正式结婚。

  结婚后,戴季陶仍然从事革命活动,两人分多聚少,但知书达理的钮有恒支持丈夫。1912年5月22日戴季陶因为反袁世凯而被逮捕,钮有恒深明大义,她前去探望狱中的丈夫,安慰他说:“君为国事被捕,我甚感安慰。周浩君常说,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我为君贺。”之所以支持丈夫的革命,是因为钮有恒自己也曾跟随秋瑾一起干过反清革命事业,而且早于戴季陶。为了支持丈夫,钮有恒主动放弃自己的事业,担当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她勤俭持家,免去了戴季陶的后顾之忧。钮有恒积了财产,不是供家人享受挥霍,而是用来救济贫苦人,她还在家乡办了一所小学。1928年,戴季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钮有恒仍然很关心慈善事业,每年过年时节,她见南京郊区穷人多,于是自己掏钱买了1000石米,1000件寒衣救济;这样的事她一直坚持了10年,一直到抗战爆发离开南京为止。

  戴季陶性格很情绪化,而夫人则是一个很有理智的人。戴季陶曾对子女说:“你母智慧高出于我,你父少修少德,少年失于学养,而今多病,未老先衰,你要学习你母,忍耐精进,将来成就,不可限量。”戴季陶喜欢酗酒,每喝必大醉。有一次因为喝酒差点送了朋友的命。于是大家劝他戒酒,并且在报纸上替他登了一个广告,要朋友们不要给他酒喝。自结婚后,钮有恒也极力劝他戒酒,但没有效果,于是钮有恒便替他打了一个戒指,上面刻着“恶旨酒”三字,要他学戒酒的大禹,果然戒了半年左右。但是后来又不知不觉喝起来了。

  按理说,戴季陶有这么好的一个贤内助,应该很珍惜地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明媒正娶了钮夫人后,戴季陶又续娶了两个小老婆,成为民国时期极少的妻妾同堂的家庭。

  一个是赵季官,她是1922年来到戴家的,人称“赵小姐”,1926年生了一个女孩。抗战期间,她们母女一直与戴季陶在一起。那时钮有恒因为有病,就留在老家照顾家业,直到1942年才化装逃到重庆与戴团聚,但不久患脑溢血,9月逝世。两年后即1944年1月27日,戴季陶与赵季官正式举行婚礼,赵才获得名份。此后一直陪伴着戴。1949年2月12日戴季陶自杀后,赵季官回到重庆,与戴的另一位妾赵令仪住在一起,于1950年逝世。

  

  戴蒋之间

  

  戴季陶在蒋介石身边前后辅佐了23年之久,他们既是上下部属关系,也是结拜兄弟。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戴季陶先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筹备委员及教务主任、中央执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长、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府委员、考试院长等重要职务。戴季陶是蒋介石的忠实支持者,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既是浙江同乡,又是日本留学同学,在“二次革命”中,二人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感情。他对蒋介石非常推祟,1934年1月6日给蒋的信中说:“现在世界大变,当前中国所赖者,唯有吾兄。”而蒋对戴也很信任与赏识,据说,蒋有四位最好的朋友,就是张静江、许崇智、廖仲恺和戴季陶。因此在很多时候,蒋介石都极力把戴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上,1926年8月7日任命戴为中山大学校长,作为培养自己势力的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制定的策略都几乎要与戴季陶商量,而且对于他的意见,大都采纳,1935年2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福建被逮捕,蒋介石征求意见时,戴季陶主张杀,而蔡元培等则营救,但蒋最后听了戴的意见。

  在政治上戴与蒋共进退,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在反蒋派的逼迫下辞职,于是戴季陶也提出辞职。而1932年3月8日蒋复职后,戴季陶也出来任职。戴对蒋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观念,由此看来,1949年他在广州自杀,可能有“殉友”的成分吧。

