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五京(上)

辽朝设有五京。《辽史·地理志序》称:“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辽朝的五京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金朝也设有五京。

  

  辽上京

  

  上京是辽朝最早的都城,又称作西楼。其故址犹存,为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之波罗城。波罗城出自蒙语,意为紫城。皇帝所居称紫禁城,以示其尊,紫城即由此而来。

  上京之地四周环山,中间低平,是一个盆地。有小河从中流过,此河古称沙河,今称白音郭勒。由于水源丰沛,牧草繁茂,芦苇连片,契丹人称此地为苇甸。契丹是游牧民族,特别喜爱草场,故而选中这里为建都之地。辽太祖用金龊箭射向这里,在金龊箭落地处修建了龙眉宫,作为其驻跸之所,这是辽上京最早的宫殿建筑。神册三年(918年),即耶律阿保机称帝的第三年,在龙眉宫四周修筑了城墙,称作皇都。主持修建上京城的人,是蓟州(今天津蓟县)汉族官僚康默记,他根据契丹人尚东的古老习俗修建了上京城。天显十三年(938年),辽太宗将皇都改名为上京,又进行了修建,并在此设立了临潢府,故后世往往将上京临潢府并提连用。

  《辽史·地理志》误将涞流河、按出河、曲江列入辽上京条下,其实这是金上京的河流。离上京最近的河流是沙河,发源于上京西南,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上京城南,注入乌力吉沐沦河,此河辽代称狼河。由于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夏季沙河洪水迅猛,故而冲毁了上京城,将上京城一分为二。今日沙河已改从上京城正中流过。

  上京城分为皇城、汉城两部分,皇城在北,汉城在南,中间有一墙之隔。皇城与汉城,一南一北相对,与明清的北京城结构相似。皇城的南城墙已被沙河冲毁了大半,如今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其他三面城墙保存完好,尤以北城墙、西城墙高大,残高6~9米,与《辽史》所记“皇城高三丈”基本相符。皇城墙夯土版筑,夯层清楚,周长6398.63米。城外有马面45处,实际上不止如此,由于南城墙被冲毁,其马面数目已经无法核对。原有东、西、南、北四门,南门已被冲毁,其余三门尚存,城门外有巨大的瓮城。

  1962年6~9月,考古学家曾对上京进行勘查。从勘查结果看,皇城内街道纵横,建筑物很多,其结构布局基本可以确定。计有南北纵街4条,东西横街2条。皇帝所居的大内位于皇城正中;大内之南为百官衙署、作坊、寺院,地层中多砖瓦、陶瓷、铜钱、粮食等:东南隅为临潢府、临潢县;西南为国子监、长泰县、崇孝寺以及孔子庙。在临潢县之南,至今保存有一座高3米多的石雕像,其四周有建筑台基,应为《辽史》所记的天雄寺故址,成为上京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辽代文物。《辽史》记载:“又于

  内城东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孝宣简皇帝遗像。”此石雕人像,有人认为是宣简皇帝石像,也有人认为是观音像,至今仍难以确定。此石像人体结构恰到好处,反映出有很高的雕刻水平,应为汉族工匠所制作。

  皇城之南为汉城,汉城受沙河洪水冲击毁坏严重,汉城内也有纵街和横街,有些建筑台基仍突出于地表,清楚可见。汉城周长5800米,城墙残高2~4米,夯土版筑,但无马面和瓮城。因为在汉城中居住的是平民百姓,故而城防不强。《旧五代史》称:“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其实,汉城中除汉人外,还住有回鹘商人。《辽史》称:“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南方之东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横驿,以待夏国使。”在辽代,许多中亚商人到此经商,回鹘商人最多,将许多中亚、西亚的货物贩运至此。因此,上京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终点。

  上京是辽朝前期的政治中心,中原有许多人到过这里,记述了其见闻。《胡峤陷虏记》称:“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斛、秀才、僧民、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胡峤是萧翰手下的书记,是在辽太宗死后于946年随同萧翰到达上京,他的所闻所见反映了辽初上京的情景,当时这里来自中原的汉族人特别多,包括了各色人等。从“交易无钱而用布”可以看出此时的商业活动尚处于原始状态。

