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传播的新发现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还从没有一种疾病能像艾滋病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人类带来这么大的灾难。也从来没有一种疾病能像艾滋病这样,病毒的祸害横行的踪迹,竟然如此的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在源头上搞不懂弄不通艾滋病,谈预防和治疗就没有底气,就不可能有大作为。与其心急火燎地想出成果,还不如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艾滋病这个恶魔,究竟从何而来,就像在抓捕逃犯之前,首先要认清他的真面目一样。

  众所周知,非洲是艾滋病的重灾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艾滋病在非洲泛滥成灾呢?有两种普遍的说法是,非洲落后卫生条件差和非洲人性放纵盛行。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奈何不得小小的艾滋病毒,说明它自有神通过人之处。说非洲落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不假,它也确实多次发生像埃博拉病毒等流行性疾病,但是艾滋病不属于消化道传染疾病。就是与消化道、呼吸道相关的传染病也不只发生在非洲。远的不说,20年前O—157病毒发生在日本;去年SARS病毒出现在中国。性放纵虽然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条件,但也不是问题的全部。供职于华盛顿大学的社会与统计学教授、艾滋病问题专家马丁娜·莫里斯比较3个国家的数字发现,乌干达人与美国人生活中的性伙伴大致相同,两个国家大约有25%的人(男女都有)说他们一生有过10个以上性伙伴。泰国竟有65%的男性说自己有10个或更多的性伙伴,但这3个国家艾滋病的感染率却相去甚远。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乌干达的艾滋病感染率就已高达18%,而美国从未超过1%,泰国也并没超过2%。

  

  多性伴更危险

  

  奥妙何在呢?非洲诸国尤其是在近些年来,都把控制艾滋病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对预防艾滋病更是做了种种努力,积极实施相关的教育计划,发放安全套,免费治疗淋病和梅毒(这两种溃疡性性病极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可是他们的努力总是收效甚微,艾滋病的感染率仍居高不下。以博茨瓦纳为例,仅仅20年前那里还没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可到1992年成年人感染的比例是20%,3年后增至33%,而如今的感染率已高达40%,在它的第二大城市佛朗西斯敦,有近一半的孕妇艾滋病毒检测呈阳性。

  对非洲艾滋病迅速蔓延的深层原因,研究人员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还将其归咎于非洲人的营养不良和艾滋病病毒发源于此,所以它的毒性极强等等。最后,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焦点瞄准在非洲人有一夫多妻制的传统和多性伴的宽容上。但是,这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津巴布韦的调查再一次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在这个艾滋病毒携带者已高达33%的国度里,大多数成年人一年中会有2—3个性伴侣,这与在欧美国家的调查数字基本吻合。此外,这里的娼妓一年可能会有100多个性交对象,也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娼妓差不多,而且娼妓感染艾滋病的比例与普通人基本持平,绝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高。这组研究数字,让很多专家如坠雾中,莫名其妙。

  马丁娜·莫里斯为了彻底搞清艾滋病在性接触中的传播机理,亲自来到了乌干达和泰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了获得相对准确的数字,她在美国、乌干达、泰国3地往返穿梭。她试图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揭开问题的谜底。

  莫里斯发现非人性化的调查问卷并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因为,性行为在任何国度都是最隐私的话题,板着面孔让人家白纸黑字地写出来,并非易事。所以,她抛弃了哪咱是最科学的调查问卷方式,而是采用面对面促膝谈心,使对方感到关注关怀的温暖。在得到尊重理解的前提下,人家才可能告诉你真实的情况。莫里斯的感受是,让被调查者进入讲故事状态,所得到的材料就更真实全面。

  莫里斯发现,乌干达与泰国的最大区别是,乌干达男人常常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性伙伴保持长期的性关系。在泰国,大多数男人只与一个女人保持长期性关系,那就他们的妻子。在莫里斯调查的泰国男人中,有一半说他们曾与妓女发生过性关系,但很少与同一人发生两次。他们平均一年找5次妓女。尽管很多妓女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但这些男人受感染的危险相对来说并不大,因为他们一般与一个妓女只发生一次性关系。

  经进一步研究证明,由一次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几率在1%到1‰。所以,如果一个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男人与100个未感染的女性每人发生一次性关系,那么,他只可能使一人受到感染。眼下,乌干达之所以有33%的感染率,最大的可能就是人们在不断地与病毒接触。正如莫里斯所发现的,乌干达的男人和女人会与他们的多个性伙伴发生多次性关系,并持续多年。如果性伙伴中的一个感染艾滋病病毒,他们之间长期保持这种关系就很危险。

  这不仅是艾滋病在性接触中传播的规律,可能也是艾滋病在非洲迅速蔓延的重要因素。

  性学家首先支持莫里斯的观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非洲人的男女关系通常是环环相连的,不仅性伙伴两者之间有关系,而且和性伙伴的伙伴也有关系,以此类推,形成一个范围广泛的性关系网。如果这个大网中的一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那么其他人就很难幸免。在预防艾滋病宣传中只警告人们不要接触娼妓,现在看来,长期同时拥有多个性伙伴其实也很危险。

