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发现了新大陆?

一些学者发现:在哥伦布来新大陆之前,美洲和古代中国在文化上竟然就已经有许多相似点。中国文化是如何传到美洲的?专家们却无法回答。近年发现的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被传到美洲的文化大多与中国商代有关。

  

  考古发现证明:

  殷人最先登上美洲大陆

  

  一些美洲的学者经考证认为,大约在3000年以前即我国商殷末年,一批逃亡的中国人就已经到达了墨西哥,甚至在拉文塔一带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众多具有浓厚中国殷商文化特征的遗物和遗迹,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被不断发掘出来。

  我国张家口附近就曾有过一些高30英尺的圆形土墩,连同从中出土的石斧等,竟与美洲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土墩和石斧完全一样。正如发现者马克·威廉神父所说的:“这恰似同一个民族建造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著名的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的勃然兴起与外来影响有关,因为迄今仍未发现当地形成这种文化的任何演变过程。他们指出其形成时间相当于殷人逃亡的年代。

  在墨西哥奥尔梅克仪礼大堂底下的沙土中,发掘出一批具有鲜明中国商汤人特征即“长头寡发”的翡翠雕像,这些雕像恰与中国文献《太平御览》所引《晏子春秋》中记载的“汤,长头而寡发”相同。汤,是商殷开国元首,现已被美洲学者考证,此雕像镌刻于距今3000年左右,恰与殷亡属同一个时期。

  在古代中国,将人头改为高长型由来已久。《说文·页部》说,三代的尧即是“高长头”。在地处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3具5000年前高长头型的头颅骨,人类学家裴文中说,这是由“人工缠绕而形成的”。就在这些雕像周围的六个牌位上都刻有汉字,可以明显看出“日、月、山、祝”等字样,以及航海所使用的“风、帆”和其他一些耕作工具。据考古学家王少华先生考释,此刻文形态是与甲骨文统属于一体的方块结构、线刻。众所周知,甲骨文也恰属殷商遗文。饶有兴味的是,这群雕像还是被埋在叫做“沼泽地中的祭坛”下面的,这种做法酷似于商代的祭祀。我们知道祭坛具有“祖社为一”的性质,祖就是坟,祀神之所叫社。从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获悉,这类祭坛正是殷人祭祖的礼制。3000年前的殷逃亡者,就是这样为祖神筑坛雕像来祭祀的。另外,在墨西哥还发现了阶梯型“金字塔”,与中国山东曲阜的覆斗状(棱锥体)少昊陵、陕西关中皇陵以及吉林的将军坟和北京地坛可谓一脉相承。

  龙为中国的象征,然而一种龙状石刻也出现在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中,甚至就连城市规划概念也竟然与殷都建制相仿。诸如龙纹、饕餮纹等文饰莫不与殷商一致。饕餮纹、龙纹为中国动物文饰两大主题。前者源于龙山文化,后者伏羲时就有,而在墨西哥却是突然出现的。在今山东嘉祥县著名的东汉武梁祠石壁浮雕中,仍存有“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的龙蛇交尾图,当是“赤龙感女娲”传说的形象化。然而,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竟然也有被衍化出来的“龙蛇交尾图”。图的下面有蜕遗残尾做圆形,圆中有小儿戏跃状,竟也与山东伏羲女娲画像中的小儿牵袖嬉戏相同。其寓意同样是龙蛇交配(天地交配)以传人类。至于四合院、台式建筑、所奉雷神的形象等习俗均与商代相同。近年,与甲骨文完全相同的“亚”、“帆”二字也在墨西哥出土陶器上发现。众多的被欧美学者称为“来自中国的逃亡者”具有鲜明中国面孔特征的长头型雕像在墨西哥出土,形成具有明显中国特征的奥尔梅克文化。甚至就连秘鲁祭祀虎神所用的土台、小反射镜以及虎状造型也都与商代徐方国(今淮海一带)相同。看来,当年与商殷人同时逃亡美洲的还有被周公征讨的徐方国人。

  

  殷人为何要逃亡美洲?

  

  史料查证,殷溃军是被周公旦逼走的。殷亡前,纣王征伐位于山东半岛的人方国获胜,曾留大军料理善后。纣赶回首都安阳——今小屯村过年,正月初二被周武王突袭败死。这就是史籍所记载的“纣伐人方而殉其身”。不久。纣子武庚联合东夷5个方国发动复国战争,致使即位不久的周成王倾巢东征5年之久。辅佐成王的周公旦灭东夷五方国,随后采取了残酷镇压与分化瓦解的政策,称对殷军要“俘”要“囚”。周公旦有意泯灭这段残酷的东征史实,故史籍略载平叛而不及其余,致使后世留下了周公旦东征之谜。东征所灭究竟是哪几方国?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仅从陕西出土的铜器镌刻记功铭文中获悉些许史料。这就是殷军逃亡,史书无载的原因。事实是武庚死后,溃军为免被囚俘,遂联合部分方国残军夺海而逃。

  遁海逃亡,沿海民族已不乏其例历代有之。龙山人和百越人遁海漂流在先,《尚书大传·汤誓》中有:“(夏)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的记载。“海外有人”的说法由来已久,殷溃军为谋生路,于是漂泊到达了“新大陆”美洲。

  

  殷人是如何航达英洲的?

