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损大脑记忆的‘Google效应’”等11则

有损大脑记忆的“Google效应”

  

  美国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Google搜索模式可能会损害人的大脑记忆力,从而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搜索引擎之利弊的争论。科学家分析,当网络搜索成为“交换记忆”的一种主要形式,人脑的记忆信息方式也因之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搜索技术的人,渐渐习惯了凭借关键词上网搜索信息,而对于每次搜索出来的信息内容反而不再努力记忆。在这种“Google效应”里,电脑就相当于是人脑的“移动硬盘”或称为“第二大脑”,起到了随时存储信息的作用。

  

  始祖鸟或非鸟类始祖

  

  “鸟类始祖”的光环始祖鸟整整戴了150年。然而,中国研究人员新近发表论文指出,经最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鸟类。始祖鸟化石1861年在德国被发现,作为“最原始鸟类”,其地位虽时受质疑,但却一直处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位置,恐龙从它这里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变成了原始鸟类,另一支则演变成了恐爪龙类。近十几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的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始祖鸟在总体形态上更像郑氏晓廷龙、赫氏近鸟龙等恐爪龙类,与热河鸟、会鸟和孔子鸟等原始鸟类反而差距更大。因此,它不应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

  

  染白你黑发的看不见的手

  

  衰老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白发,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头发变白的根本原因并找到了可能的治疗方法。现在已知头发颜色是由毛囊干细胞和颜色生长干细胞,即黑色素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Wnt”的信号蛋白在协调两种不同细胞内的色素。通过操控这种信号蛋白,就可以操控头发的颜色,阻止头发变灰变白。这项研究还有可能对解决黑色素沉淀疾病,如黑素瘤有所帮助。

  

  “上帝粒子”或显形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可能捕捉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被视为万物的质量之源,但同时它又是最难以捉摸的粒子之一,科学家此前从未发现其存在的证据,所以相关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寻找“上帝粒子”是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目标之一。研究人员发现探测器的数据中出现异常拐点,这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存在的最初线索。研究人员指出,还需要更多数据才能确定这是“统计起伏还是潜在的信号”。

  

  “化学卡路里”致人发胖

  

  除了饮食,美容产品所含的化学物质也会让人不知不觉发胖。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约70%的洗发水、香皂和化妆品中含有邻苯二甲酸盐,这种化学物质会干扰人的内分泌,损伤人体内控制体重的系统。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调查发现,多见于食品容器、塑料瓶的双酚A也会导致肥胖。研究者将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称为“化学卡路里”。为了减少“化学卡路里”的摄入,应尽量选用无香料添加的护理用品以及不含双酚A的塑料制品。

  

  过敏人群不易患癌

  

  过敏很烦人,但丹麦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接触性过敏反应的人其免疫系统或许能防范某些类型的癌症。研究人员对将近1.7万名存在接触性过敏反应的成年人展开了研究,这些人会因为直接接触丙酮等化学品以及镍和钴等普通金属而发生过敏。结果表明,与其他人群相比,存在接触性过敏反应的人罹患乳腺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比例要低得多。这从某种程度证实了免疫监视假说。根据该理论,具有高免疫力的人会受到过敏的困扰。但这种高免疫力或许能防范某些癌症。

  

  谁给了地球一颗炽热的心

  

  在诞生几十亿年之后,地球仍然有一颗炽热的心,它的热量来自哪里呢?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对中微子的观测发现,地球自身热量大约有一半来自放射性物质衰变,另一半则是从地球刚形成时保存至今的原始热量。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日本中部的一座地下千米深处的装置,在7年多的时间里观测到841个中微子。排除掉来自核电站、核废料、宇宙射线等的中微子之后,可能有106个中微子来自地球内部天然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据此推算,地球内部天然铀-238和钍-232衰变产生热量的功率大约为21万亿瓦。结合以前对钾-40等物质衰变的研究,研究小组得出以上结论。

  

  透明锂离子电池

  

  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透明的锂离子电池,其柔韧性非常好,而且成本与常规电池相当。该电池的电极为网格状架构,网格中每条线的宽度约为35微米。因为人眼的分辨能力介于50~100微米之间,如果材料小于50微米,在人眼看来它就是透明的。研究人员选用透明而有弹性的化合物聚二甲硅氧烷替代铜或铝等常规材料,然后把它倒进硅模型中制造出了网格状的沟槽,再让金属薄膜产生的蒸汽飘在沟槽上方,制造出了一个导电层。两极之间的电解液也是透明的。这样就造出了一块透明锂离子电池,它有望在消费电子领域大展拳脚。

  

  癌细胞干细胞本是一家

  

  人们一般认为,致癌基因是一些在变异时将健康基因变成癌细胞的基因,然而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却表明,致癌基因也能将健康的细胞变成类似于干细胞的细胞。科学家通过抑制被致癌基因所编码的p53蛋白的表达,成功地将人体的皮肤细胞变成为脑细胞。p53的变异有助于确定细胞的命运——让细胞成为好细胞还是坏细胞。细胞就好比一个失业的人,他可能铤而走险变成一名罪犯,也可能找到另一份工作并为社会作出新贡献,只是人们还不知道是哪种决定因素将他推向不同的道路。

  

  新发现化石印证恐龙末日

  

  关于恐龙灭绝之谜,许多科学家认为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是“凶手”,不久前的一项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新证据。美国科学家在蒙大拿州一地质层的白垩纪-第三纪界线,即K-T界线以下12.7厘米处挖掘出一个植食类恐龙的角化石。该化石年代约为小行星撞击前的数千年至数万年。化石发现表明,至少某些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前生存良好,并未濒临灭绝。也就是说,恐龙灭绝是一个迅速的而非缓慢的过程。

  

  眼睛或可提示痴呆风险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表报告指出,一项针对眼部的测试或许可以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症,即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研究人员对比健康人、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和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视网膜图像,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与其他两类研究人群相比,视网膜部分血管的宽度不同。这说明该病症不仅会引发大脑变化,还能引发眼部改变,而与昂贵的脑部扫描相比,眼部测试更易于推广。

   【文稿】彭 文

  【责任编辑】庞 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