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猿人为何是“高鼻梁”?

1993年,考古人员在南京汤山葫芦洞发现一女性猿人头骨和一男性猿人头盖骨,并命名为“南京猿人1号头骨”和“南京猿人2号头盖骨”。这一重大发现随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在同一地点能发现两个头骨或头盖骨的,除南京葫芦洞外全世界仅有5处;而在同一地点的头骨或头盖骨又分别属于不同时期的,则只有北京和南京两处。这一发现不仅把中国江南人类历史前移了50多万年,而且为现代人“多地起源说”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对南京猿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目前仍是未解之谜。如南京猿人2号头盖骨的年代至今难以确定,南京猿人高鼻子之谜至今仍争论不休,葫芦洞发现的一颗“猿人臼齿”至今扑朔迷离,还有南京猿人与人类发源地之谜也成为国际上争论的焦点……

  

  南京猿人年代之谜

  

  专家们曾先后采用各种方法对南京猿人的年代进行测定。1996年北京大学的陈铁梅教授等人采用电子自旋共振的方法测试1号头骨伴生的哺乳动物的牙化石,得出其时代为距今35万年。为什么不直接用南京猿人的头骨来测试呢?这是因为人的头骨化石太珍贵了,一般不用来测其年龄,哪怕测试一次只需0.1克样品。陈铁梅等人还采用不平衡铀系法测化石层之上钙板的铀和钍的比值,从而推算其年代为距今大于30万年。故最后得出的综合结果是南京猿人1号头骨的年代为距今35万年。

  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进教授等人同样采用铀系法(但采用了较先进的热电离质谱仪),对小溶洞的钙板进行测定,认为1号头骨年代应在距今56万年以上。

  200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刘德明教授应用生物与化学结合的氨基酸外消旋测年机理,测定了小溶洞与1号头骨伴生的鹿牙化石年代,得出结果为距今62.4万年~53.7万年。

  综上所述,用高精度仪器和新方法测出的年代较老,所以南京猿人1号头骨的年代就定在64万年~56万年之间。

  而2号头盖骨的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因为2号头盖骨发现于大洞与小洞之间的过道处,其所在的砾石层与周围岩层岩性截然不同,如何形成的至今还是个谜。由于砾石层成分较复杂,用铀系法测年不易准确,而其中化石又不易采出,加上可能有些硅化,故也无法进行氨基酸外消旋测年。所以它的年代只能根据它旁边的石笋来推测,距今46万年~24万年。这样一个年代跨度未免太大,所以南京猿人2号头盖骨的年代究竟是多少现在还是个谜。

  

  南京猿人与北京猿人关系之谜

  

  南京猿人1号头骨与北京猿人相比,既有相似之点,也有区别之处。两地猿人生存的年代也较相近。

  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在《20世纪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与展望》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现代的华南人与华北人无论在骨骼形态和面貌上还是在遗传上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一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可以延伸到新石器时代,至于能否延续到旧石器的更新世,过去一直未确定。

  现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人骨之间的差别在上面指数、眶指数、鼻指数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前两个指数大体上是北高南低,而鼻指数则是北低南高。南京猿人与北京猿人的区别,恰好为中国华南人和华北人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旧石器的中更新世提供了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更新世时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群。北方是以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为特征,而南方则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标志。这两大动物群的区别显然与所处气候环境有关,前者为寒带而后者为亚热带。与南京猿人共生的动物群中绝大部分为北方动物群的成员,如肿骨鹿、葛氏斑鹿、李氏野猪、德氏野牛、梅氏犀牛、柯氏黑熊、棕熊、中国鬣狗、中华貉和狐等。为什么在南京会出现大量北方动物群呢?一般认为这与当时气候处于小的冰期有关,由于气候寒冷,迫使大量动物南迁。另外,当时长江冬天可结冰,不至于阻挡动物过江。

  与南京猿人共生的动物群是从北方迁徙而来,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南京猿人是否也是从北方迁徙过来的呢?至今没有人提过。从南京猿人与北京猿人有较大的区别看,似乎说明他们不是从北方迁徙过来的,那他们与北京猿人到底有何关系?如果他们不是来自北方,那么来自何方?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南京猿人的牙齿之谜

  

  在出土南京猿人1号头骨和大量哺乳动物的化石层中,专家还发现了一枚“猿人臼齿”化石。对于这颗“猿人臼齿”,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它并非猿人牙齿,而更可能是一颗智人的臼齿。

  众所周知,学术观点不一在学术界是很常见的。就这颗臼齿而言,有人说是上颌骨第2臼齿,有人说是第3臼齿,这并不奇怪。如果这颗臼齿是在野外地层不明的情况下发现的,有人说这牙是智人的,有人称是猿人的,也不奇怪。问题是这颗“猿人牙齿”是在葫芦洞小溶洞距今60万年左右的地层里找到的,这就太奇怪了。距今60多万年的地层里为什么会出现距今25万年~1.1万年的智人牙齿呢?

