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宰相——岑文本

最近,正在央视热播的大型历史电视剧《贞观长歌》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由王绘春扮演的岑文本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岑文本,工于心计,善使权谋,尤其在皇储废立的宫廷斗争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与长孙无忌和侯君集等拥护太子的重臣明争暗斗,势成水火。与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唐初名臣如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相比,岑文本显得比较陌生,那么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怎么能如此权倾朝野,能与“国舅爷”长孙无忌和军功盖世的侯君集分庭抗礼?到底历史上的岑文本是怎么样一个人物?他到底是能臣、权臣还是弄臣?让我们翻开史书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出身士族,少年才俊

  

  据《新唐书》记载,岑文本(595~645年)祖籍邓州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东北),后迁至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岑文本的祖父岑善方,曾经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宣帝时期)担任吏部尚书。岑文本的父亲岑之象,在隋末担任邯郸令。由此可见,岑文本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宦家庭,在重视门第出身的隋唐时期,这样的出身无疑为他铺平了入仕之路。岑文本于公元595年出生,少年时期的岑文本才思出众,博闻多识,仪表堂堂。14岁那年,他的父亲岑之象被人陷害入狱,小小年纪的岑文本,就到司隶处替父申冤,在大堂之上口若悬河,据理力争。主审官员见他口才出众,命他当众做一篇《莲华赋》,岑文本当堂提笔,一蹴而就。文辞之美令满堂哗然,众人赞美。最终,岑文本为父亲洗雪冤情,也因为这次替父鸣冤的举动,少年岑文本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

  

  文笔出众,以才得宠

  

  贞观元年,天下初定,岑文本被任命为秘书郎,并且进入中书省任职。在这一年,太宗李世民行籍田(春耕前祭祀宗庙的仪式),岑文本便撰写了一篇《籍田颂》进献太宗。正月初一,太宗召见群臣,岑文本又著《三元颂》。这两篇文章文辞华美,太宗非常欣赏,恰在此时,李靖向太宗举荐岑文本,于是太宗擢升岑文本为中书舍人。

  岑文本在中书舍人的位子上,一千就是十几年,而且此后,他主要也是在中书省任职。那么中书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部门?中书舍人又是个什么样的官职?中书省主要的职责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唐朝时期的中书省可以说是全国的政务中枢。唐朝的中央政府主要行政部门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经常与皇帝共议国事,并为宰相。在中书省中,最高长官就是中书令,其下有侍郎两人,舍人六人。而舍人的品级是正五品上,听上去这并不是一个品级很高的官职,但是因为中书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因此可以经常接近太宗,已经属于皇帝身边的近臣。

  岑文本以文才出众而著名,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正是得心应手。据《新唐书》记载,岑文本担任中书舍人时,每当遇到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的时候,他经常命六七个下属官吏笔录,而自己口述。草拟出来的文件都能恰当地表达出皇帝的本意,并且措辞非常严谨,没有任何遗漏。如此敏捷的思路,即使当时担任中书侍郎的颜师古,也是没法相比的。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他还参与了《周书》的编纂工作,其中史论部分多出自岑文本笔下。众所周知,能参与史书编纂工作的文人,是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文才的。由此可见,岑文本的才思非常敏捷,学识非常渊博。正是因此他得到了太宗的进一步赏识和重用。以至于后来由太宗亲自提名让他担任中书侍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从武德年间便负责诏告起草的中书侍郎、唐初大儒颜师古罢官,太宗钦定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一年后,岑文本终于被任命为中书令,成为名至实归的宰相。岑文本在工作上更加兢兢业业,也更加得到太宗的信任和重用。贞观十九年,太宗远征辽东(高丽),一切行军要务,后勤保障的事情,太宗都委任给岑文本负责。岑文本为了完成太宗托付的重任,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筹笔不离手,以至于言谈举止都和平时大不一样。太宗看到这些情况都担忧地说:“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同返矣。”繁重的工作压力和过度的劳累,终于摧垮了岑文本的身体。大军行至幽州,岑文本暴病而亡,时年五十一岁。

  岑文本死后,太宗赠岑侍中、广州都督,赐谥为宪。赐陵墓器物,陪葬昭陵。按照我国古代谥法,博闻多能日宪。那么从谥号可以看出,岑文本是以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干和杰出的工作能力而得到太宗的赏识,因此,称岑文本为能臣是比较恰当的。

  

  为官谨慎,不攀权责

  

  岑文本为官期间,正史中从没有记载过他有什么不适当的言行举止,也并没有犯过什么过错。作为一个身担要职、工作繁重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与他处事谨慎,为人谦恭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在岑文本刚刚发迹的时候,他深居简出,生活非常俭朴。对母亲孝顺,对待身边的朋友亲人也十分和善,尤其是对待那些布衣故交更是以礼相待。像岑文本这样在得意时能够不忘形,是非常难得的。在他被封为中书令后,可谓位极人臣,即使春风得意也算人之常情。然而他回到家后却面露忧色,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回答:“我本没有过人的功劳,也并非秦王府的旧部,然而现在却担任这么位高权重的职位,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啊。”由此可见,岑文本在此时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言行谨慎。后来有人劝他置些产业,他却说:“我本来是南阳一介布衣,徒步入关,当初期望的不过是做个秘书郎或者县令一类的小官。现在,我没有什么大功劳,只凭借文墨便做到了宰相,这已经是很破格的待遇了,还盼望置什么产业?”

  以上的几件小事足以证明岑文本为人处事是非常低调的,并不因为太宗的信任而得意忘形,也没有因为位高权重而言行失当。而更可贵的是他能够不攀附权贵、倚仗权势庇护自己。

  在魏王李泰得宠的时候,朝中大臣争相讨好,而李泰也倚仗太宗的宠爱,骄奢淫逸,拉拢朝臣,排除异己。而此时,岑文本不但不像其他大臣那样讨好李泰,反而向太宗进言,应该崇尚节俭之风,而且要明确嫡庶之间的区别。这番话得到了太宗的肯定,并且对岑文本大加赞赏。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时,很多官员都以能进东宫兼职,进而亲近太子、讨好未来的皇帝为荣幸的时候,太宗准备让岑文本也兼任东宫的官职,可是岑文本却坚决地推辞掉,他说:“我现在担任目前的职位,尚且害怕不能尽职,唯恐不能胜任,还怎么敢奢望兼任东宫的官职?我还是一心一意先为陛下您尽忠职守吧。”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这些正史中,关于岑文本的记载,都是记录了他为官公正,办事谨慎,生活俭朴,工作能力非常强,而并没有提到他结党营私,独断专权,或者工于心计,党同伐异。同时,岑文本在唐朝为官的大多数时间里,是担任中书舍人,主管文件起草工作,而且也没有找到他与李恪有过多的瓜葛,更谈不上和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的斗争。反而是在侯君集因为远征高昌时抢掠财物而获罪时,岑文本曾上疏替侯君集求情。因此,从历史角度看,真实的岑文本应该是一个能臣、干臣,而并不是一个弄臣。从另一个角度说,岑文本也是唐初的著名作家、诗人。《新唐书·艺文志》中收录了他60卷文集,可惜现已失传,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岑文本的文章只有《全唐文》中收录的20篇和《全唐诗》中收录的4首诗。

  此外,岑文本的从子岑长倩、孙岑羲也分别担任过唐朝的宰相之职,一门三相,也被传为一段佳话,其曾孙岑参更是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

  

  实习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