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学者艾思奇

艾思奇(1910~1966年),原名李生萱,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是他在上海时用的笔名,意为“爱好思考奇异事物”。1928年,留学日本,在福岗工业大学冶金系学习。1932年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出版了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1935年10月,由周扬、周立波两同志介绍,艾思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艾思奇来到延安,负责延安哲学协会、边区文协工作。并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师、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思奇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3月在北京逝世。

  

  名字寓意

  

  同许多名人一样,艾思奇闻名于世的并不是他的本名李生萱,而是他的笔名“艾思奇”。

  “九一八”事件激起中国军民的抗日救国热潮,艾思奇不愿留在日本,毅然返回国内,来到上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活动中。开始他参加“左翼社联”活动,并在申报馆负责编辑政治经济方面的论文。这段时期,由于他发表文章均用“艾思奇”的笔名,因此,这个名字闻名当时。关于“艾思奇”的来历,说法很多,据他的胞弟李生葂在《云南文史资料第36辑艾思奇传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笔名的寓意,有人说是‘爱(艾)马克思(思)伊里奇(奇)’。有的说‘生萱’两字的英文头一个字母是S·H,谐音‘艾思艾奇’,去掉了中间的‘艾’字就成了‘艾思奇’了。1982年,黄洛峰同志来昆明,我去看他,谈到这个笔名,他告诉我流传的说法都不对,确实情况是:艾思奇到上海后,有一次去看了一部名为《爱斯基摩人》的外国影片,他突然想到借此片名的谐音取下这个笔名,意思是‘爱好思考奇异事物’,即成了艾思奇。”

  艾思奇出生在一个具有民主思想气氛的家庭,其父李日垓(梓畅)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传统学者,曾做过爱国将领蔡锷先生的幕僚,并曾担任云南省民政厅长等职。艾思奇的大哥李生庄,学识渊博,是五四时期云南新文化传播者之一,曾任《腾越日报》第一任社长。这些家庭背景,给了年少的艾思奇很好的培养教育,使他从小就受到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的熏陶。

  

  留学日本

  

  1928年,经过严格考试,艾思奇顺利考取了日本著名的福岗工业大学。在校期间,他不仅认真学习冶金系的功课,而且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各国哲学流派的理论著作特别感兴趣。当时,马克思主义著作传入中国并不久,大部分著作未译成日文或中文,因此,阅读比较困难。艾思奇下决心一边学日语,一边学德语。他拿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文原版著作,查着字典,顽强地进行了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德语和日语,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打下了基础。

  艾思奇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还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刻思考。当时的中共东京支部联系留日进步同学,每周到神田的青年会学习一次,艾思奇虽已搬到大岗山居住,离青年会路很远,但他从不缺席,每次总是埋头学习,刻苦钻研。有时还把他从社会上调查的感受、体会,运用理论作深刻解释。正是由于他沿着这条正确的轨道前进,后来他回国投身革命,才写出《大众哲学》那样一部对一代青年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品。

  

  《大众哲学》

  

  可以这么说,艾思奇的闻名于世,源于他年仅24岁时写的《大众哲学》一书。

  1934年,艾思奇经“左联”安排,进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读书指导部工作。他写的许多文章在《申报》读书问答专栏发表。由于这个阵地能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了广大群众的需要,影响迅速扩大。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读书问答》从《申报》中分出,发展成为独立半月刊《读书生活》杂志。由民主人士李公朴主编,艾思奇、聂征农等任编辑。艾思奇在这时撰写的《大众哲学》——原题《哲学讲话》在《读书生活》上连载24期,1935年结集出版,初版书名为《哲学讲话》,第四版时易名为《大众哲学》。这本《大众哲学》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印行到第10版,解放前已印行了32版,它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少青年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据于光远回忆:几年前,有一位老同志对我说,他接受革命思想、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就是从读了《大众哲学》开始的。它用生动的笔调,浅显的例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一个基本的命题作了解释。

  《大众哲学》在2000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重印。

  在艾思奇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除了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外,还阅读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专著。对牛顿、达尔文、海克尔、赫胥黎、汤姆生、艾丁顿等人的著作,他在仔细阅读的同时还注意吸收他们的科研成果中的精华,并进行深入分析,既肯定其科学内容,又指出其错误所在,对其哲学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他热心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和推动自然科学的普及工作,先后写过《怎样研究自然科学》和许多读者问答,名词浅释,给青年指出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他所创作的科学小品,有的以艾思奇的笔名发表,也有的以李崇基(意为崇拜高尔基)的笔名发表,这些作品都发表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后收入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一书(高士其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6月出版)。1936年夏,艾思奇发起组织自然科学研究会,参加的有章汉夫、于光远等20多人。他们坚持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活动,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做了很多工作。这期间,艾思奇热情帮助高士其走上科普写作的道路,自己以李崇基的笔名写的科学小品有:《谈死光》、《谈潜水艇》、《火箭》、《太阳黑点与人心》、《由蝗虫说到鸡生蛋问题》、《女变男及其他》、《中风症与黄河》等。

