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炮兵”

1943年秋天,在中国华北某地,几名日本侵略军士兵拎着抢来的鸡正向炮楼走去。突然天空中响起炮弹下落的呼啸声,日军士兵吓得立即扔掉手中的东西就地卧倒。落地的炮弹炸伤了一人,他抱着腿哭爹喊娘地叫了起来,炸伤他的炮弹是由八路军的一门20式迫击炮发射的。
  法国来的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残酷的壕沟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挖壕对峙让迫击炮有了用武之地。为了有效打击对面战壕里的敌人,各国都开始积极研制迫击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国发明家斯托克斯在1915年研制的81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可以分为3部分,便于携带和作战,已经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结构特点。
  法国设计师布朗德在1927年对斯托克斯迫击炮进行改进,他以缓冲结构替代了原有的炮身与炮架的刚性连接,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迫击炮的性能。布朗德的设计成为著名的Mle27型迫击炮,这种性能优异的武器不仅装备法军,还出口到意大利、希腊和中国。1931年,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开始仿制布朗德Mle27型迫击炮,设计师将原来的81毫米口径扩大至82毫米。由于1931年正是中华民国20年,于是这种迫击炮被命名为20式迫击炮。
  结构简单火力猛
  20式迫击炮全长1.3米、重69千克,高低射界45度至60度,方向射界18度,可以分为3个部分:炮管、底座和脚架,其中炮管用于战斗,底座和脚架用于固定迫击炮体和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
  作为一种曲射火炮,迫击炮的结构和发射原理与我们常见的榴弹炮、加农炮都不同。迫击炮是从炮口装填炮弹,炮手将炮弹从炮口放入,炮弹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并撞击炮弹底部的撞针,从而点燃炮弹尾部的药管并随之引燃附加药包,药包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形成很大的膛内压力,将炮弹推向空中。由于炮管中没有刻膛线,炮弹飞出后并不是旋转飞行的,为了保证其稳定性,炮弹底部加有尾翼结构。
  20式迫击炮的重量能达69千克,这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体重,使用上需要包括指挥官、射手和副射手3人组成的战斗小组。战斗时,指挥官负责观察目标,测算距离并下达命令;射手负责瞄准和装弹;副射手负责运输弹药。当行军时,20式迫击炮可以拆分为3个部分,由迫击炮小组的3人肩扛。
  20式迫击炮能够发射3.8千克的榴弹和4千克的黄磷弹,炮口初速196米/秒,射程在1000~2800米之间。由于炮弹的重量较轻,士兵们能够更快地装填弹药,使每分钟的炮弹发射达到20~30发。
  榴弹炮
  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野战炮。
  加农炮
  是指炮管较长,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常用于前敌部队的攻坚战中。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
  抗战神炮杀敌多
  由于当时的工业落后,迫击炮便成为中国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够大量生产的“重武器”。20式迫击炮在1935年开始正式量产,第一年的产量达到180门,炮弹约1.5万发。1935~1947年,20式迫击炮的产量达到了11211门,其成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要压制武器。
  由于迫击炮能够隔山打牛一般击中障碍物后面的敌人,老百姓也称其为“吊炮”。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手中的20式迫击炮和炮弹的数量都很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路军的迫击炮射手们勤学苦练,不断提高射击精度,出现了一大批“神炮手”,在黄土岭战役中以4发炮弹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李二喜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实战过程中,八路军还将迫击炮平射使用,专门攻打日军的炮楼和堡垒等目标。据统计,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日军中有大约60%是被迫击炮杀伤的。
  自研迫击炮

2015年9月3日出现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05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

  新中国建立之后,解放军逐渐告别了手里装备的各国生产的不同口径型号的迫击炮,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迫击炮开始装备部队。今天,解放军装备的迫击炮主要包括我们自行研制的60毫米、82毫米、100毫米、120毫米及160毫米这五大系列。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现在解放军装备的迫击炮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水平。
  在技术飞速进步、武器不断革新的今天,迫击炮却像个“老古董”保持其诞生时的基本模样。作为最有效的近战压制兵器之一,迫击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继续活跃于各国的军队中,它们的曲射传奇远没有结束。
抗战“老炮兵”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