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抗日战争阶段。8年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其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人员达321万人,空军阵亡4千余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总损失达400多万人。

  

  另一个侧面的蒋介石抗日心理

  

  蒋介石的抗日态度,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是以消极抗日为主,而从目前美国胡佛研究院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中,可以了解到针对国民党内一部分“议和派”,蒋是持否定态度的,尤其是对掌控多次对日和谈的孔祥熙,他曾多次批评,甚至以极其严厉的口吻阻遏他的行为。

  关于卢沟桥事变,蒋介石是从8日接到29军代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的报告中得知的。接到报告后,他先是一阵惊慌,随即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晚饭后,他取消了惯常的散步,又在思索局势和日本人的企图。当晚的日记记录了他情况未明、犹豫不定的真实心态:“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又言: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9日,蒋介石电召何应钦由四川速返南京,着手编组部队,准备应战。唯恐29军临阵动摇,他再次电令华北,指示29军道: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至谈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惯伎,务须不丧失丝毫为原则。

  在命令宋哲元29军严阵以待的同时,蒋介石秘密电令孙连仲第26军北上保定、石家庄地区,准备同日军作战。在此严重情况下,蒋介石认定日本必无满足之时,任何让步也不能满足东京的野心。遂于13日电示宋哲元,表达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他在电文中指出: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会议发表了最后关头讲话,对外界表明了他坚决抗战的决心。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南京危急,德国政府大使陶德曼受日本政府委托向蒋介石提出停战议和的条件。此时的孔祥熙对于抗战形势极为消极,建议蒋介石接受停战调和。

  与孔祥熙不同,这一时期,蒋的抗战意志相当坚决。11月20日,蒋介石发布迁都重庆命令,决心持久战,蒋在他的日记中说:“老派与文人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和议也。”他对武将也很失望,感叹道:“高级将领皆多落魄望和,投机取巧者更甚!若辈竟无革命精神,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战如是之易为何所据也!”

  但是,蒋介石不能不考虑前方军事失利的严重情况。12月2日,蒋介石与陶德曼谈话后,一度对日本有过幻想,但不久,日军即以加紧进攻南京粉碎了蒋的幻想。12月7日,蒋介石离开南京,到达江西,日记云:“对倭政策,唯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26日,日方由于军事上已经取得巨大胜利,通过陶德曼提出,中国政府必须放弃亲共、抗日、反满政策,而与日、满共同防共,对日赔款等条件。蒋介石认为“其条件与方式之苛刻至此,我国无从考虑,亦无从接受,决置之不理”。27日,他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局势,参加者多数主和,蒋介石坚持不可,受到于右任等人的讥笑。28日,蒋介石与汪精卫、孔祥熙、张群等谈话,声称“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与民族永远之束缚。”29日,蒋介石与于右任及另一位主和的国民党元老居正谈话,表示“抗战方针,不可变更。”1938年1月16日,蒋介石决定通知陶德曼:“如倭再提苛刻原则,则拒绝其转达。”17日,蒋介石日记云:“拒绝倭寇媾和之条件,使主和者断念,稳定内部矣。”

  

  风云激荡的正面战场

  

  在抗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与侵华日军进行的较大的会战、战斗共有40多次,其中著名的有以下几次: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桥机场发生倭国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欲闯事件,中国军方立即将其击毙。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随后,中国军队主动对上海日军发动攻势,先后投入部队70个师,终将日军主力从华北方面诱至上海方面。这一战略诱迫日军改变了整体对华作战方向,即由原先的由北至南(企图仿效历史上北方部落自华北南下侵略长江、汉水流域,将中国纵断为

  )改为由东向西仰攻(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在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达30万人。11月12目上海沦陷,但这次会战延缓了日军侵略进程,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代价,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歼灭日军1万余人。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缅甸战场 1942年1月4日起,日军第55、33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爆发了缅甸战役。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英联邦军队撤退过快,使中国远征军侧翼暴露,加之原先对敌情估计不足,远征军处境相当危险,另外由于地处热带地区,毒蛇、毒虫、瘴气横行,路途遥远艰险,再加上缺医少药,造成大量士兵染病、死亡。此役,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

  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这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而且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

  

  血染沙场的国民党将领

  

  张自忠(1891~1 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在抗日战争中,他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英勇作战,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1938年,张自忠在临沂、三宫庙地区与日军彻夜激战,粉碎了日军向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指挥部队与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决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较大,5月16日,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最终,因被机枪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仍在敌占区的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拼死抢回张将军的尸骨,连夜运往重庆。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10万人。灵柩运抵重庆时,蒋介石亲临迎灵致祭,抚棺痛哭,并手书“英烈千秋”挽匾以资表扬。张自忠殉国时,年仅50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7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

  岳飞有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张自忠将军抗日体现的正是这种“武官不惜死”的精神。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国民革命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

  昆仑关一战整整打了18天,日军损失巨大。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统计,这次战役第十二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在九塘被郑洞国的第三团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杜聿明也由这场战役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

  郝梦龄(1898~1937),河北藁城县庄合村人。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军长。1 937年10月11日,在著名的忻口保卫战中,郝梦龄面对日军的精锐部队毫无惧色,亲临一线指挥与日军激烈对战。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战况之惨烈,实为抗战中罕见。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阵地前布满了双方的尸体。

  郝梦龄在阵地上对战士们说:“出发之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打不败日军决不生还。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他又大声问了一句:“你们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所有官兵齐声回答:“誓死坚守阵地!”

  16日凌晨,在率部冲向敌军的一次追击中,郝梦龄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倒下后仍力呼所部杀敌报国,而后壮烈牺牲。

  2007年10月24目,郝梦龄的灵柩由山西运到武汉。武汉各界举行公祭,之后以国葬仪式安葬于武昌卓刀泉。为纪念郝梦龄的功勋,汉口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

  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已经远去,为民族和国家独立作出贡献的人们将永远得到历史的铭记,正确认识这段历史,客观评价其中的是非功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