  为了帮助蒋介石,戴季陶极力在思想上为蒋的行为制造一个理论。出于现实需要,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戴季陶便将孙中山与孔子相提并论,鼓吹传统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把孙中山思想中革命的内容去掉,附会于封建主义的忠孝道德。这一点正是迎合了蒋介石的军事与政治需要,蒋在黄埔军校时就将《曾文正公家书》、《曾胡治兵语录》等放在枕边熟读,并印发给军校学生。可见蒋戴思想上的一致。对于戴革命立场的丧失,宋庆龄曾当面指责他“已经不再是热衷于革命、正义与改革的青年戴季陶了”。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合法化,迫不及待地召开“行宪国大”,并于1947年6月13日正式成立“选举总事务所”。但是蒋介石的做法遭到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反对。但蒋一意孤行,在进行了匆忙准备后于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行宪国大”,会上围绕总统、副总统选举,国民党内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闹得乌烟瘴气。虽然戴季陶对蒋的做法不尽赞同,但还是本着“忠”的观念,为蒋效力。在总统选举时,大家乱哄哄地争论,戴季陶看到局面不利于蒋,于是以元老的身份登台发言,训斥反对派,他强调就党的历史来说,就目前的局势来说,就党对国家的责任来说,都非蒋先生担任总统不可。戴一表态,使拥蒋派就占了绝对优势,于是蒋介石“顺利”当选总统,

  

  不辞而别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就任总统之职,戴季陶遂提出辞职申请。本来与蒋共进退的戴为什么要提出辞职不干呢?一是1947年1月1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未将公职候选人考试列于宪法上,这样一来,戴当考试院长就无事可做了,二是他和蒋的情分已到了尽头,几十年来,他对蒋忠心耿耿,但蒋往往不能体谅他的苦衷,戴曾对另一个拜把兄弟金诵盘诉苦说;“真是做人难啊,帮他干吧,没法合作。不帮他做吧,还要顾及他的面子。”

  戴季陶在1948年的总统选举中,力挽狂澜帮助蒋介石当上了总统,当时蒋介石也很感激这位结拜兄弟。但到了1949年1月21日局面难以控制,蒋介石再次被迫下野的时候,居然说了气话,蒋说:“去年我在党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提出不担任总统的职务,但党内同志尤以一些老同志坚持反对,一定要我担任总统,结果因副总统的竞选问题,弄得党内意见分歧,离心离德,对内对外,都受到很大影响。现在我摆脱了国家行政元首的地位,今后可以总裁身份就重大政策问题发表意见,反而要好得多。”这里说的“老同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指的是戴季陶等人。当时一门心思想当总统的是你蒋介石,帮你当上了,你自己没有当好,反而来怪当初帮助你的人,这就令戴感到很寒心。因此,有人分析戴的自杀与此刺激有关。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服安眠药自杀,对戴影响极大,他与陈多年好友,一起辅佐蒋介石,披肝沥胆,现在陈死了,戴痛哭地说:“啊!布雷,布雷,我跟你去,我跟你去,人生总有一死,我的心已死了。”

  1949年2月11日晚上,戴季陶去看望了住在一起的于右任,回到家,他站在院子里抬头看到星星,自言自语地说:“看样子,明天可以飞回成都了!”这天夜里,他吞服了过量的安眠药。早上近8点时,当仆人推开戴的卧室一看,戴已僵卧在床,奄奄一息了。

  陈布雷和戴季陶这两个非同寻常人物的自杀,使行将倒塌的国民党政权,更加阴霾重重,使人产生一种不祥的感觉。对于戴季陶的死因,国民党当局立即封锁消息,对戴住处实施戒严,不准记者出入。中山大学医学院为戴季陶所出具的死亡证书上写道;“患心脏衰弱症,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二月十二日晨突然发作,至十时四十分死亡。”这个死亡原因,与此前国民党当局宣布陈布雷的死因一模一样。

  [责任编辑] 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