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知识的殿堂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设施。它的数量、规模、服务水平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藏书;二是流通,即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

  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分工不同,从最基层的社区图书馆到区级、县级、市级、省级以至国家图书馆,分别对应不同范围的读者。越是基层馆,它的流通功能越大。最基层的馆,它的藏书100%是为了日常的流通,而高级别的馆有相当数量的藏书是善本或珍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不是为一般读者借阅的了。至于国家馆和一些省馆及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可能藏有具有代表国家文化瑰宝意义的书籍、手稿、名贵版本等,对这些收藏主要就是保护好和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是不会做流通用的。

  因此,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于基层馆来说,要看是否令读者有方便快捷的办法取到所要看的书,提供安宁、明亮、卫生的阅读环境以及简便的外借手续等。对于高级别的大馆来说,除去上述要求外,还要看能否有良好的、安全的条件(防盗、防潮、防鼠、防虫等)保存珍贵的书。有特殊重要藏品的图书馆还应设恒温恒湿条件的玻璃展柜,使一般读者也有机会一睹那些无比珍贵的书籍文件,无疑也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文化享受和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中叶起,在世界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把藏、借、阅分离的方式改为藏、借、阅统一。

  按传统的管理方式,图书馆的书有专门的书库来存放,有专为读者查找目录的大厅和办借书手续的柜台。读者在这里查出了所需书籍的编号,办好手续,等管理人员到库中去取出,然后拿到阅览室中去看(室中常备的只有少量工具书),三个环节分别在三个空间中去进行。这种方式要花费读者很多时间。且所借之书到手之后,可能发现这册书在内容上还不是最理想的那一种;有时取得一册合适的书要往返改借几次。

  为了最大限度方便读者,新的办法是书籍采取“开架”的方式存放,按书的门类排列,与阅览室同处于一个大的空间之中。读者可自行在书架上翻阅,不只看到书名且可大致看到这书的内容,便于比较并找到理想的那一种。这种布置方式还可将不同学科的书统一放在一个大的阅览室之中,而不像传统的方式分在许多专门阅览室中。这就在某类书的藏书数量有增减时,便于随时调整,在管理上较为灵活。

  读者的方便也要靠读者自己协助维持。首先是读者不得私自把书带出馆外,这一般要靠在出口处设置电子检测器,未经办理借阅手续的书在经过检测器时,将会有所显示并被管理人员“擒获”。另外,在看完书后,一般是不许读者自己归还到架上去的。因读者自行上架,难以完全避免放错位置,时间一久,架上书的顺序将会大乱,有许多书就谁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所以一般规定阅毕之书应集中放在指定的地方,例如放在若干架书车上,待闭馆之后,由工作人员按编序还原位,这才能保证开架阅览室的顺利运行。

  为了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物的结构要本着“同柱距、同层高、同荷载”的原则来设计。在传统的图书馆建筑中,每层书库的高度是比较矮的,一般比一个书架略高一点就够了,但书架的荷载非常重,所以其楼板要有足够的强度,要经得住重量。而阅览室正好相反,它需要较高大亮敞的空间,但其中活动的人和阅览桌椅并不太重;另外,柱子的布置对于摆阅览桌椅和安排书架也有其不同的最佳间距。因此按传统方式设计的馆舍,阅览室和书库很难互换使用。

  现代的图书馆则按“三同”的原则来设计,选择对二者都适合的层高、柱网和荷载,以便于长远使用的灵活性。现在电子读物的使用日益普及,若在阅览室中普遍敷设网络,桌上安装终端接口,则更具前瞻性了,这在建设投资上自然要多一些了。

  现代图书馆已不单纯是一个埋头读书的地方,而应看作是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场所,因而在较大型的或完善的或学术性的图书馆里,除去前述的基本空间之外,还根据需要和条件可有一些其他空间和设置。新书和学术成果展示的空间学术报告厅和讨论的房间,某些专门的阅览室,如地图室(地图的存放方式与一般书籍不同),一些为专家学者租用(或借用)的小研究厢、小书店以及为了提高读者的工作效率而附设的快餐厅等等。儿童是一群特殊而重要的读者,他们所看的书与大人不同,阅读的方式也不同。因而社会上的图书馆应有儿童阅览室,布置在一处轻松、明亮的环境之中,它应有自己单独的出人口,以免干扰成年读者。其他还有一些为特殊人群专用的,如盲文阅览室、有声读物阅览室、缩微阅览室、电子读物阅览室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增多起来。

  图书馆的网络化可以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主要图书馆用互联网联系起来,这就可以实现馆际藏书的互借,大大扩展单个馆藏书的局限性。当此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人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将来还存在以纸张为载体的书吗?将来的图书馆将是什么样子呢?应该说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的传递接收速度、效率、质量都将不断提高,可以预计新的手段将会更多的被利用。但是已经被人类使用几千年,已经建有千丝万缕情感的书,是绝对不可能被完全替代的;书已不仅是获得知识信息的手段,实际上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涵是无比丰富的。电子琴不能代替管弦乐团的现场演奏,因不只是视觉、听觉不能达到临场的真切感,那典雅、宏大的音乐厅的气氛亦无法感受。同样,个人面对显示屏来“看书”,与在图书馆中的氛围也是大大不同的。何况自古以来读书人就有随时随地手持一卷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读书的习惯呢?书是不可能被完全代替的。

  因此,图书馆的建筑内外形象对人们的思想情绪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建筑师在设计时要十分精心考虑、创造的。在藏、借、阅三者统一的大型开架式阅览室的初期阶段,读者看到的是无尽的书架和桌椅成行的排列,架上或屋顶吊下各种门类的标识,很像一座大型的超市。这对读者检阅图书虽然很方便,但图书馆毕竟不是购买百货、食品的商店而是吸收精神食粮的文化殿堂,光是使用方便是不够的。

  如今阅览室的布置更有了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读者休息或低声讨论时可找到适宜的角落;读书时间长了可以瞭望外部爽心的景观环境以休息一下疲劳的眼睛;而室内用先贤、学者的画像、语录进行的装饰等,却对鼓励勤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把严肃紧张的读书与轻松愉悦的心情相结合,可以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图书馆的建筑艺术形象要符合其身份特点。首先要避免过分张扬夸张的商业化倾向而显示其文化性品格。基层馆的形象宜简洁大方、平易近人;省市级的图书馆能适当显示其作为重要文化建筑所具有的品位;某些有纪念意义的图书馆常能在其内外形象上将其纪念的对象以具象或抽象的手法体现出来;学校图书馆往往是校园中的主要建筑,要根据校园规划的要求与周围建筑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并体现其主导地位。至于国家图书馆,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表现其做国家最高文化设施之一的职能,具有宏大而庄重的形象。不少国家的首都把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等布置在城市的重要地区,集中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光辉和国家的尊严。

  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无论在藏书的数量上,珍本书的收藏量以及馆舍的规模上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扩建后的新楼阅览大厅里将可增加数千个坐席和以百万计的开架图书。在大厅中人人都可看到的核心位置,将设置一座巨大的玻璃展柜,展示着全套乾隆原本“四库全书”。试想这是一个多么具有震撼力的景象阿!

  一睹国家图书馆的宏伟气势和珍贵藏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读者一般书籍的借阅,最好还是就近利用你所在的区、市、学校、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好,这样既可省时省事,也不致造成国家馆不必要的浪费其图书资源(包括空间和服务人员),使它能更好地为更需要的人服务。

  (责编 付建平)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