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登陆纵横谈(上)

利益和风险

  

  两栖登陆是利益很大的战斗。

  夺占一个海岛,攻袭一段海岸,有时候能够决定一场战役,取胜一次战争,甚至征服一个国家。

  挪威登陆,使纳粹德国获得了稳定的北翼。

  克里特岛登陆,保证了德军在南欧和巴尔干的安全。

  “火炬”作战在法属摩洛哥的登陆,结束了隆美尔非洲军团在北非的命运。

  西西里登陆,使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了战事。

  诺曼底登陆,最终结束了第三帝国的命运。

  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和冲绳岛的登陆,使美军能用战略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大规模轰炸日本,并且最后投下原子弹,减少了大量的已方人员伤亡并缩短了战争时间。

  美军仁川登陆,保住了韩国,使朝鲜战争的整个形势发生逆转。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江山岛登陆,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上、下大陈岛、南麂山列岛,北麂山列岛和浙江海域,中国大陆的海上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两栖登陆,也是风险极大的战斗,输掉一场两栖战,会对战局的平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两栖登陆攻击方的失败,就意味着防御一方的胜利。

  公元1274~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跨海征日本,两栖登陆失败,蒙元终止了向东方的扩张。否则,依蒙古成吉思汗几代人的开疆拓土精神,沿日本北海道——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的岛弧链条,不断东进,早日发现阿拉斯加和北美亦未可知。

  忽必烈放弃东进方略之后,开始不断南下,向南方扩展。1277年、1283年、1287年三度征缅甸。缅甸、上缅甸诸邦臣服;1284年、1287年,元军大举征越南,虽然几度得手,终因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水网河川和滨海地带不惯水战和两栖战,并受南方瘟疫瘴气威胁,最后失利;1280~1283年间,元军发战船2500艘,渡海袭击越南南方占城国。当时元军由唆都指挥,似乎想摸出一套跨海作战殖民的模式,在占城国沿海登陆后,攻击占城国王的城堡,虽然攻拔了城堡,但占城军民在内陆山区实行游击战术和坚壁清野,唆都束手无策。蒙古军陆战堪称百胜之师,跨海远征一味追求陆战一样的军事胜利,对后来西洋诸国如葡萄牙、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模式一窍不通 (葡、英等国以船队和商业贸易为本,先占一两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岛,建立防御城堡后,与大陆经商,搜集广泛的情报,分化利用大陆内部的部落、土邦、王国、民族,只在必胜把握很大时,才依靠舰队进行作战。战争中则实施最广泛的海上和陆上机动)。

  1284年,唆都后勤补给困难,撤离占城无功而返。由于通信无着,10余天后补给舰队才到,征服占城告败。

  1292年,忽必烈命史弼、高兴、亦黑迷失率福建、江西、湖广兵2万,战船千艘,携粮一年,远涉重洋侵略爪哇,结果大败而归,士卒死者3000余人。

  从一个孛儿帖蒙古小部落,扩展到横跨欧亚的空前世界大帝国,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们是肯于学习的,是善于创新的,是长于随机应变的。平心而论蒙元的一些两栖战,无论从战役、战术到后勤,都是精心设计认真执行的。但他们并没有把两栖战放到一种广泛的总体战略上考虑,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海上扩张,甚至掠夺海外的手段。动辄兴兵上万,战船千艘,到了海外,遇上文明较低的部落、民族或国家,看到没油水可捞,就升帆而归。所以,元军在南洋被游击战所困,被当地部落所欺骗,完全可以理解。反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进行全球扩张时本国仅几百万人,鼎盛时也不过上千万人,却能长期占有海外领地,为母国捞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大量利润。

  元朝南征失败,使它在放弃向东发展之后,又放弃了向南扩张。从台湾、菲律宾、印尼、伊里安、直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拉尼西亚大岛群,有成千上万美丽富饶的热带、亚热带海岛。在这片广大的海疆上,没有任何一支武装力量和武装同盟的兵力、技术、决心、后勤、资源潜力可以同蒙元匹敌。但元朝,以及它之后的明朝、清朝,就是没有找到,或者根本不去寻找一种模式,去开发万里海疆。他们只顾剥削中国的农业文明,去满足一小撮贵族的贪欲,放弃了无数的良好机会,让后人扼腕而叹。

  

  加利波利悲剧的反思

  

