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声动紫禁城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钟表的际遇是幸运的。自从明朝末年钟表进入中国宫廷,皇帝们便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竭力搜罗、制作、收藏,使得自鸣钟表几乎充斥于皇宫的各个角落。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仍珍藏着近千件钟表精品,为我们认识宫廷艺术开启了一扇难得的窗口。

  最早把西洋钟表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欧洲的传教士。15世纪至16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路的开辟,激起了欧洲基督教向东方传教的热情。大约从1540年开始,教廷和各个教派就不断地进行着向中国内地传教的种种尝试。但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由于沿海海盗的不断骚扰,致使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对外国产生了一种敌视心理。早期到东方传教的欧洲传教士均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如何打开中国的大门,确实令传教士们大伤脑筋。1580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终于有了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他跟随葡萄牙商人到广州进行贸易;乘机向两广总督陈文峰献上了包括自鸣钟在内的贵重礼物,并请求留居中国。陈文峰贪其厚礼,同意他暂居3个月,后来罗明坚第二次来广州,又留居数月,期间他又送自鸣钟给当地官员,进行拉拢。在给国内的信中,罗明坚这样写道:“有一位武官和我特别亲近,并且他极愿意领我到朝廷去,我们认识的契机是由于一架我送给他的钟表。”以此为契机,传教士在中国有了最初的立足之地。钟表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同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是用钟表敲开皇宫的大门的。早在1598年,利玛窦就曾到过北京,打算在北京传教,但未果。4年以后,也就是1601年,他再一次以“进贡”的形式进京。有人把奏书及贡单给了当时的万历皇帝,但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过了一段时间,万历帝才突然想起奏疏上所讲的自鸣钟,便问左右:“那座钟在哪里?我说那座自鸣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个钟。”很快,利玛窦的40多件贡品被送到皇宫中,摆在万历帝面前,在利玛窦所进的贡品中,最令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计有大小两座。当万历帝第一次看见那座较大的钟时,钟还没有调好,到时不响。于是他命令立刻宣召利玛窦等进宫修理。利玛窦告诉管事的太监,这些钟是一些非常聪明的工匠创制的,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就能日夜指明时间,并有铃铛自动报时。还说要操作这些钟并不难,两三天就可以学会。听了太监的汇报,万历帝钦定钦天监的4名太监去跟利玛窦学习钟表技术,并让他们3天内将大钟修好,太监们学习很刻苦,很快便记住了自鸣钟的内部构造。自如地进行调试。3天还没有到,万历帝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把钟搬进去。看着指针的走动,听着“嘀嗒”的声音,万历帝非常高兴,对太监和利玛窦给予了奖赏。在宫中没有一座内殿的天花板高得足以容许大时钟的钟摆运转,万历帝便命利玛窦提供图纸,命工部于第二年特意为此钟制作了一座钟楼。这座钟楼有楼梯、窗户、走廊,装饰富丽堂皇,上面刻满了人物和亭台,用鸡冠石和黄金装饰得金光闪闪。为做此钟楼,工部花费了一千三百两银子,最后安装在御花园中,万历帝经常光顾。

  至于那座镀金的小自鸣钟。万历帝更是随时把玩,从不离身。并从向利玛窦学习钟表技术的4名太监中抽出两名,专门负责给这座小自鸣钟上发条。据说,皇太后听说有人给皇上一架自鸣钟,就叫太监从皇帝那里要来看看。万历帝想,要是她喜欢,到时候留下了不还,那可怎么办呢?这种事情是无法拒绝的。于是他把管钟的太监找来,要他把管报时的发条松开,使它不能发声,然后才给皇太后送过去。皇太后玩了几天,见不能自鸣报时,才把它送了回去。

  这两架自鸣钟是皇宫中拥有的最早的现代机械钟表。以后利玛窦又向明朝皇帝进献过自鸣钟。从那时起,把玩品味造型各异的自鸣钟表成为中国帝王的一种新时尚,称它为西方传教士打开中国宫廷的敲门砖,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两架自鸣钟就是以后皇宫收藏、制作自鸣钟的源头。

  到了清代,皇帝们对自鸣钟的兴趣有增无减,基于此,凡来华进京的西洋传教士,大都携有西洋钟表,一遇到机会,便将其作为见面礼进呈给清帝。比如:顺治九年(1652)七月,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向顺治帝呈献一架“天球自鸣钟”,除报时刻外,还能惟妙惟肖地演示日月运行的状况,使顺治帝大开眼界。又如康熙时,安文思又“献一钟,每小时报时后,即奏乐一曲,各时不同,最后则如万炮齐鸣,声亦渐降,若向远处退却,终于不闻”。通过向清帝进献钟表,传教士们获得机会以接近皇帝,并逐渐取得了清帝的信任,为在华传教赢得了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派往中国的各种使团也有以钟表作为礼品赠给清帝的。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使团。据当时参加使团的英方人员回忆,英国方面在选择礼品上相当谨慎。英王陛下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只精选一些能够代表欧洲现代科学技术进展情况及确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作为向中国皇帝呈献的礼物。在这些物品中,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这是一架复合天文计时器。它不仅能随时报告月份、日期和钟点,而且还可应用于了解宇宙,告诉人们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微小部分。

  把钟表当作礼品送给清朝皇帝的不单单是外国人,中国的地方官员也是如此,而且进献的钟表大部分是通过贸易获得的。据记载,西洋商人将钟表运到中国的广东售卖始于康熙时期,到乾隆时,中西钟表贸易量骤然增多。实际上,地方大臣对西洋钟表的购买和贡献都是在皇帝直接授意下进行的。清代乾隆时更是如此。欧洲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发源地,无论其技术的先进还是工艺的精湛,当时的中国都无法与之相比,乾隆帝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其内心深处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崇洋心理,认为器物以洋做为佳。在这种情况下,置办贡品的官员们用尽心思,搜罗各种奇钟异表,以满足皇帝们对钟表的追求欲望。

  清宫所藏的钟表,除大部分由各地官员进贡外,一部分则由宫中制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下设在养心殿造办处的“做钟处”。早在康熙年间,就在内廷设置了自鸣钟处,学习西洋钟表的机械原理,修理遗留下来的废旧钟表。遇到庆典,还可制造钟表进献。清宫做钟处以制作用料贵重、富丽堂皇的“御制钟”闻名于世,其制品主要供皇帝后妃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乾隆时期做钟处的主要技术人员及项目负责人大多是来自西洋的传教士。他们到中国来以前,有些已经是很有名气的钟表机械师了。另一方面,对于做钟处西洋人的工作,清朝皇帝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参与和干涉,从钟表式样的设计到制作所用的材料,都要经过他们的修改和批准。

  皇帝们对钟表制作的参与决定了清宫钟表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大臣进献或皇宫中制作的钟表,其最后的验收者是皇帝本人。而皇帝们对钟表活计的要求又是相当苛刻的,在清宫档案中,经常有因为所进贡品不合皇帝口味而被驳回或因活计的粗陋而受到申饬的记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进钟的人,还是做钟的人都必须一丝不苟,每个工序都要配以最优秀的工匠,钟表上的錾、雕、嵌、镶、镀诸工种都要经过通力合作方能完成,因此,清宫收藏的钟表件件都是精品。精湛的工艺水平在皇宫收藏的钟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钟表达千架之多,为向人们展示皇宫钟表的面貌,专设了钟表馆,供人们观摩。流连其中,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它的奇巧,而更多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 蒲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