  莫里斯在完成的数学模型中继续阐释道,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最有可能在被感染的头几个星期或头几个月将病毒传染给别人。病毒传染性的强弱决定于血液中病毒数量的多少,病毒越多,越容易在性交时通过体液传染给别人。在受到感染的头几个星期或头几个月内,感染者的血液中充满了病毒。但随后其免疫系统就会产生抗体,于是病毒就会下降,并在数年内保持低水平。据估计,艾滋病病毒的初期感染者,将病毒传给性伙伴的可能比长期感染者要大100倍。

  

  自然免疫有强弱

  

  自然免疫是进化赋予人类或生物的一种宝贵财富。人类在与各种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自然获得免疫力可以通过基因变异传给后代,同时也为人类模仿这种免疫力提供了线索,以便于找到最佳的免疫方式。

  在医学界早就有不同种族具有不同的免疫力的说法。艾滋病的出现使科学家对不同种族自然免疫内在表现的研究更加深入,从人种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艾滋病传播的一些道理。

  8年前,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第三号染色体短臂上CCR5基因与HIV攻击人的免疫T细胞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HIV是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一种叫做CCR5趋化因子的感受器蛋白质而攻人人体免疫T细胞,并在其内部复制从而造成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其实CCR5就是一种特殊标记。但当CCR5基因编码区域第185号氨基酸后面发生32个碱基缺失时,就不能编码产生这种正常的趋化因子蛋白,HIV不能识别这种蛋白,所以也就不能攻击T细胞。这就是人类依靠基因变异而获得的自然免疫力,它是抵抗艾滋病病毒的一道天然屏障。

  比较发现,这种基因变异因人种差异而不同,所以,面对艾滋病病毒,不同的人种具备不同的免疫力。黑人比白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原因之一,就是黑人的CCR5基因变异率较低,因而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免疫力偏低。黑人的CCR5变异率仅为1.6%,而美国白人的CCR5基因变异率为10%,欧洲人则为8%,俄罗斯的高加索人高达12%。遗憾的是,中国人身上的CCR5基因变异率可能是世界上所有人种中最低的。在对1300人的基因测定表明,只有3个人具备这种变异,这说明中国人比黑人还容易感染艾滋病。难怪近年来艾滋病感染者在中国内地呈几何数增长,目前感染人数已逾百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预测,至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成为艾滋病感染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联合国方面对中国严峻的艾滋病感染趋势非常关注,安南秘书长的夫人曾秘密访问中国,实地了解艾滋病防治情况,一年后安南秘书长访华,和中国领导人重点讨论了控制艾滋病问题,希望中国勇敢地承担起这项艰巨的工作,为全世界做一个表率。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家提出的CCR5基因突变使人获得抗HIV的自然免疫力还只是书面和实验室推演论证,尚需更多事实及进一步的研究充分证明。唯有艾滋病日益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酷事实,是铁定而不容置疑的。奥托和内燃机的发明

  文 义

  人类的技术发明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不是—蹴而就,一成功就达到尽善尽美的。瓦特自1769年取得第一项关于制造蒸汽机的专利后,仍不断研究与改进。直到1781-1784年制成双作用蒸汽机,才算基本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瓦特之后,蒸汽机又经过多次较大的改进,历时100多年,才使其日臻完善。

  蒸汽机的改进,基本上是在不断发展的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沿着提高蒸汽压强、多级分段膨胀和增加转速的方向进行的。第一次改进以1802年英国工程师特里维西克制成的“高压蒸汽机”为标志。他通过改进锅炉,使蒸汽压强从瓦特蒸汽机的0.8个大气压提高到3.5个大气压。第二次大改进是英国工程师沃尔夫于1816年制成的“复合式蒸汽机”,它比瓦特蒸汽机节省1/2燃料,机械效率(即转变为机械功的能量与消耗的总热能的比)达到7.5%。又经过第三、第四、第五次……大改进,到20世纪初,蒸汽压强已达20个大气压,机械效率提高到23%,功率超过2400马力。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内燃机和汽轮机迅速发展起来,蒸汽机才逐渐被取代。

  在蒸汽机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历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蒸汽机的“天然”不足:蒸汽机必须有锅炉,体积庞大、笨重,机动性很差;热能要通过蒸汽介质再转化成机械功,效率很低……这些缺点都与燃料必须在汽缸外部燃烧——“外燃”有关。所以,早就有人开始研究把“外燃”改为“内燃”——把锅炉和气缸合而为一,省掉蒸汽介质,让燃气燃烧膨胀的高压气体直接推动活塞做功——这就是内燃机。

  1860年前后,有关内燃机的发明设想很多,但大都未能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时对内燃机工作原理的研究很少,缺乏理论指导;另外,当时也缺少能在气缸内迅速燃烧的燃料。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公布了他的内燃机理论。提出了提高效率和经济性能的条件:点火前要升压,燃烧后要迅速膨胀到最大膨胀比……他还提出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流程:活塞下移,进燃气,活塞上移,压缩燃气;点火,燃气迅速燃烧膨胀,推动活塞下移做功;活塞上移排出废气。这是德罗夏对内燃机理论做出的贡献,可惜他没有制造出内燃机。

  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是德国人奥托于1876年根据德罗夏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因此通常把内燃机的发明归功于奥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