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很多人会观察到,自己在不同的时刻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时而活泼开朗,时而安静内向,有的时候看起来很阳光自信,像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有的时候,又是那么自卑胆怯,像是蜷缩在角落里的丑小鸭。
  人们会为自己这么“不稳定”的表现感到迷惑,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给自己贴个准确的标签,以便在人际交往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表现和感觉,让自己能够有“把握自我”的安全感。所以,不少人就开始积极寻求自我的确定性,还求助于各种性格测试,试图铿锵有力地说出:“我是性格外向的人”,或“我是性格内向的人”,或“我是九型人格中的三号”,或“我是蓝色性格的人”。然而,人们最终都会不安地发现,自己不像是真正的活泼外向者,也不像是真正的安静内向者;虽然性格测试测出自己是某种类型的人,可是在有些场合自己的表现却不全是那么回事,于是再度陷入到更深的对自我的疑惑里。
  因此,不少人会隐隐地觉得自己是双重人格,或者声称自己是个复杂的人,将自己升级为多重人格。但事实上,多重人格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样子,因为多重人格被精神医学界定为一种严重的、较难治愈的精神疾病。很多电影和小说里都曾描绘过多重人格的人,可为什么多重人格会是精神疾病呢?
  多重人格病在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先客观地认识一下多重人格。
  很多年前,笔者看过一个名为《双面娇娃》的电视连续剧,剧中的女主角就是典型的双重人格。她的身体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温柔娴静,另一个则妖艳狐媚,这两个人最初互相不认识对方,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她们会在不同的时刻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少困扰。后来知道对方存在之后,就开始互相排斥,互相伤害。
  在心理学定义里,剧中女主角身体里的那两个人,被称为她的两个子人格。每个人都有稳定而完整的自我,自我之下又有两个以上的子人格。自我能很好地协调、统领所有子人格(他们就像将军和士兵的关系),鼓励某个子人格的出现,或压制另一个子人格的出现。这也是人为什么会看起来是“多重人格”的原因。一个普通男人也许时而是严谨刻板的领导,时而是温和可亲的父亲,时而是多情浪漫的丈夫,时而又是胆小懦弱的中年人。这些特点在同一个人身上可以和谐共存,此时自我和众多子人格之间是互相依存和支持的关系。
  与健康人有所不同的是,《双面娇娃》里患有双重人格障碍的女主角,由于创伤经历而分裂出两个都较强大的子人格。两个势均力敌的子人格非但不能互相依存和支持,还互相攻击和纠缠,她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是那唯一的完整的自我(这意味着她缺乏具备协调、统领功能的自我),所以轮流控制那唯一的身体,甚至还进一步争夺那唯一的身体,使主人公的生活陷入混乱,思维和心理也陷入混乱。
  当一个人的自我是不完整时,就好比是一个失去了指挥官的军队,他的众多子人格就像没有了中枢似的失去秩序,没了联络,他们就可能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或者知道对方但是却不认识,或者认识对方但却认为那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正是由于多重人格者的这种不自知(判断一个人是精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否有自知力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所以多重人格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又叫解离症,也被称为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者的自我是不完整的,或者说自我没有将子人格融合在一起的功能,人就无法有真实的存在感,常有恍如梦中的感觉,因此行为和内心就会显得凌乱不堪。这个人的人格是解离状态的,或者说他的人格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多重人格的成因与发展
  多重人格常表现出暂时性失忆的现象,即一个人刚刚做过某事,之后你问他,他却声称不太记得了,甚至根本就矢口否认。还有人会表现出自我的不连贯性,比如,一个正在温和地谈论天气的人,却忽然暴躁地指责别人不该用那样的语气跟他说话,言谈举止忽然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多重人格者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人格,所以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里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完整的人格特征。