  1915年,英法协约国联军在土耳其加利波利半岛登陆的失败,使整个大战拖延了时日。协约国放弃了在东线开辟战场的企图,只能在西线同掘壕据守的德军死斗,在炮火、毒气、机枪、铁刺网和阴雨泥泞的恶劣战场环境下,人员大量伤亡,以百万计;物资大量损失,国土长时间沦丧,国民长期痛苦,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虽然最后打赢了大战,但法国失血过多,无法恢复元气;英国开始从世界最大帝国的宝座跌落。为了叫德国人补偿这一切,《凡尔赛和约》又对德国压榨盘剥到敲骨吸髓的地步,连1900年中国在八国联军炮口下签订的《辛丑条约》,与《凡尔赛和约》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凡尔赛和约》以及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迫使德国人支持希特勒上台。二战爆发使英法又吃了二遍苦,终于和德国一起,由令人骄傲的大帝国,沦为今天这类中等强国。这其中与加利波利登陆的联系,又有谁能说清呢。

  其实,加利波利之败,除了战役战术上的原因之外,更有战略和政治上的原因。英法依仗世界第一、第三强国的底气,过于傲慢和贪婪,想用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它们想一举荡平老奥斯曼帝国,把它在北非、中东、阿拉伯半岛、东南欧、甚至中亚的旧帝国大版图一举拿下,想得是多么恢宏。加利波利地处土耳其心脏地带,水陆交通发达,调运兵员极其便利。土军面对生死存亡,只能作困兽之斗。即便英法联军能扩大滩头阵地,甚至占领伊斯坦布尔 (即君士坦丁堡),土军后撤到小亚细亚和保加利亚一带,坚持抗战,协约军仍然一筹莫展。

  从纯军事的角度讲,协约军与其绕道地中海到远离战线的土耳其登陆,远不如在挪威登陆对德国的威胁大。以协约军的兵力和海上优势,占领挪威南部对德国威胁极大。一可以关死斯卡格拉克海峡让德国公海舰队困泊在威廉港,二可以隔海威胁丹麦,使德国不得不在日德兰半岛派驻重兵,直接分散了西线德军的压力。三可以用分舰队进入波罗的海,炮击德国波罗的海诸港口,对当时的盟国俄国实施援助。这将使整个德国北部工业经济区和滨海城市都受到威胁,对德国整个战略态势牵动甚大。

  挪威登陆的重要性,可以从希特勒发动人侵波兰后,不顾自己海军力量的弱小,抢先发动两栖战攻占挪威一役中看出来。后来丘吉尔也想登陆挪威,但迟了一步,虽然登陆并攻占了北挪威的纳尔维克,但终于被迫撤出。挪威的战略利益还使德国能威胁英国援助前苏联的北方航线。即便邓尼茨的潜艇在大两洋获得最丰富战果时,希特勒也不让驻挪威的德军潜艇南下。11个德国精锐师在二战期间始终屯集挪威以防盟军登陆,可见挪威之重要。

  加利波利之战是政治影响军事的典型战例,它不仅在两栖战战史上引以为训,而且在大战略的制定中都应该深刻吸取。

  

  安齐奥苦酒

  

  安齐奥登陆严重受挫是政治干涉军事导致的又一战例,如果不是盟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力量,它将会成为另一个加利波利。

  丘吉尔首相构思整个二次大战的大战略与罗斯福总统完全不一样。美国人希望在决定性的地域投人决定性的兵力,进行大决战,给纳粹德国以歼灭性打击后尽快结束战争。英国兵力、实力均深感不足,总想以较小的兵力,较低的损失,换取尽可能多的收益,许多甚至是地缘政治的收益。“雪崩行动”在萨勒诺登陆如此,安齐奥登陆也是如此。本来美军打算直接在诺曼底登陆,而英军非要在“欧洲的下腹部”意大利作战,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部高级将领,利用一切场合拉美军一起作战,美军先是为配合英国亚历山大部队在萨勒诺登陆,后来被“捆绑”住,一起在安齐奥登陆,为了营救两个滩头的美军,整个战区内的美海空军部队不得不被牵制在意大利前线,师老无功,直到战争结束。应该说,大战略指挥人员的素质和作战策划能力,关系到两栖战的胜负。德国驻意大利最高指挥官凯塞琳空军元帅,是一位军事水平很高的战区司令官,而美军第五军团(集团军群)司令官马克·克拉克上将,则是一位十分平庸的军人。整个意大利战争,一位高超的大师对付一位平庸的棋手,其结果可想而知了。成千上万的美军士兵因自己统帅指挥不力和对手棋高一筹而丧失了生命。

