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沧桑的沉思

居延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上的古代绿洲,这里原是匈奴居延部的牧场,“居延”即来源于匈奴语。汉武帝将匈奴驱逐出河西以后,居延成为阻止匈奴南下的边防重地。居延之所以闻名于世,与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有关。这里出土的汉简多达3万余枚,为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因而居延汉简也被称作是与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清代故宫档案齐名的四大发现之一,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居延仍是西北边防重地,元代居延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些都是居延在历史上的辉煌时代。然而大地沧桑,昔日的绿洲早已沦陷为沙漠戈壁,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只有那在流沙中时隐时现的城堡、水渠、寺庙、古墓,在述说着它辉煌的历史,让人们发出种种的感慨,去思念那久已废弃的人类家园。

  

  居延绿洲的形成

  

  居延绿洲所在的地方,在地质时期是陆表海。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变成了陆地,地势比较低下,被称作巴丹吉林盆地。后来接受了来自祁连山的流水,主要是弱水(额济纳河)的流水,形成了深厚的河湖相沉积物。于是在盆地中出现了一个人湖,名叫“居延泽”,又称“居延海”。在弱水和居延海的滋润下,这里出现了胡杨、红柳为优势的植物群落,变成了水草丰美的绿洲,它吸引了古人类的到来。在弱水下游冲击扇和居延海滨,曾多次发现打制的旧石器,以及早期的夹砂陶片、石刀、石镰和青铜器,说明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居延绿洲上一直有人类活动,他们可能是羌人的祖先。大约是在战国末年,有一支匈奴人从河套地区迁移到此放牧。早期的居民以采集、狩猎为生,匈奴人以放牧为生,他们的生产活动对这里的生态环境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人类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居延塞的建立与屯量

  

  居延绿洲的破坏,始于两汉时代。汉武帝将匈奴驱逐出河西地区以后,建立了张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于是在居延绿洲上设立了居延塞,又称遮虏鄣,作为一一道军事屏障,以阻止匈奴人南下。

  居延塞是一个巨大的军防体系,东以居延泽为险,以居延都尉府所在的居延城为中心,在其北、西、南三面构筑了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每一塞都是由城堡、烽燧、天田等设施组成。城堡是屯兵之处,烽燧是用以通讯报警的大土台,天田的功用是将地表整治平坦,撒上细沙以观察敌人的足迹。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的防线是相互连接的,三塞以内被包围的绿洲,则是士兵屯垦的耕地。由于这里属于边远之地,人马的粮草无法从外地供应,只能就地垦种,自给自足。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居延地区出十了数以万计的汉代简牍,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军防和屯垦情况。

  居延城的周围地区,是汉代屯垦的重点所在。据20世纪30年代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记载,在居延城的四周,耕地、水渠、田舍随处可见,多达300余处。今日大多为流沙湮没.很难寻找了。垦种的第一步是砍伐树木,放火烧荒,森林植被化为灰烬:第:二步是破土耕作,将地下的草木根清理干净;第三步是修水渠,引入灌溉,这里属于干旱区,不灌溉就不会有收成。垦荒耕种的过程,不仅破坏了原生植被,也破坏了地表土层。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表土层以下便是深厚的流沙,当表土层被破坏以后,地下的流沙便暴露出来,在大风的吹动下向四处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平沙地和流动沙匠。整个地理景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沙漠化,又称沙漠扩张。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著名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居延视察,他曾到汉代居延城游览,作了一首即景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驰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骠姚。”王维所见到的居延城,早已断绝了人烟,变成了空碛驰马的狩猎场,唐宋人多将沙漠戈壁称作“沙碛”,简称“碛”,“空碛”是指没有植被的空荡荡的沙漠戈壁。2002年我实地考察居延城,发现居延城外布满了高大的流动沙丘,这是王维所没有见到的景物,说明今日的沙漠化比唐代又严重了许多。

  

  汉代以后的沙漠扩张

  

