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的灾难

现在,孩子们的周末比大人上班要忙多了,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小,容易塑造,而且其他小朋友都学,如果我的孩子少学了一样,那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呀!的确,和家长们想的差不多,大脑在儿童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可是果真像这些家长所说的,学晚了就赶不上了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大脑的可塑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神经科学领域,虽然人们都承认生命的头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不过这个关键的程度还存在争议。对于观察能力、语言、音乐等学习内容来说,早期的学习都是非常关键的。最有名的例子来自1960年哈佛大学戴维·胡波尔的实验,他发现如果小猫早期某只眼睛被缝合,那么那只眼睛就永久失明,因为视觉系统在发育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视觉输入。俄勒冈大学的海伦·那威尔则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移民美国的中国和西班牙移民在语法加工这个过程中大脑的活动,发现4岁之前学习第二种语言的移民在加工细微语法错误时的大脑反应更加敏感,而且这些人的反应多发生在与语言相关的左脑,而更晚些学习英语的人,反应则发生在右脑。

  尽管如此,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会受到这个“关键期”的影响。例如那威尔就发现,语义而非语法加工的过程,学习语言的早晚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现在,神经科学家更倾向于将儿童早期称为“敏感期”而非“关键期”,也就是说,虽然存在一个时期对学习非常敏感,但并不意味着错过这一时期就会错失所有的“关键”环节而一败不可收拾。这种敏感期的发生也并非总集中在儿童最早期的那几年,而是与学习内容的性质有关。有些学习内容需要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才能具备成熟的学习条件,因而不同的学习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期。如果过早地进行学习,可能反而会因为没到达适宜的时机而“揠苗助长”了。

  学习不仅取决于时间的早晚,更取决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往往会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这些都属于心理学上的外部动机,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起到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建立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来说,真正能够促进学习并且迁移到未来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对内部动机的培养。如果能够让孩子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项目,又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细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要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有意义得多。

  此外,在外语学习方面还要特别注意。上海《新闻晚报》曾报道说,上海一名3岁儿童,因为过早学习英语、日语、汉语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引发失语症,可能造成终身语言障碍。这个小朋友由于学习过多的语言,导致无法清楚地使用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连基本词汇都不能准确掌握。由于其他小朋友们听不懂他说话,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所以又形成了新的交往障碍。这提示我们,在儿童还没有完全掌握母语的情况下,过早地学习外语可能会影响词汇的获得和母语的发展,使他们丧失学习语言的兴趣,还有可能影响其他非言语智力的发展。双语学习最好是有充分的条件,例如家庭和学校都可以提供双语环境,这样小朋友不会因为环境的转换而不知道选择哪种语言交流,也能够在更加自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最后,到底是早期就让孩子上培训班还是让孩子玩着学?神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文化丰富的环境对大脑的发展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的神经科学家通过20余年对处于不同环境的老鼠的研究发现,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老鼠,神经元发育和突触之间复杂关系的建立要比生活在贫瘠环境中的老鼠胜出很多。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刻意地学习,如果提供给儿童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例如多接触不同事物、参观博物馆、进行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未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把孩子放在教室里,日复一日地只学课本上的东西,反而难以建立起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更有可能禁锢孩子的发展。

  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一生下来就跑得比别的孩子快。不过,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跑得快些,还是让他们在长跑的终点胜出,家长还真需要考虑许多问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