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深巷

百年前两条寻常古老巷陌,如今变身为时尚的“城市会客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词人辛稼轩一曲《永遇乐》,道尽千年前京口寻常巷陌的人世沧桑,也宛如对成都宽窄巷子历史的描述。

  

  从千年少城到八旗满城

  

  宽窄巷子街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老城的西部,在横贯成都东西的大道少城路与金河路北侧,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据史载,秦代在灭巴蜀后,张仪在成都仿照秦都咸阳的模式,修筑成都城。城内又用城垣分隔为两部分。东边的面积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称为少城,少城之称于是传承千年。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王朝因成都控扼西南的战略地位,在成都派驻满蒙八旗军队;为分隔满汉,于城西部修筑城垣,分隔出一个城中之城,供满蒙八旗官兵居住,人们称其为满城。

  清人吴好山《竹枝词》描写清代成都城市布局说:“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内请分明:满城又共皇城在,三座城成一座城。”满城周长四里半,开有五门,呈南北长而东西狭的不规则形状,与大城之间界线森严。清人何韫若《半边桥街》诗对此描述说:“半是少城半大城,铁栅跨河满汉分。”当时,满城与大城的分界跨越成都南部的金河,河上有一桥恰在分界线上。于是,在桥上以铁栅分隔,人称半边桥。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大小金川平定以后,四川提督年羹尧奏请朝廷留下1600名清兵永久驻成都,设副都统统辖。城内有八旗官街8条、兵丁胡同42条。街道格局由于适应军事的需要,布局严整,中间一条南北向的主街,称为长顺街。主街两侧分列街巷胡同。统帅八旗的成都将军所住帅府设在主街的最南端,人称将军衙门。长顺街在此分为东西两岔,绕官衙而过,形成似如蜈蚣的街巷格局,以将军衙门为蜈蚣头,长顺街为脊,42条胡同分布长顺街两端,如蜈蚣之脚。宽、窄、井巷子即为保留至今的3条街巷。

  其实,“宽窄巷子”本来只是成都满城中两条平行的普通小巷,位于满城中部、将军衙门的西垣附近。最初并无名字,只因两条小巷一宽一窄,于是有了“宽巷子”和“窄巷子”的称呼。井巷子则是因街中有一口水井而得名,水井至今犹存。到清末办理警政时,三条小巷才按北方风俗,分别取名为“兴仁胡同”、“太平胡同”和“如意胡同”。到民国初年,又废除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胡同名称,恢复“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宽窄巷子所在满城的风貌,清人岩樵叟《成都竹枝词》形容说:“满洲城静不繁华,种树栽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尽,炎天武庙赏荷花。”幽静而多花木,园林繁盛而适于居住,正是成都满城的特点。

  在清代的200多年中,宽窄巷子的变化是不大的。当时满城中的满蒙八旗官兵,按所隶属各旗分配宅院。满城北部为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族驻地,称为上三旗,院落最大。中部为中三旗,即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驻地,院落中等。南部为正蓝旗、镶蓝旗,称为下二旗,院落虽大,但地势卑湿。不过,无论院落大小,平均占地也在一亩上下。宽巷子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为正红旗驻地,并且靠近成都将军的衙门,地位十分重要。

  民国时期的四川乡土作家李劫人在《大波》中所描述的清末旗人奎家,可以代表当时宽窄巷子的典型庭院:“奎家是正红旗旗人,宦囊似乎也还充裕,院落中长五间正房,加上推窗亮橘的前后间,算来足足是十大间,而灶房、厕所尚在外。院坝也还宽敞,屋前屋后的花木也多,靠西墙几畦菊花,开得很精神。院坝地基低了一点,到处都长了青苔。三面土墙不过一人高矮,只可防君子,不能防小人。不过,也还清幽,但闻鸟语,不闻人声。”

  今天的井巷子对面,当时称为右司胡同,“有一片很大的野塘,塘边一丛丛芦花红蓼,水面全是绿萍。向胡同里一望,杂树成林,荫蔽天日,只稀稀落落几个院子,但见繁枝茂叶,不见屋宇”。

  由这些描述,可见宽窄巷子和井巷子区域百年前的风貌。

  

  从旗人天下到寻常人家

  

  百年的岁月终究过去。1911年底,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满清的成都将军玉昆命令满城中的满、蒙官兵向军政府缴械。1913年,满城城垣被拆毁,200多年的隔阂与封闭终被打破,满城的神秘色彩终于消退,宽窄巷子再次改变容颜。由于满城的位置正好与秦汉成都的少城大致相同,因此,成都人又改称满城为少城。当时,许多满人旗饷中断,家道败落,逐渐变卖宅院,迁出少城;其他居民则不断迁进,少城成了成都的普通居民区。

  清代的满城,由于人口稀少,树木繁茂。李劼人描述说,从成都城中心的高楼上向西遥望,满城为郁郁苍苍的树林覆盖。即使城垣之外,也是人家稀疏。尤其是成都将军衙门,更是古木参天,郁郁苍苍,甚至有明代留存下来的古玉兰树,弯曲盘结,树梢头的枝丫粗过人的胳膊。而东面则恰恰相反,万瓦鳞鳞,房屋非常之密,只有稀稀落落的大树。

