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元读懂欧洲建筑

暑期到来,你是否有出国旅游的计划呢?如果你有幸前往那些使用欧元的国家,你可曾意识到,花出去的一张张欧元纸币上,其实浓缩了整个欧洲的建筑发展史?今年春天欧洲央行计划停用500欧元纸币的举措,会让哪个时代的建筑“失踪”?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欧元上的欧洲建筑史,一起去寻找答案。
  砌筑开放之窗,架起沟通之桥
  作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欧元取代了法国法郎、德国马克等多种历史悠久的欧洲货币,为欧元区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它被认为是自古罗马帝国发行第纳尔以来,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在欧元启用之前,很多欧洲国家的货币都以名人肖像作为主图。但作为多个欧洲国家共同使用的货币,欧元沿用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不再合适,因为凸显任何一国的名人,都不利于欧洲的团结协作。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与比萨斜塔

  1996年12月13日,奥地利人罗伯特·卡利纳的设计被选定为欧元纸币方案。他用代表欧洲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而且经过抽象设计的门窗和桥梁,分别作为不同面额欧元纸币主图的设计元素。每一种纸币的正面主图,都是门(窗),象征欧洲各国彼此间的开放;背面主图则是桥梁,代表沟通与合作。根据规划的纸币面值选出的7种建筑风格,代表着欧洲历史上的7个重要时期,勾勒出欧洲建筑技术和文化从古至今超过2000年的传承史。自2002年开始流通至今,欧元在货币的功能之外,也承担起了向每位使用者传播欧洲建筑文化的重任。
  5欧元:追忆希腊罗马辉煌
  如果追溯欧洲建筑文化的起点,源于古希腊的古典风格建筑,必然会是第一块基石。崇尚简洁的希腊人,创造了以大理石台基、屋顶和石柱组成的围廊式庙宇结构。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力学上的稳固,建筑师们不断改进石柱、屋檐等构件的外观、比例和相互结合的模式,最终形成了3套相对稳定的建筑形式。
  当古希腊文明走向衰落,这些建筑学知识为罗马人所继承。他们将这些古希腊的建筑模式称为“柱式”,并在原有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这3种柱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塔斯干式和复合柱式。而在建筑材料方面,罗马人引入了火山灰混凝土,作为传统砖石材料的补充。
  如今,雅典卫城等古希腊建筑已经只剩下残迹;而在意大利的罗马,还有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万神殿,让现代人可以亲身感受欧洲古典风格建筑的魅力。或许正因为“文化源头”意义重大,而相关设计素材又极度稀缺,5欧元纸币背面的桥梁图案,很可能是直接以法国南部的加尔桥(古罗马帝国引水渠遗迹)为原型设计的;正面的古典风格大门,也是整套纸币中唯一以仰视视角绘制的建筑图案。这两处有趣的“例外”,令灰绿色的5欧元显得与众不同,也仿佛暗含着今人对欧洲建筑文化起点的敬意。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物(摄影/苗若玖)

  10欧元:中世纪吹起“罗曼风”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随着西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直至476年灭亡,欧洲逐渐进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建筑学知识,在帝国分裂之后的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散佚失传,以至于很难在建筑领域重现昔日辉煌。幸运的是,砖石建筑拥有较长的寿命;一些重要的建筑技巧,比如砌筑砖石拱顶和雕刻石材的技术,也被东罗马帝国保存下来。到了10~11世纪,模仿罗马帝国建筑风格的“罗曼式建筑”,开始在西欧流行起来。
  罗曼式建筑的结构,取法于罗马帝国建筑常用的券和拱,因而看上去与之一脉相承,同样拥有庄严的气场。不过,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建筑人才和物资都非常有限,罗曼式建筑需要的资源和昂贵的成本,几乎只有教会才能负担。因此,绝大多数罗曼式建筑都是教堂或者修道院,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以比萨斜塔作为钟楼的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尽管文明陷入了低谷,欧洲建筑文化的种子却依然顽强生长。红色的10欧元,不禁让人想起罗曼式建筑带给“黑暗时代”的那一抹亮色。
  20欧元:花窗玻璃,哥特登场