  从一些记载看,上京皇城之外还有外郭城。《辽史》称,天显元年(926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又称“金主攻上京,克外郭”。郛郭、外郭都是指外郭城。当地居民称,早年在皇城东面和北面,有断断续续的土垣,不甚明显,后来在开垦耕地时被夷平,今日已见不到了。由此可以判定,上京确有外郭城。

  

  辽南京

  

  南京原称幽州,唐朝末年为刘仁恭父子所盘踞。五代时期,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援助,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献给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此事发生在天显十一年(936年),辽太宗随即将幽州升为南京,又名燕京。燕京是以燕山得名,古代的燕国也是以燕山得名。

  南京即唐代的幽州城,其故址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和丰台区。南京城周长36里,设有八门。金朝沿用了辽南京,改称金中都。金中都的范围比辽南京有所扩大,东城墙向外移动了不少,南城墙向外扩展了3里,西城墙和北城墙也向外移动了若干。金中都西南城墙残迹在广安门外马连道、凤凰嘴至今犹存。据阎文儒测定,金中都北墙4900米,西墙4530米,东墙4510米,南墙4750米,合计18690米。金中都城规模大于辽南京城,因此,辽南京城的周长要小于18690米。辽南京城墙早已破坏殆尽,今日连残迹也看不到了,其周长也已难以估计数字了。

  辽南京是辽朝五京中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京城。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皇城外有球场: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中最著名的寺院有大昊天寺、大延寿寺、仙露寺、悯忠寺等等,悯忠寺是唐太宗为征高丽阵亡将士祈福所建,至今犹存,改名为法源寺,中国佛教协会曾驻此办公。

  天祚帝末年,其叔父耶律淳驻守南京。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逃入夹山(今大青山)中,失去了音讯。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耶律大石、奚王回离保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改年号为建福,史称北辽。不久耶律淳病死,由皇后普贤女主政,改元德兴。数日以后,金兵攻入南京城,普贤女逃命,北辽灭亡。金军占领燕京以后,曾一度将燕京归还宋朝。后来由于宋朝违背“海上之盟”,金军又攻占了燕京。海陵王迁都燕京以后,将辽南京改称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府称大兴府。元大都在其东北兴建以后,辽南京(即金中都)荒废。

  

  辽东京

  

  辽东京故址为今辽阳城。辽阳城旧称襄平城,又称辽东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不过唐代以后废弃。神册四年(919年),辽太祖修复辽东故城,将渤海人、汉族人迁移至此,建立了东平郡,“东平”寓有平定海东盛国渤海之意。

  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灭亡渤海国以后,将渤海旧地改称东丹国,任命其长子耶律信为东丹王。最初东丹国仍以忽汗城为都,忽汗城即今黑龙江宁安县渤海城。忽汗城是渤海人聚居的地区,从安全考虑,辽太宗将东丹国南迁到东平城,改辽东城为天福城。天福城地处上京之东南,故而称作南京。天显十一年(936年),辽太宗将幽州改为南京以后,于天显十三年(938年)将天福城改称东京,并在此设立辽阳府,因此,后人常常将东京辽阳府并提。

  据《辽史》记载,东京城中分南、北两部分,北城为东丹王所居的宫城,城中有“让国皇帝”御容殿。让国皇帝即东丹王耶律倍,他是辽太祖的嫡长子、耶律德光的长兄,耶律德光即位以后,对耶律倍一直存疑忌心理,又派卫士暗中监视耶律倍的动静。耶律倍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于是渡海至唐明宗处,改名东丹慕华,又改名李赞华,于是东丹王耶律倍有了“让国皇帝”之称。在宫城中有东丹王命王继远撰文的《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记述建城始末。东丹王喜读书,建有藏书楼,作《乐田园诗》,以明其不想当皇帝、乐于田园生活之志,以减少辽太宗对他的疑忌。

  东京南城称汉城,为工商业居民区,以汉人、渤海人为多,建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等许多寺院,说明信佛教的居民很多。汉城中有南市、北市,为集贸市场。南、北市之间有看楼。早晨开南市,傍晚开北市,反映出当时的商业甚为发达。在今辽阳城内,发现了许多辽代砖瓦、瓦当、陶瓷片,反映出辽代建筑很多。城内白塔,旧说是金代塔,现在有人认为应是辽代塔。辽朝灭亡以后,金朝仍以辽东京为东京,金世宗即在此自立为皇帝。(文章代码:1724)

  

  责任编辑 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