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真身”——《瑞应麒麟图》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秋天,一个名叫榜葛刺的国家派遣使臣来华,跟随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只麒麟。当时礼部官员上表请贺,尽管永乐皇帝免去请贺,但依然请了翰林院修撰沈度写下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且命令宫廷画师将麒麟图像画下,将《瑞应麒麟颂》抄写在图上,于是有了《瑞应麒麟图》,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出现了很多临摹版,其中清人陈璋临摹《瑞应麒麟图》而作的《榜葛剌进麒麟图》最为著名,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麒麟图”上的麒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其实是非洲的长颈鹿。榜葛刺是明朝对今天孟加拉国一带的称呼,上文中的描述在《明史·成祖本纪》和《明太宗实录》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人眼中的麒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千里迢迢而来的长颈鹿会被人们冠以麒麟的称呼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真实版的麒麟。

  神兽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早在周代的典籍当中就有记载,《礼记》中将“麟、凤、龟、龙”称作“四灵”,其中更对麒麟有着特别的崇拜,将它视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尔雅》中对麒麟的解释是“麋身,牛尾,一角”;《说苑》中的解释是“麋身一角,圆顶牛尾”,除此之外,众多古代文献典籍中对麒麟都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单单身体部分,有的说像麋鹿,有的说像马,有的说像獐。无论如何,此时的麒麟始终出现在中国古时人们的想象中。

  麒麟作为艺术形象首先出现在早期陵墓的石刻上,至迟到秦汉时期,麒麟作为仁兽在陵墓装饰中常常被应用起来。汉代画像砖上的麒麟与鹿非常相似,头生一角,角上还有圆球或者三角状的描绘,可能是用来表示麒麟的角为肉角,有人认为麒麟这样的形象与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中,来自西亚等处异域动物有很大关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麒麟的形象更加丰富,甚至有些麒麟身上增加了双翼,刻画了莲花纹,与此时佛教盛行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关。唐代的麒麟尽管少用于陵墓,但在其他建筑,甚至官服上都被引用起来。

  宋朝时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让很多更远的动物出现在史籍记载中。南宋人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了一个叫作“弼琶啰国”有一种叫作“徂蜡”的动物,状如骆驼,而大如牛,肤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皮厚一寸。其实这里的“徂蜡”是阿拉伯语“zarafa”的变音,意思是长颈鹿,这里的弼琶啰国相当于今天的非洲索马里沿岸,在索马里语中长颈鹿被称为“giri”,发音很像麒麟,于是渐渐地国人便把麒麟与长颈鹿对应起来了。

  古人喜爱麒麟,是与传说中赋予在它身上的优秀品质分不开的。古时人们称它为“仁兽”,在《说苑》中曾这样解释:“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体现了麒麟的仁厚气质和谦谦风度。而对统治者而言,麒麟的出现代表着天下一统,太平盛世的祥瑞,因此更给了它以倍加推崇的地位。在民间,更将麒麟看作家族兴旺,子孙贤良的象征,麒麟送子的说法就是真实的写照。

  麒麟“真身”来中国

  麒麟能够真实地站在中国人的面前,与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有关,更与一位敢于冒险的航海家有关。这位皇帝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这位航海家就是我们熟悉的七下西洋的郑和。明朝初期的海上活动,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明惠帝,也有人说是为了向天下诸邦宣誓大明王朝的国威,也有人说是了搜求那些在中国我们不曾见到的奇珍异宝,自然象征太平盛世的麒麟也就成为了重点的搜求对象。但不管怎样,自郑和下西洋起,麒麟开始进入中国。

  第一只来到中国的麒麟就是前文中讲到的孟加拉国所进贡的,郑和自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促成了榜葛刺的年年入贡,但这次当榜葛刺使臣来华入贡麒麟时,郑和正在第四次下西洋途中,可能与郑和无直接关系。那这只原产非洲的长颈鹿怎么会到榜葛刺呢?有人推测,这只长颈鹿应该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苏丹送给榜葛刺国王赛弗丁的礼物,后来转送给永乐皇帝的。

