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觉罗家庭肇兴的见证:兴京城和永陵

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山清水秀,风光如画。这里是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肇兴之地,留下了兴京城和永陵(兴京陵)等重要历史遗迹。

  

  兴京城的兴建与废弃

  

  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早在称汗前的丁亥年(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在首里口虎栏哈达山下之“夹河中一平山,筑城三层,启建楼台”,这便是后来清代文献中记载的“费阿拉城”。费阿拉是后金的第一个核心军事据点,其地在今新宾县永陵镇旧老城。

  癸卯年(1603年),努尔哈赤自费阿拉迁居其东5里的女真建州左卫世居之地赫图阿拉(今永陵镇老城),利用自然台地筑新城。后金时期曾在辽东地区先后建立过若干座规模大小不等、使用时间长短不一的核心军事据点,它们后来或被称为都城,或被称为“汗行宫”,赫图阿拉是其中规模最大的。

  《筹辽硕画·东夷传》记载其城制云:“城高七丈,杂筑土石,或用木植横筑之,城上环置射箭穴窦,状若女墙,门皆用木板”。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重,内城据台地而建,北临苏子河,东依白砬山,南接羊鼻山,西滨索尔科河而遥对虎栏哈达山,城墙走向随地势,近乎正方形,但缺西南一角。内城城周约4华里,共有3座城门,东、南、北各一门。外城建于乙巳年(1605年),城周9华里,略呈方形,辟9门,南北各3门,东2门,西一门。赫图阿拉城依山面水,据险而筑,军事防御色彩十分明显。内城用于汗王亲眷子侄亲贵居住,建有各旗衙门,并陆续兴建了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庙宇;外城居住八旗健卒,并设有铠甲场、弓箭场、仓廒,还有地藏寺(亦称“皇寺”)、显佑宫等宗教建筑。

  兴京城内外存留遗迹甚多。老汗王努尔哈赤的“汗宫大衙门”在内城北门内稍东南处,亦称“尊号台”或“金銮殿”,建在高岗之上。据《满文老档》附图所绘,当年建有3间瓦舍,努尔哈赤即在此地接受汗号,创建后金国;其正北、东北各另有一高台,是汗王后妃及其子女的居住区和祭神处。在内城中心有一口老井,称为“汗王井”或“罕王井”。井口1.3米见方,井台以条石砌成,井内水下部分仍为努尔哈赤时代旧物。据说此井之水夏季清凉消暑,冬季则从来不结冰,城内居民在通自来水之前一直饮用此井之水,视之为“圣水”、“神水”。汗王井附近的正白旗衙门,亦据高台而建,门前础石及西次间的房梁也都是300年前的旧物。内城城墙有些地段还基本保存完好,南门门道经过修整,北门城门城楼10余年前已按原状修复,杂筑土石,上以砖砌女墙,虽然简陋,但于简朴之中已可见壮观。

  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迁居抚顺界凡(界藩)城,赫图阿拉的城墙屋宇开始荒废,至乾隆、嘉庆时期已仅存遗址。尽管如此,作为后金开国第一都,赫图阿拉依然为努尔哈赤的子孙们所格外崇敬。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汗皇太极尊之为“天眷兴京”;顺治十五年,清世祖(1658年)在显佑宫立御制碑。从康熙朝开始,清朝列帝每当东巡盛京,在拜谒永陵后,多要到赫图阿拉旧城瞻礼。

  历经300余年沧桑,兴京城内的诸多建筑物基本只剩遗址,为了开发旅游的需要,有些建筑近年来陆续作了修复或重建。除北门、尊号台外,内城还有塔克世(太祖之父)故宅、文庙、关帝庙,外城则有地藏寺(皇寺)、显佑宫等。

  

  形制独特的永陵

  

  永陵在兴京城西北10里,即今新宾永陵镇西1000米处,是清太祖的曾祖父(追封兴祖直皇帝)、祖父(追封景祖翼皇帝)、父亲(追封显祖宣皇帝)的陵墓,还葬有清皇室远祖孟特穆(追封肇祖原皇帝)的衣冠,’初称“兴京陵”或“四祖陵”。

  永陵陵园背靠启运山,前临苏子河,坐北朝南而微偏东,前方遥对形如笔架的烟囱山,群山拱卫,众水朝宗,据风水绝盛之地。当地传说,启运山形如卧龙探海,十二峰起伏延绵,注定了清王朝十二帝及其享国长短的“气数”。

