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石磨的起源

磨,起初称础,汉代才叫做磨。究竟它诞生于什么时代,目前很少有人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硙”推断,圆形石磨在中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但是《世本》的记载是否正确,人们长期持怀疑态度。

  

  图形石磨的诞生

  

  大家知道,所谓圆形石磨,皆分上下两扇,两扇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扁圆柱形,且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同时,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做“磨膛”。膛的外周还有此起彼伏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可见,制造一台石磨工序之多,雕凿之难,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石磨出现的。

  中国冶铁技术的发明,当在春秋晚期。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铁块,经科学分析,是白口铁。这是目前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的生铁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用生铁铸造工具,大约开始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铁器,目前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铁器,仅生产工具的种类就有16种之多。关于石磨方面的考古发现,上个世纪以前,属战国时代,仅河北邯郸市一例,而且报道过于简单,既无图照,也无尺寸,不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材料。当时,能被人们公认的石磨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应首推陕西临潼郑庄秦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磨。进入21世纪之后,在山东省青岛开发区澳柯玛工业园一建筑工地,曾发掘出一个碎成3瓣的战国石磨。另外,1968年5月,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一台完整石磨。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周边突起,当中有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底面满布圆窝状磨齿,中心稍内凹,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表面微隆起,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磨通高18厘米、径54厘米。铜漏斗上部大口下腹收敛作小口,腰部外施宽带纹一道,上口径94.5、下口径29、高34厘米。自上口向下16厘米处,漏斗内壁平伸出四个支爪,两两相对,其跨度超过石磨直径,这说明四个支爪上原当置有承托石磨的木质器”。同样,见于公开报道的还有秦都栎阳出土的秦代石磨,该磨(仅存上扇)形制上与满城石磨十分相似。从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圆形石磨的使用时间可以追溯到战国晚期。

  那么,为什么说在普遍铸造铁农具的战国中期圆形石磨能够诞生而没有诞生呢?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圆形石磨在中国的诞生,是大豆、小麦在粮食加工技术上的需要。早在战国以前,中国北方地区虽然已开始种植大豆、小麦,但这两种作物在整个农作物中并不占首要地位。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大豆,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经常菽粟并提:“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菽,大豆也。可见大豆在战国时期已超过任何一种粮食作物了。大豆便于脱粒,但如何加工食用呢?这在当时来说,石磨就是一种急需问世的粮食加工工具。磨的诞生,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豆、小麦粒食的传统吃法,而且促进了小麦的大面积推广种植。由“粒食”改为“面食”是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其实,圆形石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面粉,而更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诸如麦浆、米浆、豆浆之类,而大豆更有利于这种加工。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圆形石磨就是用于浆类加工的。所以我们说,圆形石磨诞生于战国晚期是有一定根据的。

  

  圆形石磨与石碾谁后谁先

  

  著名农业考古专家陈文华先生认为,圆形石磨是由石碾发展而来的。那么石碾盘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呢?原始的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的发展产物是什么呢?石磨盘、圆形石磨、石碾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如果圆形石磨真的是由石碾发展而来的,那么石碾盘在考古学方面的发现,就应该比圆形石磨在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时代为早,而事实恰恰相反。目前见于公开发表的材料中,有关石碾的发现尚无一例。见于明器材料中的石碾模型陶碾,河南安阳张盛墓仅出土过一件,且时代为隋,与圆形石磨考古发现的实际年代相差700年左右。既然圆形石磨不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那么它和石碾盘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仍然有一种承袭发展关系,但却不是像陈先生所说的那样,圆形石磨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恰恰相反,石碾盘是由圆形石磨发展而来的。这不仅从它们各自问世时间的先后关系上可以得到证明,而更重要的是从它们各自在设计原理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出来。圆形石磨和石碾盘其下部即底盘皆为固定的圆形平面石盘。磨的下扇有齿并凸,石碾盘齿较平或无齿,两者底盘中心都有一立轴。在加工粮食时,石磨的上扇和石碾的石磙都是绕轴转动。所不同的地方是,石磨是靠上、下扇磨齿的接触来研磨,石碾是靠碾盘与石磙曲面的接触来碾压。石磨加工谷物经过上扇磨眼而进入磨膛,经过磨扇转动的研磨从磨齿缝中研出,属封闭式加工。石碾则是将加工的粮食直接铺倒在石碾盘上,经石磙多次碾压而脱壳,属开启式加工。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磨的下扇和碾的碾盘都看作磨的底扇,因为二者除了在大小上的差异之外,其形制基本相同。更何况石碾诞生于圆形石磨之前还有一个社会生产是否急需的问题。所以说,圆形石磨并非由石碾发展而来,与之相反,石碾倒可以考虑它是由石磨发展而来的。

  

  石磨盘,石磨棒消失之日,就是圆形石磨出现之时

  

  那么圆形石磨究竟是何物发展而来的呢?考古学提供的材料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谷物加工工具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杵臼结合的春捣加工法。相传黄帝、尧舜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制,万民以济”,人们普遍使用杵臼加工谷物。尽管如此,圆形石磨盘还是有少量存在的。比如,1960年7月在广东曲江鲶鱼转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的石磨盘,就有一件是圆形的。1959年在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磨盘,有2件是圆形的。另外,就是当“杵臼”代替了磨盘磨棒加工谷物的功能以后,磨盘和磨棒并未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完全消失,而是改变了过去的功能,即变过去的谷物脱粒,成为研磨赤铁粉之类的专用工具。1971年,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件磨棒,一端还留有红色粉末的痕迹。50年代在庙底沟遗址出土的4件石磨盘,其中3件较小,而且表面都附有红色痕迹,可为研磨赤铁矿之用。虽然这些迹象与农业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石磨盘在其功能方面的改变,孕育着圆形石磨的诞生,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石磨盘来研磨赤铁粉,就不可能出现圆形石磨,因为只有在赤铁矿变成粉末的情况下,人们才想到如何把大量的谷物加工成面粉,但是靠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研磨又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就迫使人们必须发明一种规模较大的面粉加工工具。考古学揭示的情况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我国的消失之时,就是我国圆形石磨的问世之日。现已公开发表的战国以后的考古学材料中,不曾再现过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影子。这个现象,过去曾使许多学者迷惑不解,其秘密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