  当美国第五军团在凯塞林的古斯塔夫防线(后又称“凯塞林防线”)前攻击受阻,损失惨重时,丘吉尔出面干涉了。用他的话讲“我要把一只野猫放到安齐奥的滩头。”这说明盟军最高指挥机构对凯塞林指挥下驻意大利德军的整体能力完全判断失误。总认为两栖登陆包打天下。有绝对的海空优势就能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地点作战并战之能胜。实战证明:高超的指挥官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部队(三野)屡次以少胜多制强敌于死地,说明指挥艺术的水平与战争胜负息息相关。

  

  日军守岛有方

  

  在太平洋的岛屿战争中,作为抗登陆的日军一方,防御塔拉瓦的柴崎少将、防御帛琉岛的中川大佐、防御硫黄岛的栗林中将、防御冲绳岛的牛岛满中将、防御拉包尔的今村均中将和防御菲律宾的山下奉文大将,在劣势的情况下都打出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赢得了美国军人的尊敬。

  塔拉瓦环礁登陆战:美军阵亡和失踪984人,伤2072人。

  帛琉岛登陆战:美军阵亡385人,负伤2344人,失踪66人。

  硫黄岛登陆战:美军阵亡和失踪共计5409人,负伤近2万人。

  冲绳战役: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伤亡4万人,非战斗伤亡2.6万人。

  在越过所罗门群岛和布干维尔群岛,指向新不列颠岛日军基地拉包尔的血腥战斗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伤亡沉重,直到战争结束日,也未能攻占拉包尔。

  美军自1943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后,由于其雄厚的工业实力,生产出远远超过日本的军舰、飞机、坦克、火炮、两栖战装备,仍然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说明两栖登陆,无论战略、战术、战法,都有极其深刻广泛的内涵,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战争之道是很深的。

  反过来,战争的惨烈说明了日军抵抗的顽强,也说明日本抗登陆的两栖防御能力是相当强的。如果日本工业能有美国实力的一半,那么太平洋岛屿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就会全然不同。日军深陷中国战场,有庞大复杂的补给线和后勤问题,能打到这个水平,说明对岛屿战争、登陆、抗登陆,还是能够从容应付的。

  战后,美国人关于两栖登陆和太平洋岛屿作战发表过许许多多的文章和研究成果。有两个因素应该加以强调:

  美国有着10倍于日本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普遍的管理能力。

  日本是个岛国,有4个大岛和 3900个小岛组成,日军对岛屿是非常熟悉的,对岛屿战争比一般其他国家有更深刻的理解。

  

  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制造业能力曾被广为提及。1929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中占了43.3%,而日本只占2.5%,虽然大萧条和经济危机对美国打击很大,但它的潜力丝毫未受影响。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钢产量就达到了7000万吨,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1938年)的钢产量才600万吨。从国民收入看,1938年美国达到了680亿美元(国防开支占1.5%),日本只有40亿美元(国防开支占28.2%)。到1945年时,美国的飞机年产量达到5万架(其中包括许多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从 1939年到1945年美国共生产了各种型号的飞机32.5万架;同期日本生产了8万架飞机。1942年,当尼米兹在中途岛损失1艘航空母舰时,他当年可以获得3艘舰队航母,3艘轻型航母和15艘护航航母(用于大西洋方向);1943年有5艘新的舰队航母、6艘轻型航母、25艘护航母投入战争;1944年有9艘新的舰队航母和35艘护航航母服役。到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各型航母达到89艘之多(20艘舰队舰母、8艘轻型航母、61艘护航航母)。在大西洋之战中,德国潜艇1942年击沉盟国820万吨船舶,同年,美国下水了700万吨船舶;1943年有400万吨盟国船舶在大西洋被击沉,而那一年美国生产了3900万吨船舶。美国巨大的工业机器还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坦克、装甲车辆、各型火炮、机枪、步枪、弹药、汽油以及其他各种军需品。其总量超过轴心国之和的2倍以上。1943年美国生产了375亿美元 (1944年币值)的军火,而日本是45亿美元,德国是138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差距仅靠士兵的勇敢和指挥官的智谋是无法填补的。可以说,只有美国才打得起它那种版本的两栖登陆,其他任何国家都无能为力去照搬“美国两栖作战模式”。