  第二只来到中国的麒麟是正儿八经来自非洲的朋友。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一只来自麻林国的麒麟和天马、神鹿等其他异兽一同运抵中国,引起轰动,不止满朝大臣上文表贺,就连见过大世面的永乐皇帝朱棣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亲身走出南京都城的奉天门,去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想来当时场面是极为壮观的,跪拜的人群、雷动的呼声,让在场的人们震撼不已,我们在当时人们所留下的诗文中都能窥见彼时盛况,就连一再反对郑和下西洋的大臣夏元吉也留下了《麒麟赋》。

  第三次麒麟来到中国是出现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后,我们在两处宣德年间的刻石中找到这样的记载:“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这里所说的阿丹国并不在非洲,而是今天的也门一带,由于其地理位置上与东非毗邻,想来获取长颈鹿也并不是难事的。

  除此之外,在郑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中,都有曾经购买长颈鹿的记载,以作为朝贡讨好皇帝。但无奈的是一来,路途遥远,海路颠簸,有的长颈鹿可能没有来到中国便已病死在船上了;二来,即便是来到中国,由于远离了东非草原的气候,能否适应此地水土也很难意料的。

  随着郑和去世于印度古里,明朝政府内对大规模航海的禁止声音越来越明显,大明王朝浩浩荡荡的船队渐渐退出了海上贸易,沿途国家来华进贡的次数和珍宝也少了很多,到了明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榜葛刺再次进贡麒麟,成为明朝最后一只来到中国的长颈鹿,甚至此后在中国古代正史中难见它的踪影了。尽管如此,麒麟的形象却依然为明清时期所使用,比如,明朝时赏赐给官员的衣服上,四品会用麒麟来装饰,到了清朝时,一品武官胸前的补子绣以麒麟。

  真实的长颈鹿

  综上所述,“麒麟”这一名词在我国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人们想象中的神兽,其二指确实存在的野生动物—长颈鹿。抛却古人想象中对麒麟的描绘之外,真实的长颈鹿又该是怎样呢?

  长颈鹿,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长长的脖颈、修长的细腿、纤细的尾巴,优雅的步伐、显耀的斑纹,使它们成为最负盛名的观赏动物,也被誉为“非洲五大兽”之一。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很容易认出长颈鹿,但是仔细观察来自非洲不同地区的长颈鹿,它们的斑纹是不一样的。

  201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著名哺乳动物分类学家科林·格罗夫斯(Colin P. Groves)将原来的1种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划分出了8种长颈鹿。它们是——分布于尼日尔西南部的西非长颈鹿(Giraffa peralta),野外数量可能不足220头,是最稀少的一种长颈鹿;分布于非洲中部的中非长颈鹿(Giraffa antiquorum),亦称科尔多凡长颈鹿,野外数量约3000头;分布于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努比亚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数量非常稀少,可能不足250头;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南部、肯尼亚东部、索马里南部的网纹长颈鹿(Giraffa reticulata),野生种群数量约为5000头;分布于肯尼亚南部、坦桑尼亚的马赛长颈鹿(Giraffa tippelskirchi),数量可能最高达4万头,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长颈鹿;分布于赞比亚的赞比亚长颈鹿(Giraffa thornicrofti),亦称卢安瓜长颈鹿,野外数量不足1500头;分布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西部的安哥拉长颈鹿(Giraffa angolensis),估计约有2万头;以及南非北部、津巴布韦南部的南非长颈鹿(Giraffa giraffa),约有1.2万头。

  我们从“麒麟图”中所描绘的长颈鹿的纹路可以大致考证出,这应该是东非的网纹长颈鹿。但是,如此规整划一的长颈鹿的斑纹在自然个体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这幅图中的长颈鹿的斑纹还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

  长颈鹿,广泛分布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地带,是现存身材最高的动物。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形,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图为网纹长颈鹿。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