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肤色为何白?”等12则

欧洲人肤色为何白?

  

  先前有研究显示,所处纬度越高,人们接受日光照射越少,因此肤色逐渐变白以产生更多维生素D。现在,挪威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是食物改变导致维生素D摄入减少,因此成为导致肤色变化的主要因素。欧洲人食物来源在5500年前由集体狩猎变为农业耕种,但农作物中维生素D含量匮乏。而当人受阳光照射时。浅肤色人与深肤色人相比可产生更多维生素D。因此,欧洲人祖先肤色逐渐“进化”为白色,以补充维生素D。研究结果还显示,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人肤色特别白,可以最大程度地产生维生素D。如果这项理论成立,则意味欧洲人祖先直至5500年前仍拥有深色皮肤。

  

  火烈鸟为何总是“金鸡独立”?

  

  火烈鸟为什么总是单腿站立?美国科学家研究之后发现,火烈鸟单腿站立主要是为了保存能量。他们起初注意到,火烈鸟睡觉时喜欢把脑袋插入右侧翅膀。由此联想到。火烈鸟单腿站立是否也有左右偏好?结果是否定的。相对于在陆地上,火烈鸟更喜欢在水中单腿站立。简单地说,火烈鸟单腿站立是为了“保暖”。火烈鸟喜欢在水中歇息。如果把两条腿都伸进水里,会失去更多热量。所以火烈鸟在水中会两腿轮流站立,以防一条腿由于过冷而冻伤。另外,一些研究人员推测,由于重力对身体循环系统的影响,单腿站立或许可以促进火烈鸟的血液循环。

  

  穿红色赛服为何易胜出?

  

  决定体育比赛胜负的当然是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但德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运动员比赛时所穿服装的颜色对于比赛结果也有一定影响。研究人员邀请多名有经验的跆拳道裁判给分别穿着红色和蓝色服装的双方选手打分。此后在裁判不知情的情况下,运用数字技术使上述选手的服装颜色对调,并让裁判再次打分,结果同一位跆拳道选手在穿红衣服时得到的分数比其穿蓝衣服时多大约13%。当然,在两名参赛选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红色比赛服不会改变比赛结果。但在双方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穿红色比赛服的一方胜算较大。红色在人的潜意识里代表“进攻”、“主宰”等含义,有可能迫使对手产生消极的想法,或使裁判及周围的旁观者产生这样的印象。

  

  “鸟的恐龙”填补进化空白

  

  中国科研人员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一块罕见的保存良好的“赫氏迁鸟”化石,显示该生物不仅前肢和尾巴上有长长的羽毛,双足上也同样长有羽毛,说明从恐龙到鸟类的进化中可能存在一个“四翼”的阶段。该生物被归于“赫氏迁鸟”(以纪念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他最早提出了鸟类可能从恐龙演变来的理论)种类。以前曾认为“赫氏近鸟”是非常原始的鸟类,但详细研究显示它更应该属于恐龙,是非常接近原始鸟类的有翼恐龙。这块化石的年代检测结果显示,这只“赫氏近鸟”生活在侏罗纪后期,约1.55亿年前,比始祖鸟的生存年代要早,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像鸟的恐龙”。这一发现不仅搭起了从恐龙到鸟类的进化桥梁,还有助于研究羽毛的起源和进化。

  

  “甲流”传染期可能比预期长

  

  两项最新研究表明,一些甲型HINI流感患者在流感症状消失8天后依然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期可能比普通感冒的传染期要长。加拿大研究小组对“甲流”患者进行追踪,发现19%的患者在流感症状消失8天后,体内还存在具有传染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症状消失10天后,其体内不再有病毒存在的迹象;新加坡研究小组的研究则表明,20%~30%的患者在流感症状消失8天后,体内还存在可能传染他人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个别人甚至在流感症状消失16天后仍具有传染性。这项研究或许能有助防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

  

  浪漫烛光暗藏杀机

  