  

  管理能力和金融能力

  

  美国普遍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神话般的金融融资能力应该被强调。

  自由资本主义和消费观使美国人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美国盛行普遍的平民创业理念。人人可当老板,人人可当雇员,发达的产业和商业活动造就了大批独具特色的管理人才和恪尽职守的员工,生产和商业上的大规模组织,比如福特公司的T型车生产线,很容易由平时转为战时。既可以用来生产不计其数的军火,又能组织指挥规模浩大的战役,包括太平洋上的两栖登陆以及北非、西西里、诺曼底那样的集团军群规模的登陆。

  商业活动和产业活动,造就了美国极其发达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能力,也造就了计划、策划、组织、协调、合作、分工的理念、氛围和人才群。除了大规模生产、作战之外,教育、培训、媒体、科学技术机构也擅长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合作和联合行动。美国各行各业具有杰出组织能力、经营能力的人真是车载斗量。他们不同于德国的传统普鲁士军官团。他们是一些既能应付日常工作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团体中的个人,或是创新性个人组成的团体。这一点体现在美国组织实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中。“曼哈顿工程”是把组织管理运用到高技术中的一个典范。19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另一个例子。

  美国消费主义的基础是藏富于民。这与日本、德国把全部积累用来投资军火工业制造战争机器有本质的不同。美国民间的富裕、广大的中产阶级使得各种商品始终畅销,美国企业和商家瞄准买方市场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的能力也属世界一流。这种商业上的市场/产品创新,演变成战时的战场装备和武器创新;武器、装备的创新加上大规模制造,就极大地提高了美军的战斗力。美军的后勤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场大战役的后勤实质上与一个大型超市的物流,包括采购——送配货——保管——中心调拨,与一家大型轰炸机工厂的零部件生产——贮运——外购——总装,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二战中,理查德·尼克松在南太平洋战区当一名后勤军官,20年后他当副总统和总统管理一个偌大的美国,两者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金融银行系统。它们支持庞大的军火生产,使美国不仅为自己的军队提供一切军需物资,而且根据《租借法案》支援了英国、苏联、中国、自由法国,成为世界上“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战后,更是利用布雷顿森林公约一举成为世界首富,美元等同于黄金,把任何一个潜在的竞争者远远甩到后面。

  一战之后,美国通过有关法案,强制索要战时借出的贷款,黄金储备大量增加。20世纪20年代经济异常繁荣,信贷金融机构如水银泄地,渗入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各种票据、有价证券、担保、保险、股票、债券、抵押、破产制度十分完善。这种金融制度的灵活性使各种私营企业敢于在战时冒风险研制生产新武器和新装备。

  美军结合两栖战的登陆阶段研制了机械化登陆艇、坦克登陆艇、指挥登陆艇、支援登陆艇、水陆两用汽车、车辆人员登陆艇、船坞登陆舰、坦克登陆舰、车辆登陆舰、水陆坦克、步兵登陆舰……解决了复杂的人员装备的航渡问题,以及在各种海岸,特别是珊瑚礁盘的冲击登陆问题。这些装备发明出来后,又在实战中调整、改进、完善、配套,终于组合成一支浩大的综合性的机械化登陆大军。在优势的海空兵力配合下,它们大大减少了人员抢滩的伤亡,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抢滩登陆后,为了对付日军的火力点、炮位、工事、掩体、坑道、洞穴、悬崖山洞工事和建筑物,美军又发明或改进了登陆艇载火箭炮、火焰喷射器、块状炸药及其包装扔掷工具,装甲推土机、轻型坦克、无后座力炮、高亮度长时间的照明弹、避弹衣、无线电话(由当时的摩托罗拉公司研制生产)、白磷燃烧弹、凝固汽油弹、工兵爆破扫雷工具、铝合金攀登梯、轻便电台,短引信的瞬发炮弹等,这一切说明美国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何等丰富,反观日军,除了有些战术改进外,武器装备和工具方面的创新就寥寥无几。

  20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西方市场,在制造业上全面赶超美国之后,美国又利用它无与伦比的金融机能和金融战法,放翻日本,重获优势。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