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船棺藏宝

船棺是一种葬具,船棺葬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死者遗体放进形状似船的棺材里,随葬品也装殓其中。安放船棺的方式,又分为悬挂岩洞、架在树上和埋入土中。船棺葬是古代巴蜀人盛行的一种丧葬礼俗,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些傍水而居、长于舟楫的民族特有的葬俗。

  中国古代曾经流行一种叫船棺的安葬方式,把死者放置于一条像船的棺木中,希望他死后能够漂洋过海,回到家乡。不过,船棺却不是在水里漂的。巴人的船棺一般挂在悬崖上,以致明朝人误以为是船在崇山峻岭之间搁浅了;蜀人与巴人习俗迥异,他们的船棺深埋在土中,上面还有宗庙。蜀人的船棺中,究竟埋藏着什么?

  

  商业街船棺宝藏的发现

  

  两晋时期蜀郡人常璩记载说:“开明九世(一说开明五世)梦见城郭在移动,便把都城迁到了成都。”这个梦发生的年代,大抵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迁至成都后,开明九世修筑城墙,修建皇宫和祖宗的宗庙,还学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的叫法,取名“成都”。但是开明王朝的都城遗址,考古学家却一直没有找到。

  2000年7月29日,成都商业街省委大院发现了一处长30米,宽21米的合葬群,9口船棺、8口独木棺,有大有小,10米以上的有4具。最长的一具18.8米,直径1.7米,由整根楠木雕凿而成,不仅国内的船棺无可比肩,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如此巨大的船棺。

  数量如此之多、体积如此庞大的船棺、独木棺集结一处,在成都历史上却还是头一次。为了弄清墓葬主人的身份,考古学家决定“开棺验尸”。他们首先打开一些船棺,包括那口长18.8米,直径1.7米的船棺王,期待着从陪葬品中发现一些线索。不过,开棺的结果却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按照考古学家之前的想法,最大的那具船棺墓主身份可能最为高贵显赫,说不定就是开明王朝的哪代蜀王。不过,船棺中却堆满了随葬的漆器、陶器,还有一些巴蜀地区常见的戈、矛等青铜兵器,并没有骨架,甚至连一根尸骨也找不到,旁边的两只船棺里也没有尸骨,只有陪葬品,没有尸骨,船棺的用途是什么?船棺的主人又是谁?

  船棺里的兵器提供了一点关于墓主的线索。兵器产于战国早期,在地下已经埋藏了二千年有余,出土时却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历史上,蜀人的兵器以戈、矛为主,其次才是剑与钺,三峡地区的巴人则正好相反。这大抵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生活在平原上的蜀人可以用戈、矛在战场上搏杀,而这些兵器在三峡崇山峻岭中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因此,考古学上,出土兵器不同也成为了判断巴人和蜀人的重要标志。

  除了兵器,船棺中还出土了百余件漆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制造漆器的中心,如湖北一带楚国的江陵、当阳,庄子就曾当过楚国的漆园吏。一般的观点认为,成都是汉代才开始制造漆器的,因为汉代成都漆器上很多都打上了“成都造”三个字。商业街船棺的发现,把成都漆器的历史,提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还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到了汉代才逐渐流行,进入寻常百姓的门第;而且,一般平民百姓墓葬中是绝对不会收藏如此众多的兵器的,兵器从来都是国家机器运作的必需品——漆器和兵器大抵已经透露了墓主的身份:他们是古蜀开明王朝的王公贵族。但是,为什么最大的船棺里没有尸骨,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迁移的亡魂

  

  考古学家又打开了另一些船棺,这些船棺里也有一些漆器、陶器和兵器,跟先前不同,船棺底部却堆积着一堆尸骨。尸骨无一例外,都靠着船棺的南端,压在生前享受过的漆器、陶器下面。

  奇怪的事又来了。船棺中的尸骨并不完整,很多只剩了头盖骨,根本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骨架;并且,船棺中的尸骨压在漆器、陶器及防腐用的青膏泥下面,已经散成了一堆。似乎最先不是埋藏在这里,而是从另外什么地方迁过来的。根据对尸骨的测定,墓主有男有女,年龄普遍偏小,除了两位女性约35岁,两位男性在30岁左右外,其余大多在15岁至20岁之间,最小的仅有7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寿命是很短的。

  不完整的尸骨透露了另一些信息:这些王室成员可能很早以前便辞世了,原本已经下葬,随着迁都才挪到了成都。古蜀人有二次安葬的习俗,我们知道,中原地区的古人都说:“入土为安”,“盖棺论定”。意思说人死了最好就不要打扰,也不要评论了。古蜀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死后,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然后再挑个黄道吉日,或择地重葬,或把尸骨迁往一处。蜀国王公贵族进行二次迁葬的原因则可能有两点:首先,都城迁了,宗庙搬了,蜀国列祖列宗自然要跟着宗庙和他们显赫的子孙走;其次,这些王公贵族第一次可能不是葬在一起的,迁到成都后才合葬一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迁到成都以前,他们葬在哪里?

