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为何会发生?

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左右,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36个为庆祝跨年活动而雀跃的鲜活生命永远无法看到新年的阳光时,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这可以让今后有更多的年轻生命迎来新年的精彩人生。
  紊流与人流
  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会有各种喜庆聚集活动,当然也出现过很多灾难,主要原因是没有引导人的群体行为进入理性轨道,也没有合理的管理措施。
  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和车流、水流一样,都会遵循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运行。其中,紊流的产生就对踩踏起到重要作用。
  大量人群形成的人流朝一个方向行进可以看成是正常的流动,但是,在正常的人流形成后如果出现异动或异常,就会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窒息而亡。
  人流出现异常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流动)时会产生紊流,又称湍流、乱流、扰流,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冲突),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在冲撞中必然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成“薄饼”。
  上海外滩跨年活动导致灾难的几个要素都具备了。首先,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所容人数有限。事后的评估表明,当时外滩地区的人流量接近30万人,一家公司的“电子围栏”技术评估表明,该地区2015年1月1日零点的人流量最高峰是前一天同一时刻的5.5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上海外滩事故现场目击者称,2014年12月31日22点多的时候,外滩观光平台人流密度每平米已达到6~7人,大大超出了安全值。在观景平台狭长地带聚集了如此密集的人群时,只能是人挤人、人贴人。
  其次,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造成了在人群流动上的方向改变,以及人流速度的停滞或变慢。外滩边上的广场面积不大,陈毅的塑像矗立在广场的东面。正对着陈毅塑像百米开外,有一条直通外滩观景平台的台阶,分为两层,第一层8级,第二层9级,两层之间有一个大约1.5米宽的过渡距离。步行完这17级台阶才能抵达比广场高约三四米的观景台。这种上下方向和人流速度的改变又为紊流创造了条件。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向改变是,陈毅广场和观景平台的人流是迎头碰撞的,而非同一方向移动。这个致命的要素造成了两股人流的互相顶碰,就像公路上没有区分左右车道一样,两股人流迎头碰撞在一起。当晚,作为迎接新年的重头表演之一的5D灯光表演成为诸多游客和市民共同的选择,人们争相上下,相向的人流在斜坡上对撞,结果力量小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最先摔倒,连带更多的人摔倒。有人摔倒后,就稍稍腾出了一点空间,随后拥挤的人流以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速度填充了这一空间,踩踏和挤压随之而来,灾难也就不可避免。
  控制密集人流
  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主要是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又有两个要点:一是限制人数,二是让人流不要受到干扰而形成紊流。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和相撞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对于限制人流,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提供了榜样。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以朝圣的心态在寒风中等上数小时,目睹那颗水晶球零点准时降落。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15点,纽约警方就开始忙碌起来,用防护栅栏将广场从中心起分片隔离,游客陆续进入每片隔离区,当每片隔离区容纳的游客达到一定数量后,便预留出紧急通道,封锁该片区,只出不进。于是,每片隔离区顺序排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满足所有游客在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
  纽约时代广场人群的行进方向也要保证不产生紊流,人们只能横进纵出。跨年活动结束后,则按照先外围后中心的原则有序逐步疏散人群。如此一来,就减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乱。当然,纽约时代广场的管理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告知跨年活动的参与者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入广场要搜身,限制携带某些用品等。这些措施保证了多年来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活动从来没有出现踩踏和其他恐怖事件发生。