有着洛可可风格的凡尔赛宫

  12世纪,教堂在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悄悄地发生改变。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同时也扮演着公共礼堂的角色,甚至在节日成为民间赛会活动的场地。因此,对于不少城镇来说,兴建庄严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直接关系着荣誉感。
  公元1144年,位于巴黎北面的圣德尼大教堂竣工。因为对尖形拱门的运用,这座教堂显得高耸削瘦,再配上色彩斑斓的玻璃画,传递出威严的感觉。这种被后世称为“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由此迅速在法国流行起来,并向周边国家传播。20欧元纸币正面的尖顶窗框和繁复的玻璃窗,就概括了哥特式建筑在当年令人着迷的特质。
  欧洲留存至今的哥特式建筑杰作不胜枚举,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用旧船坞改造而成的航海博物馆,则是不多见的非宗教用途哥特式建筑。
  50欧元:文艺复兴改变欧洲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为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建筑风格。人文主义的勃兴和对神权至上的批判,使建筑师们重拾古典风格建筑中的半圆形拱圈和柱式系统等元素,并排斥崇尚神权的哥特式建筑。
  将穹窿(大圆顶)运用于教堂,则是这个时代的一大创举。当时,教会倾向于认为穹窿是异教徒建筑的标志,因此将其运用于教堂需要极大的勇气。在教会实力薄弱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先驱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使佛罗伦萨大教堂在保留一部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拥有穹窿结构的教堂。这一次带有过渡色彩的“破例”,无意间开启了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全新纪元。
  50欧元纸币正面的图案,正是两扇通透大气的窗户,因而作为背景的欧盟徽记只受到很少的遮挡。这项有趣的巧合,无意中让人记住了文艺复兴带给欧洲人精神面貌的改变。
  100欧元:繁复装饰的年代

巴黎近郊拉德芳斯商务区的新凯旋门

  17世纪,巴洛克建筑开始在意大利出现。“巴洛克(Baroque)”一词出自法语,意为形状怪异、不够完美的珍珠。在浪漫主义的指引下,巴洛克建筑努力摒弃源自希腊和罗马建筑的严肃与拘谨,追求充满动感和自由的外观,而且强调华丽的雕饰和带有冲击力的色彩。
  在巴洛克建筑之后,18世纪诞生于法国的洛可可建筑,则更接近于一种关于室内装潢的新思潮。法语中的“洛可可(Rococo)”一词,是“rocaille(贝雕装饰物、假山)”的变体,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追求繁复甚至“美得发腻”的装饰风格。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一些使用洛可可风格装饰的房间,就以其动人心魄的华丽,令众多游客叹为观止。
  与实景相比,100欧元纸币上融合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物,看上去反倒要逊色不少。这是否说明,现代欧洲人正在反思那段一味追求奢华的岁月呢?
  200欧元:工业化,建筑学的新纪元
  工业革命让人类迅速走进了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产业。在建筑学领域,大批量复制相同的建筑构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钢铁冶炼和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建材。于是,预制建材再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工业与建筑学联姻的产儿闪亮登场。
  19世纪中期,装配式建筑技术被用于大型地标建筑的修建。到19世纪末,预制程度极高、施工流程也更为典型的埃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竣工,给欧洲和世界以全新的惊艳。200欧元纸币正面钢和玻璃结构的门窗与拱顶,以及背面的钢结构大桥,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播撒钢铁种子”的年代。
  500欧元:迈向21世纪的欧洲
  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欧洲百废待兴。公众需要大量的住宅,而建筑应当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多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就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上生长起来,进而不断创新。浮法玻璃工艺的诞生,令巨幅玻璃变得廉价,也让覆盖建筑物表面的玻璃幕墙成为可能;而其他很多全新建材的诞生,也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创意空间。
  出于对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古老的城区与现代产业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欧洲城市会选择在郊区另建新城。法国巴黎便是在西北郊建造了摩天大楼林立的拉德芳斯商务区,使现代商务办公活动场所与古雅的老城区“互不干扰”。能源危机的到来,则使节能环保成为建筑设计的考量因素……
  在500欧元纸币的正面,巨大的写字楼玻璃窗,以及背景中看上去像是百叶窗的结构,就表现出材料进步和环保需求带给建筑行业的改变。它们与纸币背面的巨型斜拉桥一起,展现着21世纪欧洲的风采。
  硬币上也有建筑史
  不同于纸币的整齐划一,欧元的硬币由各个成员国分别铸造,因此他们可以设计代表本国的背面图案,在正面图案统一的前提下彰显本国特色。这些出现在欧元硬币上的图案,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成员国的地标建筑。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欧洲的窗口,也将多元化的欧洲展现在世界面前。
  德国发行的10欧分、20欧分和50欧分硬币选用了见证德国分裂与统一历程的勃兰登堡门作为背面图案(摄影/苗若玖)
从欧元读懂欧洲建筑
从欧元读懂欧洲建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