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飞行

在南极与北极,以及其他极端地区飞行,受特殊天气、特殊地貌等诸多因素影响,同常规乘飞机有着很大差异,主要在安全系数上大大降低。在我的科学探险生涯中,就因此多次遇到危险,令人难忘。

  

  搜索“极地”号

  

  1988年初冬,我所在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远征南极大陆,主要目的是创建中国南极中山站。出于考察船进入冰区后侦察冰情,以摆脱冰障阻挡,以及小规模运输的需要,考察队前往南极路经澳大利亚霍巴特时租用了一架直升机,放在“极地”号尾部。这架“钟“206-B”型直升机总重量810千克。加油量为286千克。要求飞行员体重不得超过77千克。直升机续航能力为80海里,有效负荷是279千克。为了租用这架直升机,考察队已向澳大利亚直升机公司付费14.7万澳元。每天租金是860澳元。给飞行员每天的付费是310澳元。给机械师每天的付费是290澳元。飞行员名叫维克多·巴克尔,63岁,曾16次来南极执行飞行任务。机械师名叫大卫·高博。

  考察队最早启用这架直升机的时间是1988年12月18日。“极地”号抗冰船进入冰区后,用了11小时才走了97海里,最慢时仅有2~3节。当时浮冰占海面80%以上,远远超过“极地”号抗冰船只能在浮冰占海面40%~60%情况下航行的设计要求。无奈,考察队只好派维克多·巴克尔驾机侦察冰情。在直升机的引导下,考察船终于冲出浮冰的包围,回到浮冰较少海区。

  12月25日,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大陆。这是在考察船受陆缘冰区影响不能靠岸的情况下,考察队只能选择乘直升机前往南极大陆。与我同乘一机的是中国气象科学院陆龙华副研究员。因为飞机小,每次仅允许乘坐两个人。我从维克多.巴克尔那里知道,单机在南极飞行本身就意味着危险。从安全保障出发,在南极最好是双机行动。我看到澳大利亚建在南极的戴维斯站就做到了这一点,总是双机腾空,比翼齐飞。当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向澳大利亚租用直升机时,澳方就提出租一架飞行不安全,要租就租两架,但我方限于经济条件只能租一架。出于安全考虑,双方达成协议;单机飞行半径在15海里以内,远了不飞。单机飞行的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坠机,无法寻找飞机坠落的地方,更谈不到营救。在南极,地面上没有村庄、人群、商店、植被,坠机者不但伤情得不到及时救治,连吃的东西也找不陆地基本由丘陵组成,上面覆满白雪。一些丘陵很陡峭,由于陡崖无法积雪,露出黑黑的岩崖,一道道如同长墙,散布在冰山雪岭间,丘陵上是不尽的冰川。靠近海洋的冰川,排列着无数的横向裂隙;这是这些冰川向海洋移动时由于拉伸形成的。一旦形成冰舌,断裂后就会变为游向大海的冰山。极少见到深蓝色的大海上有浮冰,看来这些大海形成凝冰还需要更为寒冷的天气到来。

  朗伊尔宾与新奥勒松相距仅有114千米,飞机只用了20多分钟就达到了目的地。

  我们在新奥勒松住了5天,26日又奔向新奥勒松机场准备飞回朗伊尔宾。过度的冷清和简陋,是新奥勒松机场留给我的最为难忘的印象。

  新奥勒松机场设在略为平坦的丘陵上,如果不是有几行鹅黄色的航标灯在地面闪烁,很难让人感到这就是机场,几乎同旷野无异。这里没有机场专用的旋转雷达,没有候机楼,也见不到一位空勤服务人员。我们登机前履行的唯一手续,是在新奥勒松科学城的综合楼里,由工作人员鲍比德称了称大家所携带的行李重量,避免因超重而导致飞机事故。然后,鲍比德开着面包车把我们送到机场,他就躲进机场旁边一座简易木屋里避寒去了。

  飞机还没有到来,我们只好等着。这天的新奥勒松冷极了,接近—20℃的低温,冻得队友们在无处避寒的情况下,又纷纷钻进面包车。随着轰鸣声传来,飞机越过群山从东方俯冲而来。降落在机场上。因为机场没有地勤人员,也就无人接应它。是飞行员自己跳下机舱,放下两米高的舷梯,招呼我们登机。

  大家系好安全带,借飞机滑翔之际,再扫视机场,看见鲍比德正驱车回科学城,机场上空无一人。

  坐在这架飞机上,我考虑着一个问题,即飞机来,飞机去,机场上没有地面接应人员,飞机仍照常飞行,这安全能有保障吗?就是速度不快的直升机落地,地面上也往往有人指挥。这时,一位想像丰富的队友说,坐这里的飞机不能称之为乘飞机,应叫作“打飞的”,因为同“打的”没有什么两样。大家随声附和,认为这一形容比较贴切。

  倘若有人问我,北极之行最危险的遭遇是什么?我想就是“打飞的”。我所去过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新奥勒松机场、斯威尔机场都是一样,荒凉的山沟里弄出一块平地,栽上几行航标灯。我真的不大相信这样的机场能保障飞机的安全起降。

  此外,便是腾空飞行。我的一位队友事后对我吐露真情,他说他在飞机上根本不敢透过舷窗细瞧地面,因为飞机不时擦着雪峰而过,总有一种快要撞上的感觉。这一点我与他有同感。每次选取座位时,我都抢在前排边坐,既方便拍摄,又可真切地观察飞行员是怎样操纵飞机的。

  1596年,荷兰人巴伦支登上斯瓦尔巴德群岛时,看到这里的一座座冰峰刺破青天;便以“尖峭的山地”命名。斯瓦尔巴德群岛山峰矗立,在飞机上看得最为真切。这是因为,这种小型飞机的飞行高度仅有2000米左右,加之地面的山峰有的高达1000多米,两者间距非常小,危险也由此生。一旦受气流的严重影响,飞机出现颠簸,撞在山峰上是完全可能的。在飞机上我曾胡思乱想过,假如飞机坠毁于冰山之上,是不会有人去察看现场,或收尸或了解失事原因的。理由很简单,一是那里无法到达,二是斯瓦尔巴德群岛没有救险的力量。

  看着与我间隔半米的两位飞行员,左座的驾驶员目视前方神情专注地驾着飞机,右座的副驾驶员把纸板压在双膝上作着飞行纪录,我才感到也许我过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只要有陆路和水陆可行,我还是谢绝“打飞的”。

  (责编 付建平)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