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基之谜

人们常说,没有看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没有观卫星发射基地,那就不算到过凉山。而我认为,没有亲眼目睹凉山最有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大石墓,也不算到过凉山。

  安宁河沿岸一座座用巨石垒成的“大石包”,总共有200余个,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些“大石包”的历史,凉山州一些村落的先祖,是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才迁入安宁河流域的汉族,远远没有这些“大石包”古老。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战乱、迁徙,许多文明的传承出现了脱节、迷失,甚至是永远的湮灭。

  奇怪的是,垒成“大石包”的巨石动辄便是数吨,甚至几十吨,如今的安宁河沿岸绝少能见到如此巨大的石头,周围也没有,古人从哪里找来这些庞大的石头?为何费尽千辛万苦在安宁河畔建造这些“大石包”?1974年,考古学家童恩正、赵殿增在西昌发掘新石器遗址,曾打开过一个“大石包”,里面出土了大量土陶与人骨,“大石包”原来是一些年代非常久远的古墓,墓用石头砌成墓室,顶部再以巨石覆盖,考古学上称之为大石墓。然而,更大的考古发现却是在2004年。

  2004年7月,由于修建西攀高速公路,考古学家日以继夜对凉山州大石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起重机吊走墓顶的花岗岩巨石,一座座大石墓相继重见天日。此时,学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大石墓中究竟藏着什么?是金银遍地?还是埋着象征金戈铁马的兵器?墓主又会是谁?

  

  谁是大石墓的主人?

  

  期待中的金银、兵器却始终未有大规模出土。在墓的底部,考古学家才发现墓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墓主并非只有一人,少的有几十个,多的甚至达到了上百个。大石墓是合葬墓,墓中并无棺木,皑皑白骨遍布墓底,骨架全部错乱,全无一具完整,且男女老少都有。显然,这些人并不是死后就葬在墓中的,而可能是死了若干年以后,族人才将尸骨再次集中放入大石墓。这种葬式,称为“二次葬”。

  “二次葬”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据说这种奇怪的葬俗,最初是为凶死者与早夭者举行的,目的是为了安慰他们的灵魂,后来逐渐被许多民族所接受。古蜀历史上,开明王朝的王室便有用船棺二次葬的习俗。与船棺不同,大石墓中的随葬品并无多寡之别,由此看来,同一墓中埋藏的可能是一个宗室的成员。尸骨周围零星散落着一些随葬品,有铜刀、铜剑、铜箭镞,偶尔也能看到铁环首刀、铁削,从这些兵器看来,大石墓的主人,应该有一些勇士,这个民族显然还处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墓的主人,可能是汉代一个强大的部落。

  谁是大石墓的主人?这是最使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认定,大石墓主就是曾经在《史记》中留下足迹却不被得知其来源和去向的邛都人。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当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时,在今安宁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叫邛都的民族。“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80~90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亦当在两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大石墓中出土数量较多的各式精美的青铜发笄,似乎与“椎髻”这种风俗有直接的关系。墓中出土的稻谷也说明这是一个定居的农耕民族。总之,从大石墓的分布区域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来看,基本上与古文献所记载的邛都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邛都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称邛都,其南还有邛海,都说明了邛都人曾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为何要建造大石墓?

  

  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组织在战场上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生存,他们还要不断地征战。在这种条件下,邛人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邛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汉代邛人与诸多民族、部落为敌,常年居无定所。然而,在活下去尚且不易的困境下,邛人仍在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种奇异的葬式,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令邛人着迷。一座大石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场战争下来,部落又往往伤亡惨重,活下来的邛人一些人继续战斗,另一些人便为死者建造墓葬,即使他们陷入一轮又一轮的苦战时也未曾停止。与崇尚悬棺的焚人一样,邛人与僰人都是对死亡极其敏感与重视的民族,同样不遗余力地为死者如此操劳,所不同的是,僰人的悬棺以高为尊,邛人则用巨石层层垒起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墓穴,不让死者受到任何骚扰。

  

  巨石从何而来?

  

  这些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这种岩石质地坚硬,每块盖顶石的重量也都重达数吨。在反复对大石墓周边环境进行考查后,考古人员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横躺竖卧的巨石,但邛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于远处的螺髻山。如果要将重达几吨的巨石从螺髻山运来,即使对今天拥有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人们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邛人仅凭人力是如何做到的。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搬运,背后难道有着什么特殊的含意吗?为了揭开大石墓修筑之谜,凉山州博物馆曾在德昌安宁河畔进行了一次模拟考古。那天,18名身着长衣、腰系麻绳的壮汉手持碗口粗的木头,肩负粗麻绳,试图将一块巨石拉上一个斜坡。然而,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墓顶石才移动了不到半米。这场模拟考古也让现代人大跌眼镜:18名壮汉拉动一个3吨的石块尚很困难,一座大石墓近百吨的巨石,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考古学家发现,大石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从而形成了一个陡坡。陡坡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么,这个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在不断的灵感碰撞中,考古队员们联想到古埃及人用巨石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在这座金字塔内部的壁画中,就描绘有当时人们修筑金字塔时的情景。为了搬动重达10吨的巨石,古埃及人专门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斜坡道路,用降低运输路线坡度的方法来减轻石头的重力。

  大石墓的建造者们留下的蝌蚪形“尾巴”与古埃及人的斜坡道路是否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呢?蝌蚪“尾巴”的大胆推测令大家兴奋不已,显然,这个实验为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谜提供了理论依据。

  

  “邛人”是怎么消失的?

  

  根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邛都人后来被编成“七部营军”,驻守在安宁河谷。那时,他们已经放弃了用巨石构筑坟墓的习俗。那以后,邛都在文献中便杳无踪影了。随着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从那时起,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神秘墓葬。邛人是怎么消失的?邛人消失后,它是否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或者已经融入到了另外的一个民族?邛人的首领为何不像蜀、滇的王者拥有自己高级的墓葬,而甘愿与他的同胞长眠在一起?虽然有关大石墓的谜团已经揭开了不少,但在谜底没有完全揭开之前,对大石墓的探索不会结束。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与这些巨石的朝夕相处,有些巨石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大石墓作为邛人灵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宁河谷两千多年的荣辱沧桑。作为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它还将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继续陪伴着这里的人们走过未来的岁月。

  

  (责任编辑 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