  有人推测是不是小洞的地层和钙板形成后,过了几十万年,此牙从小洞中心钙板没闭合处掉了下去。但经过实地考察和地质分析,基本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如果这颗牙齿确实是猿人的牙齿,那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但多位古人类学家,包括哺乳动物专家,都一致认定它是一颗智人的牙齿,不仅从牙冠、牙根等牙齿的结构上看,而且从化石的保存情况看,都有证据表明它不是古老猿人的牙齿,而是较新的智人牙齿。所以,眼下这颗牙齿确实成了一个未解之迷。

  为何一颗小小的牙齿会引起专家如此关注和争论呢?这是因为牙齿在鉴定动物化石的作用中,远比肢骨重要得多。不同动物的肢骨区别不大,而牙齿就不同了,不仅草食类、肉食类和杂食类动物的牙齿完全不同,就连同为草食类的牛、马、羊、犀牛等等,其牙齿也完全不同,所以只据牙齿就可以确定是哪种动物了。另外,因为牙齿有珐琅质保护不易被风化而容易形成化石,所以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最详细。如北京猿人最初也是仅根据两颗牙齿而确定下来的,并根据发现牙齿的线索找到了周口店的龙骨山,从而发现大量猿人和动物化石及石器等,所以说两颗牙齿敲开了通往北京猿人的大门绝非过分。又如云南的元谋猿人至今也仅发现两颗门牙。在湖北郧西县、建始县,陕西洛南县,河南浙川县也仅分别发现猿人的1~2颗牙齿而已。

  

  南京猿人高鼻子之谜

  

  南京猿人1号头骨保存有高耸的鼻骨,鼻腔后侧与眼眶之间有丘状膨隆,2号头盖骨具有低而宽中矢嵴等,这些均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兴趣。结合早期智人陕西大荔人也有这种膨状隆起,广西马坝人有圆形眼眶骨(亚洲人眼眶骨为长方形,而欧洲人为圆形),晚期智人广西柳州人、四川资阳人在头骨后面的枕骨处具有特别的发髻状隆起(也为欧洲人所特有)。以上这些均为吴新智院士在1998年提出的我国古人类是“连续进化附带有杂交”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古动物学家徐钦琦也指出:南京猿人(直立人)具有西方血统不足为奇,因他们生存的年代是寒冷的冰期,古人类和动物为避寒而迁徙,从而导致血缘融合是很常见的。比如狼,亚洲和欧洲的就没什么区别。

  在南京猿人生存的年代,是否真的已有古人类东西方进行迁徙、杂交?这确实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大问题。为了揭开这个谜,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银运等人对全世界古人类化石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保存有鼻骨的头骨侧视进行对比,并形象地把古人类的鼻骨分为“高耸级”、“中级”和“低矮级”以及侧视是否具S型或不具S型等。他们认为,南京猿人具“高耸级”鼻骨和典型S型侧视未必是杂交导致基因交流或血缘融合的结果。相反,很可能是为了适应当时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所致。其理由如下:

1.从距今250万年~40万年的猿人早、中期阶段看,在非洲只有3个地方的猿人头骨化石保存有鼻骨,其年代分别为178万年、60多万年和20多万年。两个鼻骨属“低矮级”,只有60多万年的为“中级”;在欧洲保存有鼻骨的猿人只有3处,他们的鼻骨都是“中级”,一点也不高;在亚洲有4处:一处在中亚的格鲁吉亚,距今约175万年,鼻骨为“低矮级”。另一处在印度尼西亚,距今170万年~100万年,属“中级”。其余两处在南京和湖北郧县。无独有偶,郧县猿人的鼻骨也是“高耸级”且侧视也是S型。在北京周口店虽然找到6个头盖骨,但只有1个保存有鼻骨的下部,故无法复原其鼻子。当年外国学者、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在复原北京猿人时,是根据现代亚洲东部的人其鼻骨都是低矮的,故把北京猿人也复原成低鼻子。所以北京猿人也可能是高鼻子,这样一来就谈不上与其他地方杂交的可能。

