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门之城

在距开罗670千米的尼罗河谷,有一座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早期都城——底比斯。伟大的神庙、平坦的大道、倚天的石柱、精美的石雕、庞大的陵墓群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古埃及的文明和辉煌。

  封存的历史

  底比斯兴建于4000多年前,从公元前2100年~前750年,它作为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这个时期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和西周时期,可见底比斯历史之古老。

  底比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负盛名的城市。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曾这样描述:“底比斯,那里的人们屋宇豪华,拥有无数珍宝,底比斯有城门百座,门前是马行道,一百名骑马拥甲的武士,日日巡城两遭……”借助荷马诗歌的翅膀,“百门之城”——底比斯更加声名远扬。到了阿拉伯帝国时期,此城已逐渐荒芜,但阿拉伯人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仍为诸多气势雄伟的宫殿神庙遗迹所倾倒,称它为“宫殿之城”。这个名字的欧化形式,便是底比斯的今名卢克索。

  由于紧靠沙漠、气候干燥,时至今日,底比斯奇迹般地保留下大批古迹文物,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和“封存的历史”。据埃及旅游部统计,出自卢克索的古迹文物约占世界上古时期文物总量的1/3。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陵墓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埃及最大的神庙

  底比斯分为尼罗河东岸和西岸两片区域。东岸坐落着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卢克索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4世纪,是献给阿蒙神的神庙。庙长260多米,宽56米。第一道塔门是神庙的正门。门前矗立着一根23米高的方尖碑,与之相配成对的另一根方尖碑19世纪时被运往法国,现竖立在巴黎协和广场上。塔门前竖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一对坐像,均高14米。墙上的浮雕描绘了这位法老率军

  与赫梯人作战的情景。进入第一塔门,依次穿过拉美西斯二世庭院和第二塔门,就到了列柱廊。在这里可以看到7对16米高的粗壮圆柱,令观者为之震撼。在神庙的最深处还保留着亚历山大大帝给阿蒙神献上供品的浮雕。

  卢克索神庙的确规模巨大、气势不凡,然而它与卡纳克神庙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卡纳克神庙是埃及最大的神庙。看过电影《尼罗河惨案》的读者也许还记得影片中出现的雄伟的庙宇、高大的石柱和巨石从柱顶轰然坠落的惊险场面,这组镜头便是在卡纳克神庙拍摄的。

  卡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神庙以北2千米处,始建于埃及中王国时期,一直延续到希腊人统治时期的托勒密王朝。先后曾有50多位法老对其进行扩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的风格还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卡纳克神庙不仅是宗教遗址,而且集古埃及文化、历史、建筑、天文、绘画、雕刻之大成,是埃及文化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法国考古学家、埃及学创始人商博良(1790~1832年)曾于1828年来到这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最后到了一个地方,那似乎是一座宫殿,又似乎是一座城池。这座既像宫殿又像城池的建筑就是卡纳克。它是埃及诸国王对神所作的贡献。从人类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美,似乎全聚于此。我所说的美,我所说的人类,不单指古代,而且指现代。我所说的美,凡建筑所能表现的,如壮丽、雄伟、高雅,全在其内了。伟大的埃及人,其才华实在难以衡量。”

  卡纳克神庙遗址占地约40公顷,分3个部分。其中阿蒙神庙区最大,主要由塔门、庭院、大柱厅、神殿、节日厅等构成,长366米,宽110米。塔门是神庙的入口,比城门气势还要雄伟,东西主轴线上共建有塔门6座,侧向(朝南)4座,共10座塔门。最大的当数第一道塔门,高43米,宽113米,厚15米。塔门的朝向与庙的朝向一致,面向尼罗河,门前有两排狮身羊头像夹道,像两排卫士守卫着威武的神庙。登上塔门便可俯瞰神庙遗址全貌,周围的村庄及山河的景色也是一览无余。

  神庙内最为壮观、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在二三塔门之间的一座密林似的立柱大厅,人们称之为“艺术世界奇观”。这个柱厅宽110米,进深55米,面积达6000平方米,比两个故宫太和殿还大。在四五道塔门之间,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前1503~前1482年在位)曾在这里竖起两座粉红色的方尖碑,作为祭品献给阿蒙神。其中一座方尖碑至今屹立不倒,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是神庙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埃及现存最高的方尖碑;其重量也很惊人,重达323吨,比得上一架满载的波音747客机的总重。碑文记载,此碑从阿斯旺采石,从运来到竖起共用时7个月,至今人们仍觉得不可思议。

