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既是创新者,又是终结者

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表现为它既是一种新技术,也是新世界的创造者和旧事物的终结者。无论意识得到还是熟视无睹,互联网都在以三种形式——已经、正在和将要——终结旧事物。谓予不信,看看下面的故事。

  

  已经终结:电报

  

  2006年1月26日,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在其网站上留言说:

  尊敬的顾客:1月26日是你发电报的最后一天。从2006年1月27日起,西联电报公司将终止所有电报和商业信息服务。我们为可能对您造成的任何不便表示遗憾,我们感谢您忠诚的惠顾。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和关注,请与顾客服务代表联系!

  这个宣告电报谢幕的感言不无伤感,也充满无奈,还透着淡淡的惆怅。

  从电报发明以来,经过了145年以西联电报公司为代表的电报商业服务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几乎是静悄悄地。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人们对互联网的喜爱以及互联网的更快更有效和更便捷、更便宜,终于导致了电报的被淘汰。在更快、更有效的互联网的时代,在千万里之外和天涯海角实时同步联系的MSN、QQ和E.mail面前,谁还会用电报呢?难道互联网还没有充足的N个理由淘汰电报吗?

  尽管电报已经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了,然而,电报的历史作用正如今天我们享用互联网时一样功不可没。

  在电话、互联网发明之前,电报是人们与遥远地方的同类进行联络的最快最便捷的方式。电报的发明者是塞缪尔·莫斯。电报的发送成功是在1844年的5月24日,是从美国的华盛顿发送到巴尔的摩。电报发送的信息在当时被人们尊奉为“来自上帝的思想”。然而就是这种最简陋和最原始的远距离通讯联络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它能从最为遥远的地方传递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电报首先是广泛用于战况和战地新闻报道,随后又由于其迅捷的功能而广泛用于大部队的战略、战术指挥。但是,受制于电报字数和内容所限,战时信息和战地新闻一般都是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发回并且字斟句酌,这便造成人们对详细信息了解的不满足。

  比如,北军总司令林肯总觉得电报上的战况太简略,一次他回电给一位简略报告战况的将军,要求今后的战报务必详尽。这位将军看了林肯回电很不高兴,不久就拍了个电报给林肯:缴获母牛六头,请示如何处置。林肯看了电报,知道将军生气了,立即回电:速挤牛奶。将军一看回电,哈哈大笑,怒气全消。

  然而,电报的作用并非只是传递消息。1866年,电报正式介入经济生活,人们用它来炒股,发明了自动记录证券行市的收报机,称为股市收报机(stockticker)。1871年,电报被用来汇兑现金;1884年电报通讯业被道琼斯平均指数列为11种原始股之一;1914年电报业首次推出消费赊账卡。而通讯的迅猛发展终于让电报开始式微。1964年横贯大陆的微波光缆开始启用,1974年美国第一家直接通讯卫星Westar I发射成功。这一系列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电报无法不落后。

  

  正在终结:平面纸质媒体

  

  互联网正在终结的是今天看起来还无比强大和无所不在的平面纸质媒体,其中最大的代表是报纸和杂志,平面报刊已经隐隐约约听到了互联网为它们敲响的丧钟。

  2007年新年来临之时,瑞典议会作出决议,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瑞典《国内邮报》在发行了362年后,于2007年1月2日旧貌换新颜。传统的报纸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形式,公众将免费阅读《国内邮报》电子版。

  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走到生命尽头如果不是向世界各国的纸质媒体敲响了丧钟,也是启动了红色预警。

  互联网的快捷、实时自不必说了,今天无人无物能出其右。而且它的廉价、普及和方便也正在追赶纸媒体。《网络传播》2006年第6期发布了欧盟一些国家在2005年底时的电脑和互联网使用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率。瑞典的比率是57.23%、奥地利56.8%、丹麦69.4%、芬兰62.5%、德国59.0%、荷兰65.9%、意大利48.8%、英国62.9%。如果以2006年底计算,则欧盟的大多数国家网民数已占总人口的50%以上。而美国的网民则达到1.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约50%o

  按一个大致的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有半数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则意味着纸媒体将走向衰亡。瑞典最先宣告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纸媒体的终结,而欧盟大多数国家和美国也将走向这一步,纸媒体消亡,代之以电子报纸,或以电子报纸为主,以纸媒为辅。

  在中国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比例可能还没有让纸媒体感到僵冷,但也为期不远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是,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32亿,在总人口上只是屈居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但是按总人口比率,只不过约为10%,因此电子媒体要在中国取代纸媒体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但是,电子媒体(确切地说只是一些转载传统媒体消息的网站)的另几个优势——廉价、快捷和海量已经让传统媒体招架不住。2005年10月,中国20多位都市报的老总齐聚南京,发布《南京宣言》,呼吁全国报界联合起来,改变报纸沦落为门户网站“打工”的地位,提高传统媒体对商业门户网站的议价能力。2006年1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中国38家报业集团发出《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呼吁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知识产权,“以一个联盟对抗另一个联盟”。最终,这些呼吁都归于流产,最后不得不与网站订立协议,谋求共生和共赢。

  原因在于,纸媒抵制不了网站,更不屑说以后的电子媒体。以成本而言,解放日报倡导的《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说:“每年办一张综合性日报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算,但当我们把优质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网站)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付出与回报,何等悬殊!”以快捷而言,一个突发新闻和消息电子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和传播,而纸媒体最快也要比电子媒体慢12小时才能跟读者见面。另一个优势是海量。从新闻的采集到发布,网络媒体随时可以刷新;而传统报纸则要经过采集信息、编辑、制版、印刷到投递多个环节,更新频次受到出版流程限制。