  2.从距今25万年~4万年的早期智人阶段看,在欧洲只有4个地方的智人化石具有鼻骨,都属“中级”;在亚洲有3处:一处在国外,属“中级”。两处在中国,距今6万年的河北涞水县智人其鼻子是“高耸级”,广西柳州智人其鼻骨是“低矮级”。所以早期智人中,有高鼻子的也是中国北方人。

  3.距今5万年~1.1万年的晚期智人,在欧洲有两处,其鼻骨都是“高耸级”,侧视S型;在亚洲也有两处,一处在中亚,鼻骨为“高耸级”,另一处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保存完好的一男两女,其鼻骨都是“低矮级”。这之间似乎也未发生杂交现象。

  至于鼻子为何因适应气候寒冷而变高,这要从鼻子的功能分析。除呼吸外,鼻子还对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起调节作用,呼气时还可截留水分。高鼻子意味着鼻腔扩大,有利于吸气时在鼻腔内增温、增湿,呼气时有利于在鼻腔内截留水分,故高鼻子的人适合在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存。这与南京猿人、郧县猿人、北京猿人、涞水县智人都生活在寒冷的冰期环境是一致的。以上研究结果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因为它还涉及外国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复原可能有误的问题。

  另据笔者所知,世界上公认欧洲人是从非洲迁入的,他们抵达后,由于长期生活在寒冷和日照少的气候条件下,天长日久,故鼻子增高、皮肤变白,这似乎也支持了上述观点,尽管这种改变是在漫长的时代中演变的。

  不过,有科学家对南京猿人高鼻梁是由于对寒冷气候适应的结果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高鼻子是基因交流的结果。其依据是:

  1. 关于高鼻梁能适应于冷的环境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2.生活于现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的布里亚特人,他们的鼻子都是低矮的。相反,生活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距今60万年的波多猿人,其鼻骨却比因纽特人和布里亚特人还高。

  3.鼻梁高耸并不意味着鼻腔的扩大,实际上鼻的宽狭对鼻腔体积有更大的影响。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遗传基因相差大,虽然身处同地区的冰期环境,前者的鼻子比后者宽得多;欧洲近代人生活环境是温带,与身处冰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遗传基因差异小,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而鼻子宽度却很接近。可见,鼻腔大小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比与环境的关系更大。

  4.据吴新智院士对北京猿人一块几乎保存有鼻突全长的上颌骨断片进行重新观察和测量,得出北京猿人的鼻骨确实不高、属扁塌的结论。也就是说,当年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复原北京猿人的模型并没有错。南京、北京两地的猿人鼻子相差如此之大,显然不能用气候环境来解释,而只能是南京猿人受西方猿人基因影响所致。

  5.湖北郧县猿人鼻子确实是高耸的,但有证据显示另一猿人其鼻子并不高,它们的年代据古地磁法测定为距今87万年~83万年,据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为距今56.5万年,共生的动物群中既有北方寒冷气候的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成员,又有南方温暖气候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反映出一种以森林为主兼有草原并多水域的生态环境。在相同环境下,鼻子有高、有低,显然也不能仅用适应寒冷气候来解释。

  6.埃塞俄比亚的波多猿人生活于热带地区,距今约60万年,其鼻梁中等高,但进化到欧洲西班牙的阿塔普尔卡猿人时,已成距今30多万年高鼻梁的欧洲人种了。他与南京猿人的时代相近且鼻梁也是高耸的。因而认为他们进行基因交流是完全可能的。

  7.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和旧石器证据,古人类学界没有怀疑人类早在100万年前已可从非洲越过1万多千米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那么,当然也可以到达中国。古人类虽然不像候鸟可以飞跃几千千米进行迁徙,但为了追寻食物,每年移动1千米还是可以的,这样经过几万年也就可以从非洲迁徙到中国了,所以长距离不是阻隔基因交流的障碍。

  以上争论表明,人类的进化和不同地区人类之间的关系等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特别是猿人化石非常少,保存好的头骨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国外的资料难寻,就是有,要研究、要测量也非常困难。因此要解开南京猿人高鼻子之谜、具丘状膨隆之谜等还需更加深入地研究。

  【责任编辑】庞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