  进入民国时期,少城由于地僻幽静,花木繁茂,居住环境极佳,乡间豪绅、权势军阀、坊问富商、洋派白领,纷纷拥入,购园赁院。作家王泽华描写当时少城的风景说:“满城城垣拆除后,人们可以随意走进这清净之处了。大城这边,全是房屋,店铺、石板街,街上全是人。满城却极清静,到处是参天大树和密密层层的灌木,满眼皆绿,鸟语花香。绿荫之中,有条很宽的土道,两侧是矮矮的黄土墙,里面花枝掩映着几间屋子。金河缓缓地流着,往草地上一躺,流水声,树叶簌簌声,鸟语蝉鸣,一齐涌进耳朵,极富野趣。”

  至今,少城的街巷多以花木命名,如桂花巷、泡桐树街、柿子巷、枣子巷、梨花街、槐树街等,仍有当年姹紫嫣红的流风遗韵。民国时期,成都的达官贵人为保护自己的隐私、显示自己的地位与财富,一种中西合璧的深宅大院——公馆应运而生,很快在少城的宽街窄巷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宽窄巷子上的公馆大多诞生在这一时期。

  民国时期的公馆,实际上是传统的川西乡间四合院的改良,更适合城市的居住环境。除公馆外,街巷中另有杂院,大门院内三面都是同样的房屋,三五户甚至七八户人家比邻而居,是中下层平民的住所。老舍在抗战期间数次到成都小住,对此颇多感慨,他说:“我是北平人,而成都有许多与北平相似之处,稍稍使我减去些乡思。”朱自清到过成都后也说:“成都有些像北平,不错,有些个。然而不然,妙处在像而不像。”

  少城的京味,与城中居住200多年的满蒙八旗有极大的关系。满蒙八旗中有许多人就来自北京,驻防成都200多年的岁月,已经把他们的后代转化为地道的成都人;但少城中的房屋庭院布局与装饰乃至胡同名称,仍带有浓浓的京味,这也是对故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与怀念。满城内宽窄巷子的旗人风气也与京中类似,悠游闲适,因不愁衣食,吃喝玩乐之风应运而生。这种民俗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甚至影响了今天的成都。

  公馆与杂院,其实仅是居所的高下之分,人们的日常生活却是出奇的一致。当时大多数的中上人家,很多终日不举火,饮食问题靠饭馆、茶馆来解决。在饭馆吃罢饭,必然再到茶馆喝茶,这几乎成为五六十年前宽窄巷子大多数人的生活程序。有人估计,当时人口约40万的成都有茶馆1000家左右,平均每400人可摊上一家,为全国之冠。走出巷口,少城街头到处是挤得满满的饭馆、茶馆。喝茶人往往一坐三四个钟头,甚至有的早上去泡一碗茶,可以坐到傍晚而毫无倦意。

  最奇特的是,无论是公馆的豪绅公爷,还是杂院的下力挑夫,都可以泡在同一家茶馆内,你摆你的龙门阵,我吹我的山海经,彼此并不介意。卖花生、瓜子、香烟的小姑娘的叫卖声,抽水烟、香烟、叶子烟的雾霭,弥漫在空气中,摆龙门阵的聊天声此起彼伏。刘师亮在《成都竹枝词》中这样描述:“喊茶客尚未停声,食物围来一大群。最是讨厌声不断,纸烟瓜子落花生。”虽然环境嘈杂,但人人都在这气氛中陶然自得。

  

  从怀旧陋巷到城市客厅

  

  在20世纪后半叶的漫长城市兴衰变化中,少城街巷中剥落的公馆和破败的杂院,逐渐为各种红砖的、水泥的、瓷砖的、高高低低的办公楼或居民楼所取代;但宽窄巷子由于地方偏僻,竟然逃过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运动,这几条虽破败却颇有怀旧韵味的小巷,逐渐成为老成都越来越难以寻觅的象征。这里的茶馆、小吃店、公馆、杂院,依旧保留着成都人的魂魄。于是,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200米长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恬静的市井生活场景吸引了许多游客,一本上世纪90年代的旅游手册里甚至这样写道:“到了成都,你不必去什么杜甫草堂、武侯祠……只需要一下子扎进宽巷子和窄巷子,坐一会儿街边的小茶馆,喝几口三块钱一碗的成都花茶,吃一碗撒了很多葱花的素椒面,然后蹲在那些坐在竹椅上晒‘烘烘’(太阳)的太婆大爷旁边照几张相片,成都一游也就不虚此行了。”

  从2003年开始,成都对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改造后的宽窄巷子街区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清代民国建筑的最后遗存。街巷两侧建成了45个大小不一的公馆院落,形成了成都休闲娱乐一条街。由此,沉寂了多年的宽窄巷子,又开始了新的喧嚣和繁华。

  宽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成都历史深刻的文化符号。正如一位睿智的成都老人所说,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则是安逸生活的忆念。

  还有入说,宽窄巷子是一个最成都的地方。一杯茶,一壶酒,一张桌,几个朋友,可以坐在这里聊上大半天,由阳光斑驳到华灯璀璨。泡在这里,可以发现,古老而又年轻的成都浓缩在眼前悠闲的街头巷尾,令人神游天外,回味宽窄巷子的旧梦新颜。(文章代码:100522)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