  其实,在应对人流和大规模人群活动时,不只是人,就连动物也都有相应的智慧来避免灾难的发生。例如,蝗虫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会停止自由行动,向一个方向前进。原因在于,同一方向行进可以避免群体踩踏事件、相互冲撞和厮杀,避免灾难发生,这是演化赋予动物的理性行动。
  作为人来说,当然比动物更有智慧,这在更多的群体性事件中已经体现出来。例如,穆斯林的麦加朝觐要绕天房转7圈。几十万、上百万的穆斯林信徒来到禁寺广场中央,围绕天房行走7圈,都是按逆时针方向行走,而且在快步走、慢步走时的目标、步调、方向一致,节奏、旋律、动作相同,甚至连呼吸也都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雄伟、宏大的世界奇观,朝觐的人流很像一个游动着的巨大漩涡。这被视为穆斯林信仰的坚如磐石和遵守秩序、团结守纪的精神风貌。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避免方向和节奏的不同而产生紊流,防止群体踩踏和拥挤的产生。
  即便如此,穆斯林朝觐时也屡屡发生踩踏、挤压事件,造成伤亡。2006年的麦加朝觐,尽管人们都朝一个方向行进,但由于速度和节奏出现了差异,导致紊流的产生,在进入紊流状态30分钟后,出现踩踏挤压事件,至少345人被踩踏和挤死。麦加朝觐的另一个惨剧是瓶颈效应造成的。1990年7月,大批朝圣者在麦加通过一条长500米、宽20米的隧道前往阿拉法特山参加朝觐仪式时,发生隧道内拥挤踩踏事件,导致1426人因窒息或被踩踏身亡。减少灾难的其他措施
  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来引导人们在公共场所安全理性地聚会、庆贺、狂欢,是有效减少灾难发生的重要措施。这就涉及到对人的行为的科学引导以及对环境和设施的科学设计,同时也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
  例如,为了避免密集人流出现紊流或瓶颈效应产生挤压和踩踏悲剧,就需要合理引导人流和改善场地设施。例如,沙特的麦加朝觐地的投石驱邪桥,即加马拉桥屡屡发生悲剧,说明这一地方的容纳量太小。因此,后来沙特政府把加马拉桥的出口和入口增加到12个。
  上海此次灾难发生后,也需要在3个方面“补牢”:一是改造观景平台的狭长空间,二是改变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三是改变人群的相向而行,让人群向同一个方向行进或采用单行道。当然,对广场人流的管理也亟待改进,例如通过监控视频以及地面警察计算人流量,以控制进入广场的人数,布置更多的警力疏散人群,留出逃生通道,甚至通过直升机观察人群动向以提早采取疏散行动等。
  当然,每个参与公共行动的人也有责任,其中的观察形势和自救至关重要。首先是要预测并判断踩踏危险,参加集会前要熟悉场地内所有的安全出口。判断踩踏事故发生有重要标志,人群非常拥挤的时候,人流速度会非常缓慢,但人流速度突然发生了变化,并发生了方向改变,这时候就可能是发生了逆行和摔倒、绊倒等情况。踩踏发生后,一般身高的人不可能看到前方或后方的情况,但是会突然感觉“被推了一下”,这时就要特别警觉,踩踏已经发生。
  在不幸卷入人流并可能遭遇踩踏时,也不要慌张,可以分别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不要采取身体前倾的姿势,即使鞋子被踩掉或贵重物品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也不要低头寻找和拾起物品,因为这会很容易被推倒。另外,迅速寻找身边一些比较坚固牢靠的东西,比如路边的灯柱之类抓紧抓牢,等待人群过去之后再赶快离开现场。
  如果发现拥挤的人群已经在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应该马上避让到一边,速度要快,但不要狂奔,以免摔倒。如果路边有商店、饭店等地方,可以暂时进去避一避。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身不由己陷入到混乱的人群当中,一定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同时,远离店铺的玻璃窗,避免玻璃窗破碎被扎伤。
  如果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声呼喊,也要鼓励旁边的人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非常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如果这个时候带着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因为孩子身高低,力气比较小,面对拥挤混乱的人群特别容易被踩在地下,发生危险。
  如果出现了混乱,需要稳住双脚,不要被绊倒,避免成为拥挤踩踏事件诱发的因素。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进时,两手伸在胸部互抱,形成一个三角形,给肺部呼吸留出一个空间,这可以避免长时间胸部受挤压而出现呕吐,甚至吐血。
  即便不幸在拥挤的人流中倒地或被挤倒,应该马上做出保护性动作,即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两手食指交叉相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可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这样还能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这种方式也可以避免被踩踏后窒息而亡,因为大部分被踩踏者都是由于窒息而死亡。
  【责任编辑】张田勘
踩踏为何会发生?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