  在电子媒体的优势面前,瑞典的老报不得不取消纸媒体,代之以电子报纸。经过这一转换,传统媒体可以把旧媒体和新的电子媒体的优势集于一身。主要表现在,电子媒体比网站有传统的采编人员,消息更权威可靠。其二,电子报纸比网站更快捷,网站无论如何只能转载电子媒体的消息。至于海量,也许电子媒体还无法相比,但在权威可信和快捷上面,电子媒体已占有先机。另一方面,电子媒体还可以同时或付印少量的纸媒版,以供应那些不能上网和不上网的公众。正如瑞典改为电子报的《国内邮报》每天只印3份,以供大学图书馆收藏。

  

  将要终结:传统图书馆?

  

  早在2005年8月,全球最大的网上搜索引擎Google就宣布,把全球的图书馆搬到网上。Google预测,以其实力,预计花费10年时间,可以将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牛津大学和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共1500多万册图书扫描,挂在网上。

  而且在未来,Google打算把全球所有图书馆的书籍扫描并搬到网上,这样一来Google的用户就能轻松地搜索并阅读所有无版权限制图书的全部内容。而对于那些受版权保护的图书,用户虽不能窥其全貌,但也能在网上阅读其目录、内容摘要,必要时到图书馆借阅。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方式能让所有人享有人类的所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更多的财富。可以想像,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极大发展的又一个创新,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大的分水岭。因为,在过去的岁月,人类正是在旧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人类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如果有开放式和简便易查的网上图书馆,将会激发人们多少想像力和创造力!

  同样,2005年2月23日,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Jean—NoelJeanneney也宣布,法国国家图书馆将把远自19世纪起的22种馆藏法文期刊和报纸上网开放查阅。这意味着,全球网上图书馆已经不是空中楼阁。

  当然,在互联网上建立图书馆的消息让传统的纸媒图书馆感到了阵阵寒意。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最近在给Google公司的一封信中说,Google的“网上图书馆”计划将对125家非赢利的学术杂志和书籍出版社构成一个棘手的威胁。信中说,这一计划将大规模、系统性地带来侵犯版权的问题。简单地说,“网上图书馆”无疑会对图书馆业、出版业,甚至印刷业产生冲击,甚至最终让传统图书馆关张。

  尽管如此,很多人都赞同Google的网上图书馆计划。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米切尔·凯利就持强烈支持态度。他认为,未来20年内,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必将被数字化,对信息收费,就如同对图书馆收费那样无耻,未来的知识必须是开放的。这是将我们的资料提供给其他人的巨大机会。

  但是,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业、出版业的打击可能并不会彻底终结,而是让后者式微,当然,更好的方式是两者双赢。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卡西安诺女士就持这种观点。她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过去的10年中,去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人数翻了一番,一年内达到12亿人次。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来寻求帮助,整理资料的。因此,所谓“网络会最终侵犯乃至取代图书馆”不值一谈,正是因为图书馆有着网络不可取代的特异性,传统图书馆才能更加长久地存在下去。

  

  未来的结局

  

  历史上,任何新生事物替代旧事物都有一些普遍的标准和特质,新事物比旧事物更有效率、廉价、快捷、实时、实用、普及和简便等等。而电子媒体与传统媒体、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几乎占尽这些优势。

  以图书馆而言,网上图书馆可以减少管制,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通过简便的手续看到尘封和向一般人禁止的图书。同时,网上图书和电子工具更让入对图书的利用更为便捷和有效,因而能产生巨大效益。

  以人文和社会科学而言,以前的研究人员如果要做古文字或古典文学的研究,比如古希腊语言文字的研究,首先得花多年时间做一大堆有关古希腊语词的索引卡片,而有了网上图书馆,这些索引卡片的工作就成了简单的周末作业。

  而且,如果研究人员拥有超大容量的电子软件,加上配有非常先进的搜索引擎,就会在知识海洋中如鱼得水。比如,一个50PB(千兆兆级)的硬盘可以装下3200万本图书、7.5亿篇文章、2500万首歌曲、5亿张图片、50万部电影、300万部电视剧和短剧,或者1000亿个Web网页等。这相对于过去的研究人员详尽地占有资料来说,是何等的海量和穷尽!

  对于互联网终结着一个个在过去我们相当熟悉和亲切的东西之时,我们不必为之惋惜,而是要迎头赶上。因为,如果不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就不会有生机和未来。比如,当电话和互联网将要淘汰电报时,西联电报公司是最大的反对者。西联电报公司面对电话和互联网曾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什么人会使用电话。这正如电报发明的时候,一些人大言不惭地预言还是马比电报传递信息更快,因此一些美国人买了跑得更快的马。但随后就发现这是一个错误。同样在1952年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候,IBM却预测全球的计算机市场只有52台,30年前数字设备公司(DEC)认为没有人会在家里使用计算机。甚至连互联网也没有人看好,认为那只是不实用的玩意儿。

  但是,互联网并非只是简单地终结旧事物而催生新世纪,而是一种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和与旧事物的共存,如网上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共存共生。新老交替的变革和新旧事物的共生共存既可能是自然发展的必然,正如冬去春来一样,又可能是历史和科技发展可以预料的结局。

  

  责任编辑 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