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时间,守住生命密码

世界生物资源储备大PK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的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750座种质库,保存着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共计740多万份(含复份),其中种子约占90%。世界上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最多的3个国家分别是美国(50万份)、中国(40万份)和俄罗斯(37万份以上),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最多的则是英国。截至2014年年底,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千年种子库”保存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35039种72188份野生植物的种子。

  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保障。然而野生生物资源中,特别是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的近缘种中,包含了大量特殊、优质的基因,例如抗寒、抗旱和抗病等抗逆基因,以及速生、早熟和优质高产等优异基因。这些丰富的基因(遗传)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天然药物,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支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被誉为“仙草”的兰科植物铁皮石斛,古老的桫椤属物种,花形奇特、花色多彩的兰花……这些神奇的物种非常珍贵而稀有,假使它们从我们这个世界消失,如何才能再找回? 中国长期利用的中药及民族、民间药用植物达12000多种,原产于中国的观赏花卉超过2000种,此外,还有众多野生蔬菜和野生水果资源。
  毫无疑问,中国也是世界上最依赖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国家之一。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已下大力气建设了自己的种质资源库。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种质资源保藏,一旦某些物种在我国消失,将来我们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向国外种质资源库买回本属于自己国家的资源。使中国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得到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就让我们在种质达人的带领下,一起去探秘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一个种子的入库历程:
  工序1——种子采集
  工序2——种子接收与鉴定(干燥、清理、入库)
  工序3——种子活力检测

种子猎人的智慧拾趣

  撰文/郭永杰
  身为“种子猎人”,我们会先根据采集目标(清单)到目的地去寻找目标,评估种群大小及物候。种子是否成熟、健康、饱满,意味着种子质量是否达标。能否在不对种群造成太大干扰的情况下,采集够种子库保藏、使用需求的数量。只有在满足以上评估后,我们才会开始采集。
  我们的野外工作除了野外标本采集,还要对种子的生境拍摄取证,记录下当时的野外数据。采集回来的种子,我们会初步晾干、清理等。除了种子是主要采集对象,其他实验材料如分子生物学实验材料、植物活体引种材料等也是我们的采集范围。
  丰富多彩的野外科考采集活动中,“种子猎人”常有智慧的灵光闪现:没有现成的盆,我们就撑开雨伞充当;为提防雨雪天气,保护好工具,尤其是数码相机等设备,采集员们常常穿大一号的冲锋衣,突遇雨雪天气,就“刺啦”拉开冲锋衣,把相机塞进怀里,人机俱保,“大肚护机”。
  在野外采集活动中,遇到成熟的浆果需及时处理——洗去果肉,通风晾干。不同的浆果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采集员们会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抽丝剥茧为辨清

  撰文/秦少发
  在种子管理工作中,种质材料的接收登记是第一道关口。在认识种子的初期,你可能会因为知识的欠缺而无从下手。当你了解其中奥义后,又会豁然开朗,触类旁通。
  假如种子采集员没有及时提交物种名信息和凭证标本,接收物种种子时只能暂时搁置。当再次接收同一物种种子,且有名录或有凭证标本,经过比对,之前的疑问才能迎刃而解。
  有时候即使掌握了种子标本和信息,还要查询植物志,才知道原来误以为是种子混杂的情况,其实是两种形态的花分别产生的两种形态的种子。比如接收金腰箭种子的时候,发现种子的形状大不相同。查询相关文献,才知道误判的“两种物种的种子”只是因为该物种的种子异型性造成的,这是同一植株产生不同形状或行为种子的特有现象。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奥妙无穷。
  我们在接收种子时,还要注意分清败育种子与发育完全种子。如细青皮有两种形态的种子,一种可育,一种不可育。败育种子实为种子实心硬实化。种子管理员遇到这一类型种子时,通过X-光检测不能完全判断饱满率,还必须要与解剖镜下剪切测试结果综合判断。

盼望种子快快发芽

  撰文/杨娟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每年做上万份的种子萌发实验是一件艰巨而枯燥的工作,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充满了期待与惊喜的。至今为止我们做过实验的物种有7300多种,包括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国色天香的牡丹,碧玉妆成的柳树等等。看着如此多的小苗,让人感觉种子库储存的不是一堆冰冷的种子,而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未来。
  不同物种的种子所需萌发时间差异很大,短的如猪毛菜属的部分物种只需2小时左右,而有些物种如荚蒾属、冬青属等部分物种萌发则可长达1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去呵护。当看到期盼已久的种子发芽时,那份愉悦会让人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种子离体保存:植物“沉睡”的守护人

  撰文/何俊 何智承 李村富
  种子是生物资源的载体,象征生命的延续,绝大多数植物均能通过结出种子繁衍后代。那么,是否世界上现存的30万种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并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保存呢?据统计,至少7%的物种产生很少或不结种子,属于这类的植物多达2万余种,其中10%的物种更是处于濒危状态。对于这部分植物种质资源,我们又该如何进行保存?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的植物离体库,就是科学家们专门为保存这类物种量身构建的理想家园。
  植物离体库主要是运用离体保存技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特点,以组织培养的方式对小植株、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材料,采用限制、延缓或停止其生长的处理方法将其保存。该方法对植物种质进行的是中短期保存,所占空间少,节省人力、物力,便于种质资源交换,可短时间大量繁殖。“活化石”蕨类植物以及大熊猫的主粮竹子等,都是植物离体库保存的目标种质资源。
  如今我们的植物离体库已经保存了1000多种物种,其中不乏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例如消失了100年后又被重新发现的弥勒苣苔等,被誉为“仙草”的兰科植物——铁皮石斛,更是在库中保存了30年之久,可谓 “镇库之宝”。
  目前,国内外的离体保存工作主要集中在作物、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方面,其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植物大家庭,需要通过离体保存的物种所占比例虽然较低,但作为植物守夜人,我们身上时刻不敢懈怠。
  如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储备与利用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人必须要守好自己的生物资源主权。我们不能容忍身边的物种一个个消逝,这将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人类尚且如此重视后代,何以不为地球伙伴的生命延续多尽一份力?保护地球伙伴,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解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于2007年年底投入试运行,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库包括“五库”——种子库、离体库、DNA库、微生物库、动物库和“一圃”——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重点收集濒危、特有、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物种。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保存包括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0955种,169281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种子8855种(占我国野生植物物种的30%),65067份。抢救性地收集保存了123种357份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900种8783份经济植物种质资源,以及2943种8538份狭域特有植物的种质资源,对一批处于极度濒危的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存,如“消失”100年后的弥勒苣苔于2007年再次被发现,对其种子繁殖、超低温保存和离体保存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成功实现了长期保存目的。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