  关于定都成都前开明王朝的都邑,考古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说开明王朝最早定都广都樊乡(今天双流一带),依据是西汉扬雄说过:“蜀王占据着巴蜀之地,本来的都城在樊乡一带,后来迁到了成都。”这里不仅是开明的都城,传说蚕丛、杜宇也在这里立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的郫县才是开明王朝的都邑,因为传说丛帝鳖灵死后就葬在这里。

  在郫县西南,有一座望丛祠,在里面享受香火的,便是望帝杜宇和丛帝骜灵。民间流传他们生前在这里统治,死后便葬在这里,历代文人也无一例外地把郫县作为开明王朝的都邑来吟咏。今天的郫县依然流传了许多关于杜宇和鳖灵的传说。

  认为这些开明亡魂来自于今天双流的,大抵是根据扬雄的记载;说他们来自郫县的,大抵是依据的民间传说。前面说过,开明九世时把宗庙迁到了成都,这个年代很有意思,正好与商业街船棺下葬的时间相吻合,都是在战国早期。那么,这个宗庙是否就是开明王朝迁到成都的那个宗庙呢?如果是的话,难道船棺中埋藏的全是开明王朝的列祖列宗,甚至包括开明王朝的缔造者鳖灵?

  

  船棺旁的殉难者

  

  发掘完了船棺,考古学家开始发掘一旁的独木棺。船棺和独木棺虽然都由木头雕凿而成,样式却大相径庭。船棺体积巨大,前部往往向上微翘,有如船头一般,棺盖跟船身大致相差无几,合起来也跟一棵树并无太大差别;独木棺则体秋较小,四周有把手,一般是长方形,像个匣子一样,所以又有匣形棺之称。修船棺时先要把木头锯掉1/3,再在余下的部分修凿船舱和顶盖;独木棺则是就材凿棺。

  这些独木棺其有8具,在其中5具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尸骨。跟船棺不同的是,独木棺中的尸骨极为完整,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骨架。这说明他们肯定不是二次安葬,他们死后被人收敛在独木棺中,或者有可能就在这些独木棺中丧身。那么,在当时,谁能和已经死去的蜀王蜀侯们葬在一起呢?

  在这些完整的尸骨旁边,也能找到一些简单的陪葬品,。大多是陶器,偶尔也有铜器,像船棺中那么精美的漆器却从来没有。这大抵可以说明,独木棺中的古蜀人地位是很低的。而大多学者坚信,他们就是开明王朝用来殉葬的奴隶。

  这些奴隶的命运显然不是太好,他们不幸被蜀王选出来,殉葬那些早已死去的蜀王蜀侯。中原地区的商王朝就有这个血腥的传统,并且一杀就是好几百个奴隶,不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血祭的传统在中原各诸侯国已经不多见了。商王朝杀了奴隶殉葬后,就把奴隶一起堆积在祖先的坟墓中,开明蜀王大抵还有一些良知,他让人准备了几口棺材,收敛这些为他祖先殉葬的奴隶。从殉葬的奴隶看,当时的古蜀国盛行的还是奴隶制。

  

  消失的地上宗庙

  

  一条通向宗庙的宽大神道,两边排列着肃穆的石龟、辟邪、石人,宗庙高大巍峨,里面陈列着开明王朝历代先王的画像,大殿中的香炉终日烟雾缭绕,廊壁上的铜钟不时发出沉闷的声响。这里终日有卫兵把守,除了蜀国王侯外,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而一到祭祀的日子,这里便终日热闹不已。

  这是考古学家想象船棺上方的宗庙盛况。在此前的发掘中,船棺周围出土了一些残留的泥土基槽和木制基柱,这些基槽大概圈住了长10米,宽7.5米的一块地,而木制基柱则说明这里曾经有过木制建筑,而且是规模很宏大的建筑。或许在开明王朝时期,这些船棺的上方,很可能便是开明王朝的宗庙。

  商周时期的王室普遍有建造宗庙的习惯,商王、周王在建,大大小小的诸侯王也在建,据说3000年前殷都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雄伟的宫殿和巍峨的宗庙。成都平原上的古蜀王大抵也不会例外。不过,古蜀人的宗庙跟商人、周人的有些不同,上面是供后世子孙祭祀的庙宇,下面则是用船棺装着的祖先亡魂。

  可能到汉代,船棺上方的宗庸还是残存的,汉代有一伙窃贼,注意到了上面的宗庙,并顺藤摸瓜,挖到了宗庙下的船棺,他们打不开船棺上厚重的棺盖,便在棺盖上凿了一个又一个洞,钻进去探囊取物,他们甚至还运了一部分船棺出去。宗庙消失后,就再没有人打扰这些蜀王蜀侯了。(文章代码:100519)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