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千年洗礼展风华

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

  在我国东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虽然创造出了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文化,历史却让它历经漫长的等待,才向世人展现出那经受了千年洗礼后的风华,这座文化名城就是——盛京(今沈阳)。
  盛京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来不乏古城、名城,甚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古镇也数不胜数。各族人民共同在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与传统的中原文化一起汇聚融合,才形成了如今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这些古城和地域性文化中,笔者对盛京别有几分青睐:这座古城虽不是文明史最悠久的、也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更不是发展程度最完善的,但它是独一无二的,与任何古城相比都毫不逊色。
  盛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大约7200年前,那时候人类已经在这里创造出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新乐文化(因辽宁沈阳北郊区新乐遗址的下层遗存而得名,又称新乐下层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燕国的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这里又隶属于辽东郡,由于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因此避免了秦末战乱的破坏;西汉时期被称为“侯城”,唐朝时改称为“沈州”,辽、金时期开始向“沈州”移民,筑土城、发展生产,走上了早期开发之路;到了元朝,改“沈州”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沈阳”这一名称才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明朝时又改称为“沈阳中卫”,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明政府经略辽东的军事重镇,洪武年间曾派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督建沈阳城墙,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军事攻击。据史料记载,明嘉靖22年(1543年)开始扩建沈阳城,加固后使其军事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多次抵挡住外族攻击;可是到了1610年以后,经过与后金的数年战争,沈阳明城墙除北门外,几乎全部被毁坏。
  直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盛京的历史才终于迎来了一次历史性转折——萨尔浒之战。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誓师反明。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到了1619年二月,改变了盛京命运、改变了明朝与后金命运、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命运的萨尔浒之战爆发。后金政权在短时间内迅速攻陷了抚顺、清河,又进攻了依附明朝的叶赫部,势力急剧扩张。明神宗朱翊钧感到了辽东局势的危急,于是派兵部左侍郎杨镐经略辽东,坐镇盛京,指挥对后金的围歼战争。这次战争中,明朝集结了明军、叶赫兵一部、朝鲜军共10万人(号称20万),按照杨镐制定的作战计划,以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消灭后金政权为目标,派总兵刘綎、马林、杜松、李如柏分别从南、北、西、西南兵分四路,进行军事大决战。
  在女真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努尔哈赤展现出一代领袖的领导魄力和军事谋略,他通过加强对明朝军队军事情报的搜集,在作战前就已经掌握了明军的军事动态,于是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可能是上天眷顾努尔哈赤,也可能真是明朝气数将尽,在决定两国命运走向的战役中,辽东天降大雪,明军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行动迟缓,四路大军根本无法如期抵达赫图阿拉。雪上加霜的是,明军的内部将领居然不和,不能够统一意见集中力量对付敌人,从而使努尔哈赤的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最后杜松遇伏,马林败逃,刘綎战死;坐镇盛京指挥战争的杨镐,对三路明军没有做出任何支援,等到杜松、马林战败后,才匆忙调李如柏回师保卫盛京。但是李如柏中计受惊败逃,杨镐无力坚守盛京,最后也狼狈地逃回北京,明军全军覆没。后金用了大约1个星期的时间以少胜多夺取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最重要的是夺取了军事重镇盛京,这里也成为后金与明朝进行军事对抗的战略后方。

