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非说

“焚书坑儒”指的是秦始皇在李斯的进言下,诏令民间禁止收藏诸子书籍,并对是古非今的儒生采取坚决打击的政策。秦始皇专门颁布了《焚书令》,规定诏令所到30日内,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书籍尽行焚毁,不得收藏,违者“黥为城旦”,并发配边塞去修筑长城。此后,秦始皇为了消弭“祸言”、“僭论”,在咸阳一次就活埋了460余人。这便是日后人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由来

  

  在今人看来如此血腥无道的戕杀政策,竟只源于洒宴上的一次争论。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盛大的酒会,许多达官显贵被邀列席。当时有个叫周青臣的官员在宴席上大拍皇帝的马屁,面谀他是自三皇五帝以来,最有威德的君王。本来君王设宴,臣下称颂,相互吹捧,也是情理之事。可是,就有这么个书痴博士叫淳于越,自誉为清流,不谙官场之道,当面斥责周青臣的奴才嘴脸,在皇帝和众大臣的面前大放厥词,称古今天下惟有“师古”才能长久。这时身为丞相的李斯对此大为小满,为了搏回皇帝的脸面,大加呵斥,认为像淳于越这样的文臣“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的谬论纯粹是蛊惑百姓,危害社稷。李斯转而谏言要始皇对这些人严加惩处,并提议把除《秦记》、占卜等以外的书籍全部焚毁:除宫廷所藏图书外,天下百姓私藏的《诗》、《书》等诸子典籍全部由当地官员负责烧毀,胆敢有谈论《诗》、《书》者。以妄议古今之罪杀而弃市。至此,一场血雨腥风的运动拉开序幕。

  也许有人惊叹,仅因臣下的一番言论,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吗?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皇帝颜面这么简单的事,还有更深层的缘由,其因有三:一则,李斯本崇信法家,对儒家的那套仁政德治并不认同,在意识形态上加以歧视。二米,李斯高居相位,需要依靠强权来排除异己,树立威望。再则,秦始皇刚刚鼎定天下,费了好人的劲才消灭六国,而这些文臣竟又提出“分封天下”的舛论,并对始皇的功绩不以为然。这些都促使始皇深感社稷小固,需要来一次思想上的大清洗。故而,在种种因由的交织下,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焚书坑儒”运动。

  

  坑杀的都是儒生吗?

  

  这场由“古今”之辩而引发的论战,实质上已演绎成了法家与儒家的对弈。那么,是否焚烧的就只是儒家之书?而坑杀的只是儒家之士呢?其实不然。有学者提出秦始皇焚的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些无用之书,坑的也并不是儒生,只是一群方术之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江湖骗子。

  秦始皇是十分崇信方术的,他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续帝业。民间如今还流传着徐福尔渡、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据《史记》所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羡慕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真人”,曾命侯生、产生等方士去求神问药。这世上本没有长生不老药,更无“真人”、“仙人”,方士们自知无法交差,就纷纷出逃,秦始皇闻讯后大怒:“方士本来是求神炼丹的,现今侯生等人逃离宮中却不禀报。而且徐福等人耗费我巨额财赀,终不见归。况且卢生等人受我加官进爵,今天也来毁谤我,我以恩德来对待他们,他们却不回报,”于是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诸生文生,细加拷问,有妖言惑众的,以谋乱社稷、蛊惑百姓的罪名进行惩处。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御史开始悉案问诸生。诸生们深感不妙,纷纷避祸。其中有460余人,因被供犯禁而被秦始皇活埋于咸阳。这就是所谓的“坑儒”。

  从《史记》和后世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令秦始皇愤慨的是侯、产、徐福等炼丹的方士,并非儒生,而且坑埋的人中,并无确切记载都是儒生。何况《史记》记载此事并无“坑儒”一词,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可见,按司马迁的说法坑的只是术上,并非儒生。那么是谁提出“坑儒”一说的呢?我们追本溯源,发现最早见诸笔端将“术上”改为“儒生”的是《古文尚书》的前序。《古文尚书》早在清代就被学者定为伪书,乃是后人讹作,故而不足为凭。

  那么,为什么《尚书》要作“伪证”,嫁祸“始皇”呢?其实,这与《尚书》本身的周遭有关。当时,秦始阜确有“焚书令”,时任博士官的伏生,惧怕典籍遭焚,携简册隐遁,藏十自家壁中以避祸。汉代以降,皆儒学当道,不免有人深感切齿之痛,遂生诬蔑之辞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坑术士呢?其原因有二;一因那些方士没能按照秦始皇的意愿,寻找到“长生不老”药;二则在于那些方士妄议朝政、造谣滋事,所以秦始皇得以除之。由此看来,“坑儒”并非始皇本意,即便坑埋中杂有儒生,也可能是因乱席卷的。因此,“坑儒”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焚书”后果真书文绝迹?

  

  “焚书”的政策的确对中国先秦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以至于司马迁也感叹“六艺从此缺焉”。那么,秦代果真“书文绝迹”?

  其实不然。单单从李斯的《焚书议》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第一,焚毁的书只是涌盖了儒家在内的诸子苫述,《秦记》等史书尚存。第二,只焚民间所藏图书,而国家所藏图书尚存。第三,并非意指今后就不读节,而是要百姓以吏为师,勤学法令。第四,特別注明医药、占卜、农艺等书籍不在焚毀之列。可见,“焚书”旨在消弭非士流思想,或者说是非法家的思想,并非是弃书不习,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何况,只允许宮廷贵族藏有图书,而不许百姓私藏,这分明是一种愚民的政策。相比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董卓“焚书”、明朝的“八股文”、清代的“文宁狱”都有异曲同工之效,只不过是愚弄百姓,稳固根基,树立统治阶级的奴化思想而已。故而,“焚书”不会招致书文绝迹。而后世文人愈加诬辞,白般贬低,出只不过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进行辩驳而已,与李斯的借刀杀人无异。

  姑且,我们承队“焚书”遗祸甚远,那么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如何?是不是秦朝上下都认真执行了呢?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一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湖北秦墓中出土的简帛,涉及天象、式法之类的方术书特别多,故此坑术士和焚书的政策对楚地影响不大。而且简帛中残存了战国时的楚字,可见秦灭六国并没有完全消弭本地文化,仅凭一场“焚书”运动就使书文绝迹,不免笑谈,

  秦始皇的愚民政策,非但没能使秦朝千秋万代,反而国家迅速灭亡。掀开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陈胜、吴广都只是些目不识丁的农民;起兵于江东的项羽、刘邦也都只不过是寡民小吏,亦绝非鸿儒文士。可见,秦始皇将矛头直指儒生不免冤枉。项羽得胜咸阳后,开始火烧阿房宫,宫廷内所藏图书都被付之一炬。反倒是民间藏书,在汉代后人暈涌现,如鲁工毁孔于宅所得孔壁书,河间献王广罗天下的古书等等。正是这些民间藏书的幸运保存,使得汉以后的《诗》、《书》等儒家经典愈加流传。

  而当初秦朝特准保护的医药、卜筮、农艺等书籍却在战乱之中遭致陨灭的境地。要不是得益于后世考古工作者的挖掘,不少星象、占卜、养生、病方、脉经等书籍可能就此埋没。如果没有后世考古上作者的挖掘,今天我们对先秦的科技著作的认识和了解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那张书单上了。

  

  [责任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