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奇迹——地坑院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北方“地下四合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它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位于河南陕县三道塬的西张村镇,现今还存在着大批地坑院窑洞群。

  地坑院一直是陕县塬上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地坑院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残破,随之而来产生了采光差、通风不良、塌项、渗水、抗震性能差等缺点,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如何改变观念使人们能认识地坑院环境景观的优越性,保护窑居这一生土建筑;改善窑居环境、节约用地、并使人们能自愿地开发利用窑居资源就成为一个颇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天然节能 独具匠心

  

  地坑窑洞建筑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这一观点的最佳典型。地坑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家修建,造价也十分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的原则。因为窑洞是在地层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部分,所以它是开放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建筑类型。地坑院深藏土层之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力达到“冬暖夏凉”,并且具有保存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温、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搏跳动。从美学的角度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范例。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份,也有不少封建迷信的色彩。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的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如何搭建地坑院

  

  搭建地坑院,是在平坦的地面向下挖深约6~7米,长度约为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土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约4米,深8~12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垂直于地面,2米以上至顶端为拱形。其中一个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型甬道通向地面,这是人们出入地坑院的通道,通道的上端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在门洞窑一侧再挖一拐窑,向下挖出深20~30米、直径约1米的水井,再加一把轴辘就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地坑院与地面交接的四周围用青砖青瓦砌一圈房檐用于排雨水,保护地坑院墙壁不受雨水侵蚀。在房檐上再砌一道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也称女儿墙),在通往地坑院的甬道及门洞周围一样砌有拦马墙。砌筑拦马墙的目的主要有3个:首先是阻止雨水灌入地坑院内,保护墙面不受雨水冲刷侵蚀;第二是防止地面活动的人们或儿童坠落院内发生意外;第三是由功能需要衍生出来的装饰需求。由于地坑院处在地表以下,因此其排水与防渗是建筑构造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地坑院的构造形式大多是由此产生的。窑洞的外立面称为窑脸,在地坑院里,窑脸除门窗外均以泥抹壁,门窗四周常用青砖围砌,窑脸基座也多用青砖铺砌围护。院内地面沿四周用青砖铺砌,距院子边2米左右范围之外向下挖30厘米左右形成院心,并在其偏角挖一眼深4~6米、直径约为1米的水坑,坑底铺一层炉渣,顶上用青石板盖上,主要是用来积蓄雨水与污水。

  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作为厨房、粮仓、鸡舍及牛棚。院内可圈养牛、马、羊、鸡、狗等家畜。窑洞内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为拐窑,可以储藏杂物或者作为窑洞之间的通道。窑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用于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常开有通往地面的小洞,称为“马眼”。收获季节可以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窑洞内的粮囤中。

  地坑院院心还经常种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如此一来,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因此地坑院也被称为,“地下的四合院”。

  

  保护地坑院

  

  民居最吸引人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动态的民居状态。平遥、丽江的引人之处也在这里。有人居住和生活,造成了一种既有历史痕迹又有现实状态的场景。这样的建筑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空洞的,人的生活充盈着它,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循环往复,不是定格与凝滞,而是持续与发展。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黄土塬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不完的情感所系。地坑院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环境,一种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如果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向世界介绍中国窑洞和地坑院的本意只是一种猎奇的话,那么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豫西地坑院,则应该是探询它的价值、传承它的生命的时候了罢。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