  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忽然有点分不清自己此刻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或者不知不觉中发现正在自己和自己讲话,还一应一和,互相辩论;或者在某些情境下觉得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像是着了魔似的,事后回想起来,觉得那简直不像是自己。这是不是另一种多重人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势必需要探讨多重人格的成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创伤事件,比如父母离异、朋友背叛、被当众体罚或更加严重的其他事件,如强奸、暴力、生命危险等。当这些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导致自我的分裂——即分裂出一个新的子人格,一个被淹没在创伤事件中的、对创伤事件有着强烈感受的子人格。该子人格是人们为了应对创伤而分裂出来的用以帮助自己的全新的子人格——他要么是无助的哀叹者,要么是博取同情的假装弱小者,要么是狂躁的愤怒者,还可能是勇敢的坚强者,当然也可能是其他的形象。
  如果这个创伤经历没有被很好地处理,比如,没有通过心理治疗使分裂出去的子人格重新被接纳到大的完整自我中,那么这个被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就会一直游离在大的完整自我之外,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件,这个子人格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做出一些令当事人自己都不可控制的行为。但这不见得都是不好的行为,比如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无法抑制地热爱救灾工作。这是因为,那部分子人格是分离在自我之外的,自然就比较难被自我“制服”,所以在那些容易被激发的情境之中,那部分子人格就会暂时变成整个自我的主导。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伤经历而导致自我的分裂,并不能被鉴定为“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当事人虽然有一部分子人格游离在自我之外,但是他的各个子人格之间是有沟通的,清晰地被自我所主导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即精神病学所说的,是“有自知力的”。况且这个分裂出去的子人格,不见得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来生活的磨砺,这一子人格可能会变成当事人的主人格,也可能会逐渐变得较小甚至是消失(被其他的新生出的人格所代替)。只有当创伤经历严重地撞击当事人的精神和心理,致使其自我被打散,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完全掌控了这个人,就像电视剧《双面娇娃》中的女主角那样无法自知,我们才能确定地说:这个人是患了精神疾病性的多重人格障碍。
  健康的人与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之间的差别,只是子人格分离的严重程度,以及自我是否完整,是否能够清晰地看到子人格,并能够很好地整合和管理它们的差别。健康的人会使各个子人格形成整体的合力,而非零散地到处飞舞,使自我凌乱不堪(内在自我的凌乱,自然会带来外部生活的凌乱)。
  以“多重人格”应对瞬息万变
  即便成长经历中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创伤事件,人们也都是天生的“多重人格”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站得稳稳的。
  生活要求我们必须是复合型的多面体。在我们的身体里,可能住着勇敢的小王子,也住着悲观的小书生,同时还住着浪漫主义的诗人和市侩现实的商人,或许还有其他的许多子人格也都在一起和谐共处。为了能适应生活里的种种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要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形象。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地界定出哪部分子人格是天生的,哪部分子人格是后天习得的,哪部分子人格是为了迎合环境需要而假装的。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具备在各个子人格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比如在公司里严肃权威的子人格,显然不太适合用在需要放松自然的家庭生活里;自由散漫的子人格,当然也不适合用在需要严谨的项目管理工作环境中。
  你可能也会发现,有些子人格更加强大一些,逐渐成为你主要的个性特质。比如喜欢在人群中凑热闹的你,常被身边人评价为“很热情,很开朗”;有些子人格只偶尔出现一下,帮助你度过某些特别的时刻,比如热情开朗的你也会在某些时候显得悲观低沉,更愿意一个人独自疗伤。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有类似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子人格的“作用”之下,在不同的时刻就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然而,正是有多个子人格的调适和帮助,才能使你的内心有张有弛,更加有弹性,更能面对生活里的种种挑战。
  众多子人格在自我的协调下轮流登场,那些较积极的子人格帮助我们发挥优势去创造价值,那些较消极的子人格则帮助我们消化压力去展露脆弱,各个子人格互相支持,也互相配合,偶尔会发生矛盾,这时自我就会出现来“调停”,使生活可以继续,事情可以解决。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运作方式,也是我们生活表象下的自我图景。现在,你能理解自己那些“不稳定”的行为表现了吗?
  【责任编辑】张小萌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