  汉代以后,居延绿洲上的屯戍和垦种仍在继续。唐、西夏、元代都在居延绿洲上驻有重兵,在绿洲上垦种,其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从实地考察来看,唐、西夏、元代的垦种重心,与汉代垦种重心并不在一起汉代垦种重心在弱水下游左岸,唐代在弱水右岸偏上,西夏和元代在弱水右岸偏下。后代为什么不沿用前代的垦区而是不断改换垦种的场所呢?经过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前代的垦区已经沙漠化了,不能继续耕种,只好被迫去开垦新的处女地,最后的结局是,凡是开垦过耕地的地方,先后都变成了沙漠;开垦耕地越早的地方,沙丘也就愈多愈高大。沙丘是由流沙逐渐堆积起来的,就一般而言,沙丘的高度与其堆积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从航空或卫星遥感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垦区的分布范围,据此测量出居延绿洲上开垦的耕地面积为64万亩,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弱水冲击扇上大部分土地都被开垦成耕地了。从实地考察结果来看,凡是历史上被开垦过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沙漠戈壁。在沙漠中被保留下来的耕地、水渠、田舍、农具,便是最好的证据。它们以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绿洲被开垦的过程和结局。科研人员据此恢复了被流沙掩埋的历史,以及居延绿洲上所发生的令人震惊和讶异的环境变迁。

  

  居延绿洲的沙漠化

  

  居延绿洲的沙漠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沙漠的增多,人们被迫不断改换居住地区。到了元末明初,绿洲上的居民全部逃离,其原因是一场战争人为地改变了弱水的流向,使居延绿洲彻底废弃。

  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元大都(今北京)后,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妥展懽贴睦尔逃往北方草原去了,不过地方上的元军将领仍坚守城池,负隅顽抗。元朝驻军镇守黑城对抗明军,明征西将军冯胜接受献策,采用断水法攻城。黑城在弱水之滨,弱水河水可说是黑城的生命动脉。冯胜在黑城上游修筑了一道大沙坝,将河水堵死。弱水河床比降只有1/1000~1/500,一道大沙坝足以使河水断流。弱水断流后.守城的元军只好开门投降。

  冯胜以截河断水的办法攻克了黑城,然而却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弱水断流以后,居延绿洲上的森林植被枯萎死亡,绿洲上的耕种也因为失去了水利灌溉而无法进行,居民只好逃往他乡。居延海失去了河水的补给,逐渐干涸消失,湖底变成了沙漠戈壁,残存的湖水聚集在最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两个小湖,一个叫天鹅湖,一个叫顶珠湖。这样一来,昔日的居延绿洲,变成了没有生命的世界,变成了无人区。直到300多年后,蒙古土尔扈特部来到,这里才重新有了人烟。后来在此设立了土尔扈特旗,即今日的额济纳旗。

  

  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危机

  

  弱水断流后,河水向直北方流去,出现了新河道,即今额济纳河下游河道。在弱水改道北流以后,在其末端形成了两个小湖,一个叫苏泊淖尔(水獭湖),一个叫嘎顺淖尔(苦水湖)。在新河道和新湖泊沿岸,出现了一个新绿洲,被称作额济纳绿洲,以便与居延绿洲相区别。新绿洲上又生长了森林植被,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故而在清雍正年间,有土尔扈特蒙古到此放牧。新绿洲有了新居民,开辟了历史新篇章。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绿洲上又出现了生态危机,沙漠化不断加剧,开始重蹈居延绿洲的覆辙。1958年“大跃进”中建立了巴彦桃来农场,先后在草地上开垦了2万多亩耕地:此外,在其他地方也开垦了1.5万亩耕地。这些耕地都是在河边最肥沃的草场上开垦的,耕种数年后便引起了沙漠化,附近许多草场也被流沙湮没。

  沙漠化的加剧,与河水减少直接相关。额济纳河上游叫黑河,在河西走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灌溉面积扩大,新建了许多工厂企业,对水的消耗倍增,于是黑河上修筑了许多水闸水库,将河水蓄栏,这种做法的结果便是造成额济纳河水减少了一半以上,嘎顺淖尔已彻底干涸,苏泊淖尔也干涸多次。干旱还引起牧草枯萎,胡杨衰败,风蚀加剧,沙漠化不断扩展。

  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危机,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科学家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各级政府停止垦荒,科学分配水资源,保证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安全。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多次的黑河调水,额济纳河水已经可以进入苏泊淖尔,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危机得到初步缓解,不过嘎顺淖尔尚处于干涸状态,仍不容乐观。

  

  沉思

  

  居延绿洲已变成了沙漠,它给人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河水断流,胡杨枯萎,沙漠扩张,就其本身过程来说都属于自然现象。可是,在这自然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类的活动。如果没有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些过程就不会发生。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给自然喘息的机会。没有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构筑人类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谋求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 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