  走进帝王谷

  古代的中国人讲究阴阳风水之说,而古代的埃及人则讲究日出和日落之说。那时,埃及人视日出为生命之象征,视日落为死亡之象征。于是地跨尼罗河两岸的底比斯便成为“生者与死者奇妙结合”的城市。东岸是“生者的乐园”,广建宫殿

  神庙,因为太阳从这里升起,明媚的阳光会给法老带来永恒的生存希望。西岸则是“死者的天堂”,是君王安葬的地方,陵墓都建在这里,因为太阳从这里沉落,殷红的晚霞会给帝王的灵魂带来长久的宁静。

  西岸的帝后陵墓分为两片区域:北片叫帝王谷,集聚着法老们的陵寝;而后妃们的陵墓集中在南片,称为王后谷。把国王和后妃分葬两处是古埃及人的习惯,与我国古制有所不同。

  绕过石山,进入山谷,映入眼帘的便是扬名世界的帝王谷。谷内并非绿树葱茏、野草青青的风水宝地,而是沙石裸露、寸草不生,一派黄色景象,显得非常荒凉。为什么埃及法老们要把陵墓建在这样一个荒僻的地方呢?其实,法老们最初是筑金字塔为陵的,但目标太大,常为人所盗,于是,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派人在这渺无人烟的荒山勘探两个月,最后选中了一个合适的山谷,在山谷的地下建起第一座“永恒的住所”——图特摩斯一世陵墓。自此,这条山谷就成了500余年间法老们的墓地。谷内墓穴依山开凿,高低错落,比比皆是。陵墓的形式基本相同,由一道坡度很大的阶梯形甬道直通墓穴走廊,通过前室部分即进入后室,后室是停放花岗岩石棺的地方,法老的木乃伊就存放在石棺内。古埃及人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尸体如能完好地保存下来,死者的灵魂便可得以寄托,继而成神。因此,他们发明了木乃伊殓尸的防腐法。我们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看到的许多珍贵的木乃伊就来自帝王谷。在帝王谷建陵的初衷是为防盗。当时,如此路遥的深谷,一般人是不容易进入的。建墓时又想办法设陷阱、修暗门、开假通道,并把甬道口用乱石堵死,甚至把造墓的工匠杀掉以防泄密。尽管费尽了心思,在漫长的岁月里,仍有很多墓穴被打开和盗窃。至今帝王谷已发现了62座陵墓,其中唯有图坦哈蒙墓(图坦哈蒙是第18王朝末年的一位19岁早夭的法老)没有被盗。它是英国考古学家卡特于1922年发现的,编号为第62号墓,也就是说,这是在帝王谷发现的最晚的一座陵墓。

  考古发掘时,图坦哈蒙的木乃伊戴着黄金面罩,安置在纯金人形棺内,再加上两层贴金人形棺、石棺和外层的4重木制圣柜(或称外椁),一层套一层,总共8层棺椁。当时石棺盖上放着一束枯萎的花朵,这是法老死后年轻的寡后献给亡夫的。此墓发现时,前后墓室、耳室和库房里布满了珠宝、雕像、王杖、包金战车、武器、家具等各种随葬物共1700多件,整整花了10年时间才清理、照相、登记完毕,现与其他棺椁和黄金面罩一起陈列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成为“镇馆之宝”。

  法老们不光建陵墓,还建葬仪殿(或称陵庙)。但葬仪殿与陵墓并不建在一起,以免泄露陵墓地点,而是建在帝王谷外,现存约四五处,其中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陵庙名气最大,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是埃及历史上唯一的女法老,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最伟大的女王”,在位22年,治理国家期间国泰民安,天下升平。她的陵庙靠山崖修筑,共分3层,一层比一层推进,到第三层已掘进山壁里去了,每一层都有宽阔的柱廊和巨大的平台,中间有一个坡道上下连接,既干净利落又气势恢宏。上层为祭坛神殿;下层原辟有花园,建有喷泉,在后边右侧柱廊中还刻着精美的浮雕,描绘现世美好的乡村生活。中层最精彩,浮雕上雕刻着精美的壁画,一幅描绘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诞生时,阿蒙神伸手迎接她的情景,寓意她是太阳神之女,是正统神授的女王;另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女王派遣40艘大船前往彭特(今索马里一带)通商,换回香料树和狒狒等许多珍贵物品的情景。

  与帝王谷齐名的王后谷位于帝王谷以南约5千米处,这里埋葬着同期的王后和一些夭折的王子,目前已经发掘出80余座陵墓。此外,尼罗河西岸还有大量贵族墓,这里埋葬着古埃及的王亲国戚、宠臣祭司和权贵富绅。在这里还发掘出工匠村的遗迹,通过对工匠村的考古发现,可窥见当年修建陵墓的工匠们的生活,正是他们创造了帝王谷一带的奇迹,为后人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