  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坚持用大众哲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用科学小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在延安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的成名之作,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又写了一本《生活与哲学》。这是一本以答读者的形式写的书,在1937年4月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但是这本书的影响无法与《大众哲学》相比。就在这时候,党中央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思想建设,要求原先在上海工作的我们党的文化思想上有成就的骨干到延安工作。这样,艾思奇就和其他的同志来到延安。

  1937年11月,艾思奇到达延安,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毛泽东得知艾思奇已经来到延安时,他高兴地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这时,毛泽东还把他的“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油印本,亲自签名送给艾思奇和吴黎平,并希望他们阅后提出修改意见。之后,两人所提意见大多数都被毛泽东采纳了。

  到延安后,他在党中央、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党内思想教育工作。他待人热情、诚恳,他的讲课从不以声取胜,而是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他的讲话具有敏锐、深刻的内涵,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法。在延安,人们更多地称他为“艾教员”。艾思奇平时与毛泽东交往较多,他的品质和学问受到毛泽东的称赞。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说:“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第二好人”。

  艾思奇在1937年出版的那本《生活与哲学》受到毛泽东的特别重视。毛泽东不厌其烦地作了19页长篇摘录,而且于1937年11月左右,写了一封信给艾思奇:“思奇同志: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又致信艾思奇:“思奇同志: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军事问题我在开始研究,但写文章暂时还不可能。哲学书多研究一会再写还更好些,似不急在眼前几天。粱漱溟到此,他的《乡村运动理论》有许多怪议论,可去找他谈谈。有空可来谈,但请在星期一、星期五两天以外之晚上。毛泽东一月十二日夜”。从这信的本身,可以看出艾思奇特别关心毛泽东去写军事和哲学著作,而这正是毛泽东当时很想做的事情。在此信发出的4个月后毛泽东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这两篇文章。后者生动地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原理。看来毛泽东对与艾思奇交换意见是很有兴趣的。

  艾思奇也十分敬仰毛泽东,他把毛泽东的摘录及给他的信看得弥足珍贵,一直珍藏在身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举进犯延安,在情况紧急时才将毛泽东的这封信交给夫人王丹一说:“报社、电台领导人员要跟随党中央转移,可能有战斗任务,要轻装。这份毛泽东手稿由你保存,千万不可丢失。”1960年,当康生、陈伯达闻知这事,当即派人将毛泽东给艾思奇的信件手稿拿去准备出版,并让他本人和所谓“当代书法家”陈伯达题词写跋,艾思奇以“不要招摇”为由,毅然索回。这份手稿除身边工作的少数同志外,从未轻易示人,其间又经历了10年浩劫,在40多年后仍然幸存。1979年,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重印时,书中收录了两篇关于毛泽东的信及摘录文章。

  在1938年9月,毛泽东提议成立延安“新哲学会”,艾思奇、何思敬、周扬等18人,还联名在《解放》周刊第五十三期上发表了《新哲学会缘起》。新哲学会由艾思奇、何思敬主持。毛泽东作为这个学会的会员,十分关心学会的工作,经常参加讨论研究问题。有一次,总结学会的工作时,艾思奇把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书的写作和发表,也算在哲学学会的成绩之中,引得到会者的哄堂大笑,毛泽东也笑了。当艾思奇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讲法欠妥时,也跟着笑了。但是,谁也没有介意,之后这件事在同志之间传为佳话。

  艾思奇在这以后又担任了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还兼任文化工作的多种职务,如陕甘宁边区文协的常务理事、青年艺术剧院理事、延安诗会理事、鲁迅研究会理事等。他在上海时就写过不少关于文艺方面的文章,担任文委秘书长后,继续撰写这方面的文章。艾思奇爱好文艺,他还特别喜欢海涅的诗,利用业余时间,从1931年开始翻译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本书于1945年出版。

  1939年中央宣传部也成立一个哲学小组,组长是张闻天,指导员是艾思奇,参加学习的有朱德、李维汉、徐特立等。每次开会都是事先由艾思奇拟好提纲,按提纲学习讨论。为适应哲学学习需要,艾思奇编选了《哲学选辑》一书,还和吴黎平合作,完成了中宣部交给的编写《科学历史观教程》一书的任务。另外,毛泽东的光辉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就是由艾思奇任主编,于1940年在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上发表的。

  

  责任编辑 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