盛京皇宫宝座

  之后,明军在后金的多次军事进攻之下节节失利,已经到了无法扭转局面的地步。尽管之后继位的崇祯皇帝励精图治、想要扭转乾坤,并且通过诛杀阉党、重塑政治等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使国人为之一振,但是他所掀起的浪花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终成幻影,悲情色彩笼罩下的紫禁城只剩下落日余晖……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军事胜利不但使后金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到了1625年,他把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盛京,开始营建后金皇宫,并以盛京为根据地,开始了争霸天下的脚步。成为政治中心的盛京也揭开了它进入历史大发展时期的序幕:到了皇太极时期,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且参考中原汉制结合本民族特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政府机构,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能,这一系列举措也奠定了今天沈阳的城市雏形。天聪八年(1634年),沈阳正式更名为“盛京”;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一直作为陪都;顺治年间,又陆续设置了户、礼、兵、刑、工五部,每个部门设置侍郎一职以及总管大臣留守盛京,又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设奉天府,因此盛京又叫“奉天”。
  盛京皇宫的未解之谜
  提到故宫,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想到北京,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还有一个故宫,就是沈阳故宫,在过去我们叫它“盛京皇宫”。现在的沈阳正是得益于这个盛京皇宫,才能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那么盛京皇宫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又是谁主持建造的?传说努尔哈赤迁都盛京只是为了保住江山龙脉,是否确有其事?
  关于迁都盛京,民间一直流传有“保江山龙脉”之说。据说当时努尔哈赤本人极为崇信堪舆之术,1625年的一天,他突然召集诸王和众大臣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朝堂之上反对声音骤起,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理会,还请了风水先生为他选定龙潜之地以修造新城,具体城址就位于浑河之北。不久,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河的北岸为阳,遂将此地命名为“沈阳”。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作为结论。尽管历代王朝的建都选址确实要考虑风水,但是决定选址的因素不可能只有“风水”一种。任何一个统治者在建都这么大的事情上,还是要顾及全局,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政权的长治久安等方面结合风水来一起考量,仅仅是因为风水而建都城的观点是不可靠的。那么盛京皇宫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史书上并没有明文记载,唯一可考的就是《侯氏宗谱》中提到,负责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在天命九年(1624年)来到盛京的,因此皇宫有可能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质疑,说努尔哈赤当时居住在城北的罕王宫,如果盛京皇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皇宫里反而要在罕王宫居住?还有,1624年盛京城没有建成,甚至是没有开始修建,并且努尔哈赤也没有下令迁都,怎么会在此地建造皇宫呢?皇太极的王府可能是盛京皇宫前身的结论,则被专家证实,皇宫的大政殿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他登基之后,在自己王府的基础上修建皇宫,而且这个简单的扩建,主体一直到1632年才完工。
  通过《侯氏宗谱》我们又发现汉人参与了营建皇宫的任务,通过这个线索我们可以对营造盛京皇宫的人有个大致猜测,因为皇宫的建筑融合了满蒙汉3种特征,象征着天下一家,可能会有多个营造者,至少应该有满蒙汉3个民族的建造师。但是又有人提出,侯振举只是个烧制琉璃瓦的,而且汉人做建筑工人不能说明建筑设计者也是汉人,可能这个皇宫只是由一个人设计,动员各方、各民族劳动力一起建造出来的,所以也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以上的种种谜团都给盛京皇宫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我们无法彻底窥视其中。但是无论谜底是什么,到底能不能揭开,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因为它已经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东北地区统一的见证,并且由盛京皇宫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化,也成为时代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御制《盛京赋》中看盛京
  盛京文化可以看成是清朝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么作为承载这一文化主体的盛京,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向心力不仅仅是面向东北地区的,更是面向全国的。当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盛京被视为满族之“根”,历任帝王在位期间都曾多次北上祭祖寻根。据记载,1743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盛京祭祖之时,就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创作了一篇大赋——《盛京赋》:“於铄盛京,维沈之阳。大山广川,作观万方。虎踞龙盘,紫县浩穰……诒我孙谋,万年之宅……敬之敬之,翼翼惴惴。于亿万岁,皇图永绵。”

《盛京缅盛图》是再现清朝初年皇太极建都后盛京繁荣风貌的大型历史风俗画

  从这几句就可以看出,该赋的主要内容就是歌颂祖宗创业的伟大艰难、功绩卓著,盛叹盛京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认为这里是大清永保江山福祉之所在。由于这篇《盛京赋》是乾隆皇帝一生4万多首诗作中唯一一篇以歌颂城市为题材的大赋,并且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只有乾隆一人专门为一座城市创作过大赋,足见盛京承载着乾隆对国祚永固的殷切期盼以及对开国先祖的无上敬仰,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盛京城在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昭陵

  此外,这篇大赋对中国文化、外交史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看了法文版的《盛京赋》后,曾称赞乾隆皇帝“像一位作家或许比像一位皇帝更多些,是权力无边的君主,又是帝国最优秀的诗人”。1828 年,法国著名满文学者尤利乌斯·海因里西·克拉普洛特把满文《盛京赋》刊登在自己主编的《满文名著》中。以上的一切都为盛京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
  从盛京三陵看盛京
  在整个盛京皇宫的建筑群中,最具神秘性的莫过于帝王陵寝。来到这里,笔者仿佛已置身于那个时代,金戈铁马、刀枪剑戟的碰撞声在耳畔萦绕,浓厚的尊祖敬祖气息随之扑面而来,可以说这几座充满民族色彩、庄严肃穆的建筑是大清的灵魂。
  永陵是这3座陵墓之中规模最小、最不起眼的,可地位却是最高的,居三陵之首。这里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此陵被称之为清朝祖陵,清朝皇室更把这里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关于永陵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祖先的尸骨从长白山走下来,走到永陵所在地的时候见天色已晚,店家因为他背着尸骨而不让他进店,于是他只能在一棵大榆树旁休息。他把祖先的尸骨放在树杈上,第二天早上准备赶路的时候,却发现尸骨竟然长在树杈上取不下来了,他很害怕,便从当地找来风水先生看看。风水先生告诉他,这是一块宝地,后面的山是一条龙脉,你无意间将尸骨放在了龙脉正中,你的后人将拥有天下。后来,当时的那棵榆树被第二次东巡祭祀永陵的乾隆奉为“神树”。更加神奇的是,后人发现这条龙脉是西东走向,有大小不等12个龙脊(山头),恰好与大清12位皇帝相对应;而且山头大小不等,也注定了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孟古以及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的陵墓,这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福陵由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风格融合而成,格调独特,最著名的就是利用天然地形修建的108磴石阶,象征36天罡72地煞,过了石阶才能来到陵寝主体。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这里有一片古松群,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一些被命名为“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的松柏神形兼具,令人叹为观止。如今这里现存2000余棵古松,松龄达300多年,参天蔽日,苍劲挺拔,犹如不熄的灵魂在诉说着千年的孤寂。
  【责任编辑】王 凯
盛京:千年洗礼展风华
盛京:千年洗礼展风华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