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孔虫的秘密

它体如一粒沙子,在5亿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由于独特的身体构造,使它能够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地质状况,所以它的化石在亿万年之后就成为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见证者”,它就是有孔虫。探索有孔虫的秘密,其实也是在探究地球变化的秘密。

  有孔虫是带壳的海生单细胞动物,大多数种类的有孔虫体长不到1毫米,少数大者可达10毫米以上。因其房室之间有孔相通,故称有孔虫。有孔虫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程,其保存于不同地质时期的已知种类约有4万种。它们分布广,对环境条件反应敏感,被誉为“大海里的小巨人”。现代的有孔虫绝大多数都是海生的,只有少数生活在泻湖、河口等半咸水的环境里,也有极少数广盐性的可以生活在超过正常盐度的咸水里,还有极个别的可以生活在淡水里。

  有孔虫种类多,形态也各异,有瓶状、螺旋状、透镜状等。它们也有碳酸钙质的壳,壳由单房、双房或多房组成,这种变化多端的外壳体现了有孔虫在美学上的价值,其壳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足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有孔虫的壳上有孔,伪足可以从孔中伸出来捕捉食物。它们喜欢吃硅藻和其他微型藻。

  有孔虫分为在海洋表层生活的浮游型和深藏海底的底栖型。其中,以底栖有孔虫为多,底栖者可以用伪足进行有限的运动,每小时能移动1~6厘米。它们没有鞭毛或纤毛,都靠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伪足来捕食和作有限的运动。

  浮游有孔虫大小约在0.1~1毫米之间,在显微镜下是一种呈半透明气泡状的生物。之所以呈现出透明状,是因为它的壳成分为碳酸钙。里面的软体只要离开海洋不久就很快分解,所以每次捕到有孔虫,就要立刻对其进行清洗,加入缓冲液,然后从其软体内提取DNA溶解在液体里,最后放人零下20℃的低温中保存。

  在海洋中,动物死亡后就会沉到海底,形成一种软泥,在地质演化中,这种软泥可被压缩成灰质岩或白垩。在大洋底层的沉积物中往往有大量有孔虫化石。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发现,进行地层划分,判断地质气候,甚至可以根据有孔虫化石数量的变化,判断出地球气候上的冷暖变化,推测地球的沧桑变迁。

  例如,人们在江苏省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几十米深的地下发现有大量有孔虫壳体,这说明,1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而在新疆、山西、四川、北京等地的地下也发现了有孔虫化石,证明很久以前,这些地方也曾是汪洋大海。

  人们通过对各种形态的有孔虫的生活年代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地质考察,根据不同地域发现的不同形态的有孔虫,借以判断地层年代。如此,有孔虫起到年代标签的作用,是见证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证据。如果在地层里发现了有孔虫的化石,就可以判断出该地层的具体“年龄”。有孔虫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古海洋、古气候和石油勘探开发等研究。

  人们相信,地球气候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西太平洋低纬区被科学界认为是整个地球的水汽和能量的重要来源,而通过研究孔虫化石,就可以揭示出古海洋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因此,可利用有孔虫化石等这些小东西,来再现整个西太平洋地区50万年前古环境变化过程,这样,当代科学家可对古海洋气候变化的全貌就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种变迁过程的了解,可以认识今后地球海洋变迁的规律,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海洋、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由此可知,研究有孔虫的意义可真不小啊!

  [责任编辑]李 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