  尽管摇曳的烛光可以为晚餐或是沐浴营造出浪漫气氛,但科学家们还是建议人们不要常年使用,特别是在不通风的房间内使用。根据美国化学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石蜡制成的蜡烛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有毒成分,长期使用可能致癌。研究人员将石蜡蜡烛放在小房间内燃烧约5个小时,并用木炭吸收燃烧释放出的化学物质,随后对木炭内吸收的化学物质进行光谱图分析。结果显示,石蜡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高浓度的甲苯和苯,甲苯会导致头晕,苯则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质,在吸烟产生的烟雾中也含有苯。

  

  废旧衣物可变燃料

  

  瑞典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将废旧衣物变为生物燃料的新技术。废旧牛仔裤中所含的棉纤维经过处理后可转化为汽车燃料。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溶剂长时间浸泡旧牛仔裤,成功地将牛仔裤中的棉纤维从聚酯纤维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将棉纤维转化为乙醇或其他生物燃料。而剩下的聚酯纤维还能进行回收,重新在纺织品中得到使用。将来技术成熟后,人们仅需一点花费便能将废旧衣物转换成生物燃料,那将对环境更加有益。

  

  骨折了用胶粘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研发出一种新型医用黏合剂,可以有效修复因车祸等原因造成的粉碎性骨折。研究人员是从一种名叫沙塔虫的海洋生物那里获得启发的。这种生物生活在海洋泥沙和礁石空隙里,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将沙子或贝壳粘在一起筑成巢穴并使其牢牢固定在礁石上。而根据沙塔虫黏液成分而研发出的这种新型医用黏合剂,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潮湿环境下将物体牢固地粘在一起。目前这一新型黏合剂已通过毒性研究,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对其生物适应性进行检测。

  

  艾滋病疫苗获突破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宣布,双方合作开发试验的一种“联合疫苗”可以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这种“联合疫苗”是由两种疫苗组成的,其中一种负责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做好攻击艾滋病病毒的准备:第二种则担当“助攻手”,负责增强免疫反应。但此前的试验显示,这两种疫苗独立使用均无效果。自1983年人类发现艾滋病病毒以后的近30年间,各国科研人员在开发艾滋病疫苗方面可谓“屡战屡败”,有科学家甚至一度认为,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笑气”已成首要臭氧“杀手”

  

  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已经成为人类排放的首要消耗臭氧层物质。人类通过使用化肥、化石燃料等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1000万吨一氧化二氮,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限制其排放,它将成为21世纪破坏性最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另外,一氧化二氮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30千米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人类活动曾导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大面积空洞。

  

  音乐可使听力增强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更容易在嘈杂的环境中分辨出别人的讲话内容。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有正常听力的年轻人,其中有一半的人有音乐训练背景,另一半人则没有。研究人员要求他们从逐渐变嘈杂的环境中分辨其中的对话并复述。一个人在噪音中的语音辨别能力的好坏与记忆力及辨识音调的能力有关。实验结果表明,音乐训练可以增强人们在非正常环境中对语言的接收能力。这项研究成果,为将音乐训练应用到对听力及沟通障碍的治疗与恢复上找到了依据。

  

  “吃糖治瘸”不是梦

  

  吃糖便可治病曾是无数人小时候的梦想。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培育出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肠道细菌,只要其哺乳动物类的宿主吃糖,它便会合成一种特殊蛋白质,帮助治疗宿主的大肠炎等疾病。这种名为“卵形拟杆菌”的肠道细菌,只要接触一种特殊的糖——木聚糖,就会生成名为“KGF—2”的蛋白质,它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肠道细胞。体内含有这种细菌的实验鼠摄入木聚糖后,肠道出血减少,肠道组织的恢复加快,并且降低了肠道发炎的风险。而如果像通常那样口服药物,药物在抵达大肠前会被消化得所剩无几。该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将来病人完全可以通过吃糖的量来控制“用药量”,简单易行。(文章代码:2104)

  

  文稿彭文

  责任编辑 庞 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