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理性交织科技与创新共舞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踏进清华大学的校门,广阔的空间与简洁的建筑相互映衬,在碧树绿草的环绕之下,一切都是那么挺拔峻朗,给人以振奋向上之感。2014年暑期的高校科学营即将开营,清华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营地。踏进今天要采访的建筑学院的楼门,完全不是之前心目中想象的样子,反而像是进了艺术系。梁思成先生的塑像、富有设计感的桌椅、精致的建筑模型、整面墙壁的作品展……处处体现着自由的精神、开放的气氛和创造的灵感。

  不断完善的

  学科框架

  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建筑院系之一。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是清华大学设置的19个学院之一。2001年,将原暖通空调专业并入学院并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2003年成立景观学系。目前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建筑技术科学系,形成了融贯建筑、规划、景观、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框架,在国内院系中当属首创。此外,跨院系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也依托建设于建筑学院。

  2011年教育部调整学科目录,原建筑学一级学科调整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随后在2012年进行的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全国第一、城乡规划学全国第一、风景园林学全国第二的一级学科排名成绩。

  稳健而创新的

  办学思想

  从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论”,到吴良镛先生开创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探索明确的办学思想;近三十年来,逐步确立了以“专业帅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办学思想。

  一个基础:

  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

  1946年,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建筑系,提出“体形环境论”作为清华建筑教育的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良镛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思想,提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并具有前瞻性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21世纪,清华建筑教育逐步确立了“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

  两点关注:

  关注国家建设需要

  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培养既了解学科前沿、具备国际竞争力,又了解中国国情、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专业帅才。这是清华建筑教育的特色,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院在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关注中国城乡建设的重大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探索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三项结合:

  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

  清华建筑教育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强调以教学为核心,将科研与实践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全面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近年来,随着建筑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在延续学院传统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和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围绕科研和实践开展教学。

  国际合作

  教学体系

  近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通过签署协议,与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澳大利亚的数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和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教学体系。

  硕士双学位项目: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院签订工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协议,计划在5年的协议期内,每年分别派出1名硕士研究生参加硕士双学位项目。

  硕士联合设计专题:2002年至今,“四国五校”联合设计专题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拉维莱特建筑学院、米兰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那波利建筑学院、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等多国建筑院校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8次;

  学生交流项目:清华大学建筑院校积极推动以学生交换和公派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学生交流项目,近五年来先后派出57名在读学生赴海外进行交换学习,同时接收来自多个国家的交换学生90名。

  通过参观建筑学院,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建筑学的巨大魅力,它确实是艺术与理性的交织,它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与创新。为了深入了解建筑学院的教学与培养工作,了解师生们在科技创新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我们特意采访了建筑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邵磊老师,还有两名担任或即将担任学院科创辅导员的学生——吴旭阳和赵冶。他们的讲述让我们对建筑学院的办学理念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建筑学是艺术与理性的交织。建筑当然会体现美感,需要进行艺术化的设计,但是建筑不只是艺术性的东西,首先它是一个工程的问题。另外,建筑的背后是文化、社会的问题,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协调。

  关于艺术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世界各大知名的建筑学院各有各的说法和追求。比如英国AA建筑联盟,他们注重思辩,完全把建筑学当成了一种文化。比如苏黎世高工,就更为注重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哈佛、麻省理工等学校,他们也都在技术和文化上有不同的侧重。清华大学的建筑学院也一直在院系的成长中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说清华的建筑学院是相对均衡的,这与我国的需求有关系。不能只谈思想,不谈落地;也不能只谈落地,遗失了文化内涵。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生源很好,有许多学生都是各省市高考的理科状元。不过很多同学入学的分数虽然很高,但并不知道建筑学是学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这个专业。读大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换,建筑学是很专业化的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一开始会使学生有些不适应。从素描、平面设计开始,到毕业时可以设计一栋建筑、一个社区甚至是一座城市,这个学习的量是很大的。因此,怎么分配时间困扰着很多学生。会感觉时间怎么投入都是不够用的,要一直积累,不停修改。另外这个学科还需要很多课外实践,你的眼界有多高,对建筑学的理解就有多深。如果不了解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就无法为农村做规划;如果不了解房地产的逻辑,就有可能不注意控制成本而影响到现金流。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实践,对他们开阔眼界是非常有效果的。

  清华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辅导员制度,这个制度已经有了60年的历史。辅导员由最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分为带班辅导员和专项辅导员。带班辅导员负责低年级的某个班,会随时关注班级内同学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学业上的问题,成长中的困惑;专项辅导员则负责包括党建、科创、网络、心理等专项辅导内容,例如科创辅导员,就是专门负责组织学生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效果非常好。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是阴差阳错地选了建筑系。来了后一开始有些不适应,因为我之前没有美术基础,而建筑学需要学习美术,大一学素描,大二学水彩。而且从大一开始就要考察你的创造力,上高中三年,哪里培养过创造力啊,因此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过看看书,上上课,慢慢就入门了,到了大三大四就能适应了。