  

  考古学家认为,殷溃军是趁黑潮漂流到达美洲的。殷逃亡船队趁黑潮海流漂航到美洲,在现代海洋学、气候学看来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黑潮和季风,像一座架设在亚洲和美洲之间的天然桥梁。后世有多人沿此航线模拟航行成功,更为殷人东渡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更何况殷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远海航行条件和能力。殷商,是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诗经·商颂·大雅》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截”是治理。远在其建国前的第三代祖先就有了如此显著的航海成就,这说明远在距今3700~3800年前,就于“海外”即渤海以外的地方建立了联系或居住点。殷商后期已经有了大型的木板船以及两船合一的大船“方舟”(舫)并且已发明了早期掌握方向的船舵,更重要的是已有了可供远海航行的风帆。所有这些在甲骨文中均有文字佐证。在人类的航海中,只要有船帆、船舵及木板船,就完全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何况殷商早已经有了可载战车、马匹跨江渡水用于战争的大船。近年,在郑州和殷墟出土了大量海产的鲟鱼、鲸鱼、海蚌和海贝之类遗骨和遗物,足见当时航海能力之强。捕鲸是在远海进行的,没有大船和相应的驾驶技术是难以完成的。

  殷商时,人们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天文航海知识。殷先祖于伯就是司天象的“火正”。殷商对天空十二辰的划分,即十二个方位的制度至今仍在应用。当时已经会用原始的仪器“土圭之法”测星,已了解了恒星的分布,并能测得新星。殷人以太阳记日为主,辅以月相的变化以记月,已经具备了宇宙观念的萌芽。甲骨文有“祭”北斗星的记载。众所周知枇古代夜航在北半球是以北斗星来确定船舶方位的。人们常以“斗转星移”确定方向和四时。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殷人已经具备了依日月星辰来判断航向的早期天文导航技术。

  气象和风向直接关系到航海的安危,而据甲骨文中刻录卜问未来天气的资料中,已经能预测到10天之内的天气情况并具有了八方位风等观念。同时,殷人对潮汐和海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殷人航海的主观条件可看出,殷已完全具备了能适应趁黑潮海流航行的要求。

  黑潮海流又叫台湾暖流,因远看为蓝黑色故称“黑潮”。流宽约185公里,平均水深400米,日流速为55至150公里。在黑潮北上途中,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离开我国东海岸而偏向太平洋。到北纬40至50度附近,连接上西风漂流带,海流至此便可“一路顺风了”。而到达美洲西海岸之后,海流又一分为二,较小的一支向北,较大的一支则向南。向南的这支海流被称为“墨西哥湾暖流”,直到墨西哥拉文塔。

  殷军逃亡漂流至墨西哥拉文塔当在情理之中。

  中国南海渔民自古就知道了黑潮的存在,当时即偶有渔船被黑潮漂走,由于再无音信即便到达了美洲,也会被认为是死去。至于黑潮作为专有名词发表,却已经是1810年事了。

  在黑潮上漂流是较为安全的,因为黑潮流路较为稳定。黑潮海流在经过我国东海时,因为地形关系流速较急,到了冲绳海沟处,主流速度高达每小时3至5里。进入日本海域后向东,流速渐弱,但与西风漂流汇合后,流速和风速风时的关系就极为密切了。由于黑潮带来的赤道区高温、高盐的海水,其表面海水温度在夏季可达到30℃。正由于这支暖流的流速、宽度、顺风、高温度和高盐度,所以为古代航海者提供了确定船位的重要依据,高盐度增强了船舶的漂浮能力。

  所有这些,都使古代中国人漂流美洲具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后世模拟航行的例证

  

  5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周传钧博士航渡太平洋获得了成功。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周偕4人从我国东海乘木帆船趁海潮暖流,只用了63天就航达美国。此帆船借风时日行180里,无风时也日漂十数里。他们沿途还投放了136个海流瓶,截止到1985年已回收到36个。船过日本后,一路有海鸥、海豹伴行,说明是沿岸航行。途中多雨雾,游鱼可食。周博士根据亲身经历不无感慨的说:“中国船不漂流到美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以往的渔民除难以测到台风外,什么风都可以测到。所以,中国人很早就会到达美洲,而且不止一次。”

  其实,早在1852年,一位名叫乔治·休的美籍华人就曾偕十数人驾8艘小艇从广东沿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们航行以及所乘的小艇照片,至今被保存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

  当年,在哥伦布到达美洲沿岸的时候,他们就发现有驾有鸟状帆船的黄皮肤的人在从事开矿工作。这种被称为鸟状的帆船就是中国古籍上所说的船舶“鹋首”,是当时盛行于浙江一带的船,也叫“海鹘”。这种船型我国史书上多有记载。而那些从事采矿工作的黄皮肤人难道不正是中国人吗?这些发现的资料,目前仍然被保存在西班牙马德里海事档案馆里。

  据近年陕西出土铜器记功铭文记载,当年周公旦东征直至“海眉”,即有山的海边,时值周历十一月,即阳历十月。当时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已经刮起了北风。殷溃军在山东半岛以南的“海眉”下海,乘着北风南下岸流,航向浙江舟山一带。公元前1115年和公元前1114年,的确有两次大风灾难的记载。殷逃亡船队及其所乘木筏,极有可能就是被这股强风刮到了黑潮海流之上的。

  殷船顺黑潮东航,终于驶入“海外有人”地方。

  

  责任编辑 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