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舍巴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而节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清同治贡生彭施绎在《溪州竹枝词》中记载了当时舍巴日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舍巴”在土家语里指土司统治时专司民族祭祀的地方官,而“日”在土家语中是做或举办的意思,“舍巴日”是土家语的汉字音译。因其酬神歌舞的基本动作是“甩同边手”,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它集歌、舞、乐、剧于一体,涵载了土家族民族祭典、摆手舞、梯玛跳神、毛古斯、民间吹打乐、土家服饰等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具有传承土家语言、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主要传承区域分布在湘西自治州(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区)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4个县的50多个乡镇。1957年,国家民委正是根据土家人舍巴日活动反映的民俗、信仰和历史与我国其他民族迥异,才正式确认了土家族。

  2004年春,笔者有幸参加了龙山县靛定乡举办的舍巴日,亲身体验了舍巴日期间浓郁的土家族音乐和丰富多彩的土家民俗。

  

  一片缠绵“摆手歌”

  

  “舍巴日”也叫摆手舞,在龙山县称“起也”,永顺县称“舍巴”,保靖县称“社粑罗坨”、“罗坨格蚩”、“调年”,古丈县称“社巴粑”。其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凿资料可考。

  但作为土家族重要的祭祀舞活动,则有据可证。龙山县西湖乡卸甲寨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壬辰时的摆手堂碑文记载曰:“每岁于三月十五日进庙,十七日圆散,男女齐集神堂,击鼓鸣钟歌舞之,名曰摆手,以为神之欢也,人之爱也……香灯朝夕,香火不断,灯火不息……”清乾隆《永顺县志·风土志》卷载:“又一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盖祓除不祥也。”而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卷十一亦载:“土民寨故土司神。旧有堂曰皖手堂,供上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摆手歌在土家语里叫“舍巴歌”,其内容由神话传说和生产生活题材两部分组成,大都用土家语演唱。据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卷十一载:“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调征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城南门外,乃至其士卒扮女,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于歌,涌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他门,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武功之意。”

  因土家族居住区域和氏系等差异,摆手舞有大小之别。大摆手舞又称大摆手歌舞,由数寨联合进行,时间为3天3夜,内容丰富、场面壮观。小摆手舞则由一村一姓或几寨一姓,共祭一祖先,轮流举行,时间为7个夜晚。大小摆手舞活动,均在每年农历正月或三月逢单日结束,都要在摆手堂、三月堂或调年坪进行,男妇老少均可参加,人数越多越好。

  这次我们赶舍巴日所见到的是土家族舍巴日大摆手。赶舍巴日的队伍依村寨(或姓氏)组成,男女脸上都洋溢着喜庆,整个队伍分为祭祀队(即梯玛)、摆手队、鼓乐队、披甲队、炮竹队和旗手队;在3天内依次表演了“排甲举神”、“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即“八部大神”)、“猪祭”等。

  在上述祭祀程序中,皆须跳摆手舞。人们在摆手坪及大路边以干竹捆扎长龙火把,当夜幕来临之际一一点燃,宛如若干条火龙蜿蜒,大家借助火兴汇集于土王祠前摆手唱歌。在7个夜晚中必先跳“摆手舞”,再依次表演《毛谷斯》中“扫进扫出”、“接新姑娘”、“狩猎”等片断。至第7夜,再将前6夜的精彩片断综合表演,宣告狂欢结束。

  

  粗野奔放的“毛古斯”

  

  “毛古斯”是盛行于土家人聚居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是祭礼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猪等活动时的原始舞蹈,它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

  土家族人跳“毛古斯”的年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他们称其为“拔步长”或“玩拔步”,就是用茅草、稻草、棕树、桐叶或芭蕉叶织成衣服,一般在腰间、肋下各围一块、两块搭肩系在左右臂上,一块作头套蒙面装扮成15个大个的“毛古斯”,意为祖辈儿孙一家人。表演的内容大多为祭祀祖先和教育后代,通常在摆手歌中穿插进行。

  据杨昌鑫所著的《土家族风俗志》记载:“毛古斯”因化妆跳舞的毛草人而得名。跳“毛古斯”无论祖辈儿孙,必浑身上下都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着,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等遮盖住,头上扎5条大棕叶瓣子,分向四面下垂。跳到“接亲时”,特别要用稻草扎男性生殖器,意喻人丁兴旺。

  龙山坡脚的土家人讲:“土家族人的祖先是毛人,他们穿的是茅草树叶,吃的是野物生肉”;还有人说:“早先的‘毛古斯’是女人,她们扎草衣草裙给男人,崇拜男人的生殖器官能生育后人。后来因怕丑,才由男人来跳。”在土家族人居住的地区流传着:“为了纪念先祖,每年正月必跳‘毛古斯’,如果不跳,阳春不好,人畜不旺。”我们通过考证发现,“毛古斯”的诞生和孕育与土家族先人的狩猎生活及其模仿大量动物姿态是紧密相连的。“毛古斯”舞这种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艺术血肉相连的产物。

  “毛古斯”舞首先是祭神,然后“毛人”登场,为主的一个叫“拔步比”(即老头子),还有一个叫“拔尼”(即老婆婆),其余为子子孙孙,大约十几人或二十几人不等。当为主的“毛人”清点人数后,就开始跳唱表演。“毛人”演出时,动作粗鲁,诙谐有趣,因左右摇摆,浑身颤动,使得全身茅草刷刷作响。其间,观众可搭话插白,也可由“毛人”自问自答。“毛古斯”舞有时要跳六七个晚上,据土家族人讲,每晚的主题都不一样,分别为“生产”、“打猎”、“钓鱼”、“接亲”、“读书”、“接官”等。

  

  神奇的“梯玛”

  

  我们看到的大摆手的队伍中,有一支由祭礼人员组成的特殊群体,这就是“梯玛”。

  梯玛是土家族语,意为土老司(巫师的一种别称),是土家族请神、祭祖的掌坛师。表演时,梯玛头戴凤冠帽,腰围八幅罗裙,手持铜铃、师刀,按法事的程序,演唱各种不同内容的神歌。这些歌曲这就是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是一种祭祀歌曲,格局庞大,篇幅长达几万行字,但其内容远远超过这一祭祀活动本身;可以唱土家族的历史、唱土家族的英雄、唱生产生活爱情、唱家庭、唱农耕劳作,以及讲述土家族的战争等,因此有人说梯玛神歌是一部土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热情活泼“打溜子”

  

  活动中还有一种土家族器乐表演“打溜子”给人印象深刻,也是“舍巴日”土家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打溜子》是我国土家族一种传统打击乐器表演艺术,土家语叫《家伙哈》,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曲牌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及鲜明的音乐形象。

  《打溜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音乐意志与土家族这个民族的生长环境及生活习俗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主要在山寨里娶亲、嫁女和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里演奏。

  土家人对大山区的自然十分赞美和热爱,为了表达乐观爽朗的性格与风貌,他们构思了一部分有丰富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的《溜子》曲牌,通过细腻地模拟各种禽鸟鱼虫的嬉闹声,使曲牌生动活泼。另外,还有根据土家族的典故、神话、游戏等构思的曲牌。

  赶舍巴日的最后一晚,不知是组织者的安排,还是巧合,我们碰上了一对土家族青年的婚庆;由于太疲劳了,最后竟在“哭嫁歌”的歌声中睡着。在梦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奇妙的土家族音乐中,和土家人一起跳起了摆手舞……

  【责任编辑】王亚娜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