  我觉得要读建筑系,对自己一定要有把控力,要有一个坚毅的品格。因为这里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刚到这里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要有一份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而且建筑学和其他数理学科都不一样,如果对艺术或是偏艺术的学科完全没有兴趣的人,学习这个专业会面对很多烦恼。建筑学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视野,如果你仅仅将兴趣局限在某一个方向,那么可能就无法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因为从小崇尚教育,我希望将来也能教书育人。不过我会从基本的职业建筑师做起,先积累知识和锻炼素质,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走好,之后再把自己的经历、经验传达给别人。

  我是学习建筑环境专业的,更偏重于技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确实面临着一些压力,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一是学科上的压力,这里的竞争很激烈,大家都保持着高考的状态在学习,几乎都没有什么休息和放松。二是社团工作的压力,这就需要自己协调好学习和社团工作,争取做到两方面都不误。三是参加很多课外的活动,全凭兴趣,其实不会对学业产生直接的帮助,有时也会觉得压力很大,但是也不愿意放弃。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同时协调好很多事情,这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我想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关于未来的规划,我还没想得很清楚。我读研的研究方向是绿色建筑方面的,绿色建筑成为国家推行的标准,因此要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将来也许是从事工程方面的工作,也可能是做评审工作,总之是希望在绿色建筑这个领域做好吧。

  未来人居

  兴趣团队

  清华大学未来人居兴趣团队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团委共同发起,绿地集团赞助成立的学生兴趣团队,旨在对未来人居环境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交流、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兴趣团队立足于培养具有独立学术研究能力和素养的学生,希望通过开展项目研究来促进团队成员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其长远目标是培养一群热爱学术研究,渴求学术探索的学生精英。兴趣团队的定位是学生学术上的第二课堂,希望同学能够在兴趣团队的培养方案中学习并且掌握平时课程不能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产出具有创新性的学生科研成果,参加学院学校甚至校外的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展览。以下就是这个兴趣团队中的一些优秀的项目。

  萌芽项目1:

  临界低质儿童空间再造

  在“梦想课堂”和“粉刷匠工作室”的工作中,我们关注到这样一类儿童,他们或者是农民工子女(如清红蓝小学的孩子们),或者是服刑人员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如太阳村的孩子们),或者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如河北哈咇嘎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他们教学、活动、住宿空间往往质量不高,缺乏人文关怀,我们渴望打造更有美感、人文关怀、生活趣味的空间,传播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依托粉刷匠工作室的实践平台,我们希望结合建筑学、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学、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构造设计等专业知识,探索适合城市儿童空间再造的方法,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流程,为以后的实践或者别的团队的实践打下基础。

  研究项目分成儿童空间、儿童心理、儿童环境行为学、粉刷匠理论、实践框架四大板块。四大板块相互关联,空间是依托在心理和环境行为学基础上的建成结果。从四个方面研究城市中现存的低质量空间改造问题。从文献、现有案例入手,提出新的思考。

  萌芽项目2:

  基于热泳技术的多用过滤器

  在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备受关注的今天,该项目设计了一种新型过滤器,首次把热泳技术用到家用过滤器中。相比于当前市面上的过滤器,基于热泳原理的过滤器专门针对细颗粒物,对粒径小于300nm的颗粒物有很高的过滤效果,最高一次通过效率可达61.3%,对PM2.5的一次通过效率可达35.8%。而且,过滤器的通道阻力小,运行噪声低;体积小,组装灵活,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热泳管数量来满足;运作过程稳定安全,绿色健康,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最重要的是它的制造成本不超过200元,远低于目前市场上的高效过滤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更换积尘部件,在维护成本上也具有较大的优势,折合成全周期运行费用亦比其他净化器要便宜。另外,本过滤器除了净化空气的功能外,还可以与供暖相结合,其送出的50℃左右热风可以满足局部送风供暖需求,一物多用,充分利用能源。

  种子项目2:

  基于剪刀对机构的

  单自由度可变研究

  该项目主要通过对于剪刀对机构原理的研究,提取其中有效原理,然后对其进行推广,并且成功做出一个装置实体。该项目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可以应用在景观、家具、装置等领域,作为新的结构形式或者风格。

  种子项目1:

  激活沉睡空间公寓改造

  该项目基于对于清华大学紫荆公寓使用状况的调研而开发出的一款针对学生的公寓“床”的改造方案,其特点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变化,此外增添了一系列其他功能,比如看书、写字、电脑桌。此外,该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全部采用滑轨式,没有任何焊接的地方,所以整个项目的拆卸、安装是非常方便的。此外,该项目还拥有多种风格,例如孟德里安的彩色图块风、木板风等。

  我们去采访的那天,建筑学院与文学院共同举办了纪念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的诗会。梁思成先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始人,其妻子林徽因则与建筑学院颇有渊源。喜欢林徽因的学生、老师都出于自己的爱好前来,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样的朗诵声中,新一代的建筑师慢慢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赵佳)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