  永陵占地约10000平方米,规制简朴,结构与一般明清皇陵有较大差异。陵前为黄沙所铺神道,神道南北两端各有下马碑两座,东西夹峙而立,碑上以满蒙汉藏回五体文字镌刻“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神道北端为正红门(或称前宫门、大红门),硬山顶覆黄琉璃瓦,三开间,每间安设木栅栏门一对,为陵宫中轴线的南端点。正红门北并列碑亭4座,碑亭平面为正方形,南北各开一门,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亭内为赑屃驮巨碑,碑身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涂绘,赑屃以红绿等色涂绘。四碑碑主自东而西依次为景祖、肇祖、兴祖、显祖。碑亭正北为启运门,单檐歇山顶覆黄瓦,面阔3间,进深两间,由此进入陵园第二进院落。门前东西两侧为果楼和膳房。启运门北为启运殿(享殿),面阔进深各3间,另有一周回廊,单檐歇山顶覆黄瓦,殿内安设四祖帝后暖阁、神牌、宝座及供器等,四祖神牌位次同碑亭位次。启运殿前东西各有配殿3间。殿后为坟冢,建于二层高台之上,平面为八角半圆形。上层并列三大土冢,正中葬兴祖,东南葬景祖,西南葬显祖,兴祖坟冢东北葬有肇祖衣冠,不起坟;下层两侧柑葬太祖伯叔,东为武功郡王礼敦,西为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兴祖冢前原有神榆一株,同治二年(1863年)被大风刮倒,后曾用巨木托架,但最终枯死,今其地有近年补栽新榆一棵。

  永陵封土奇特,没有如其他清陵一般雄伟壮观的宝城和明楼,只有一杯黄土,与一般庶人坟墓无甚差别;封土之下也没有豪华的砖石结构地宫,葬制十分简陋。

  

  永陵始建时间之争

  

  关于永陵的始建时间,有人认为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但在《清实录》、《满文老档》等史料中却找不到明确的记载,当时后金正当草创,前途未卜,似乎没有兴建先人陵寝的可能。天命九年(1624年),迁二祖葬东京而不及兴祖,表明兴祖墓因亲缘疏远而重视程度不如二祖,也暗示了兴祖有墓而无陵园的事实。广义上说,永陵的始建年代应为兴祖落葬之时,但这只是一般意义的墓葬,它作为皇室祖先陵墓而被合乎规范地祭祀是始于崇德朝,永陵陵园的始建大约也在此时段内。兴祖冢是永陵中年代最早、可能也是陵园中唯一的原葬墓。

  兴祖福满,大约生活于明朝弘治、正德时期(1488~1521年),为太祖之曾祖父。肇祖名孟特穆(《明实录》等汉文献中写作“蒙哥帖木儿”),为兴祖之曾祖父,受明封为建州左卫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被“七姓野人”杀害,葬于朝鲜会宁府南20余千米处的半山面,被称为“猛哥洞古坟”。大约在崇德初,他的衣冠被葬在兴祖坟冢之东北。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为肇祖、兴祖立神功圣德碑。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明实录》等汉文献中分别写作“叫场”、“他失”)为太祖之祖父和父亲,他们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古勒山之战”中被明军误杀。二祖初葬之地,可能在赫图阿拉的尼亚满山冈,那里是太祖的家族墓地。

  天命九年(1624年),二祖等人曾经迁葬东京(今辽宁辽阳)阳鲁山,称“东京陵”。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祖遗骨回迁兴京,袝葬兴祖左右,礼敦、塔察篇古二人亦同时迁柑:十六年九月,定兴祖陵名日永陵,按规制改建享殿、添设暖阁等一应陈设。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陵献殿定名曰启运殿。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启运殿,殿顶由黑瓦改易黄瓦,至此,永陵陵园已基本成今日所见之规模。

  永陵保存了不少满州旧制,它介乎明清皇陵制度转型期之间,特异性突出。前宫门硬山式屋顶、木栅栏门,是满洲居住条件的直接移植;启运门(相当于一般清陵的隆恩门)则明显汉化。在陵园规制方面,顺治、康熙以后,尽量将关外各处祖陵仿明制规范化,永陵坟丘式宝顶是对满洲旧葬制最大的保留。从乾隆时期的《永陵图》来看,当时永陵的宝顶和现在所见一样,甚至都没有砌石、包灰,这样做后来被推演是有意保留旧制,用以教育子孙勿忘祖先创业的艰辛。(文章代码:0225)

  

  责任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