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源祖”

这件陶缸为夹砂红陶,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呈直壁平底圆筒状,在缸口外沿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形泥突,整体造型简单规整。在陶缸红色的外壁上描绘着一幅精美的鹳鱼石斧图,画面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左侧是一只站立着的白鹳,通体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身躯稍向后倾斜,头颈略微上扬,显得高傲健美,在白鹳长嘴下方衔着一条大鱼,用较粗壮的黑色线条描绘出鱼身的轮廓,鱼尾更以黑色涂绘。右侧是一柄与白鹳等高的石斧,斧身有穿孔,柄部以黑色网纹涂绘,似乎是在模仿编织物缠绕的效果,同时在斧身上还留有难以解读的刻画符号。据专家推测,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应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以其重要的考古价值成为2003年国务院确定的首批64件禁止出国参展的珍贵文物之一。那么,它的珍贵之处又在哪里呢?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3个问题的解答来揭开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秘密吧。陶缸的用途是什么?

  很多走进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厅,初次见到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观众朋友们,有的猜测它是盛放剩余粮食的,有的猜测它是用来装水的。陶缸真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器具吗?其实,在这件彩陶缸底部中央穿有一圆孔,看来用作盛装粮食和水是不大现实了。

  在仰韶文化中,这种口外带有泥突的直筒形陶缸是一种特征明确、时代和地域界线都很清楚的器物。195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发掘队曾在河南西部调查时,在伊川土门发现了两个这样的陶缸,在随后的调查和发掘中,陆续又有数量不少的陶缸出土,由于在伊川发现的较早,而且数量也较多,人们习惯将其称呼为伊川缸。伊川缸不仅造型和特征明确,用途也是很明确的,是瓮棺葬的葬具。

  鹳鱼石斧图是最早的中国画吗?_

  鹳鱼石斧图并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唯一的图画,更不是最早的图画,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黑色陶钵上的稻谷,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小口细颈瓶上水鸟衔鱼的画面,都较鹳鱼石斧图早了很多年。尽管如此,鹳鱼石斧图却是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独立性最强的一幅画作了,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这位先民也许是部落中最熟练的制陶工匠,也许是位喜欢观察自然的年轻人,他为了表现白鹳轻柔的羽毛,将鹳身涂抹成了白色,犹如后代国画中常使用到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轮廓以黑色线条描绘,采用的是“勾线”的画法,在轮廓之内,又以白色涂绘鱼身,犹如后代国画中的“填色”画法。有学者认为,这幅鹳鱼石斧图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当属国画的雏形。

  除了这些基本的技法,人们发现,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之前,尽管有很多精美的陶器,不论是几何纹,还是鱼纹,大多以装饰纹样为主,我们很难在画面的背后找到令人想象或是思考的主题思想,也很少有围绕着画面所流露出的主题,注意形象的塑造和布局的构思。而这些,我们在鹳鱼石斧图中都能找到。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史前彩陶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逐步脱离器形的限制,由纹饰向物象的发展,拉开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序幕。

  尽管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形体较大,但毕竟无法容纳一个成年人的身躯,又如何埋葬呢?只能是拣捡主要的骨骼装入,用作成人的二次埋葬的葬具。其实上文所提及的张绍文并不是这件珍贵文物的挖掘者,第一位发掘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是临汝县纸坊乡公社文化站的文化干事李建安,因为学习过《文物法》,也曾参与过考古发掘,有一定的考古工作经验。所以当偶然听到纸北村一苹果地发现不少红陶片时便迅速前往挖掘,共发掘陶缸及尖底瓶13件,其中第12件正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回家整理时,发现其内装有人骨。

  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惊奇地发现,虽然伊川缸出土的数量不少,但基本上都是素面,描绘花纹的较少,更别说尺幅如此之大的动物纹饰,为什么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如此特别呢?是鹳?还是鹭?

  说到陶缸上绘制的大鸟,现在已经确定为“鹳”,但为何没有人说是“鹳”或是“鹭”呢?“鹳”的鉴定是否准确呢?

  乍一看,这么短粗的脖颈,颇有生活在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鹤鸵(Casuarius,亦称食火鸡)的感觉,反而不像典型的鹳、鹭。

  涉禽有三长:喙长、颈长、腿长;而三长的比例,是判断鹳、鹭的标准之一。因为这三类鸟中,种类不少,所以我们以最常见、最容易混淆的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大白鹭(Casmerodius albus)为例,加以比较。

  从陶缸的乌图来看,很显然,如同世界所有地方出土的各种以动物为形象的古物,夸张的表现手法是世界人民所通用的。毫无疑问,这只大鸟也是极为夸张的,按图索骥,它肯定不是真正的鹳、鹭,更不可能是现实世界中的其他物种。

  而从嘴长与颈长的比例来看,白鹭、白鹤也不够贴近。所以从“三长”及其比例来判断,至少在国内三类大型涉禽中,白鹳是最接近彩陶缸中大乌形象的。

  无论是大白鹭、中白鹭,还是小白鹭,白鹭类的头也没法和鹤类、鹳类相提并论。从这幅大鸟的头部看,其头长已经等于或超过嘴长的一半,这种比例,在三类大鸟中,也只有鹳类最符合。

  白鹭的眼睛更靠前,几乎紧挨着喙基部。虽然鹤类的眼睛也较小,但与鹳类的比较,还是后者眼球更大。我们看缸体上的大鸟,它的眼部几乎被夸张地画得几乎覆盖了整个脸庞。这一点也只有与白鹳更接近。

  综上所述,这只大鸟是白鹳的可能性更大,但唯独有一点可以否定它是鹳的特征就是它的脚趾。从绘图中不难看出,大鸟的脚趾有3个。后脚趾是故意没画,还是隐藏在后面?这就不得而知了。而这一点却是判断鹤与鹳、鹭之间区别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世界上的15种鹤类中,它们的3个脚趾向前,第四脚趾向后,且非常短,其上也没有趾甲(爪)。另外,后脚趾几乎是悬空的,因为它的位置与前3个脚趾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一来,鹤类是没有能力抓握在树枝上的,也不可能有“松鹤延年”——丹顶鹤立于松树之上的场景。

  然而,鹳和鹭类的后脚趾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们的后脚趾较长,尤其是鹭类的更长,并与前3趾处于同一平面上,这就使完全抓握于树枝上成为可能。

  我们很难判断古人是忘了画后脚趾,还是故意不画。不过,从三长的比例分析,还是基本可以判定,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的大鸟就是鹳。

  鹳鱼石斧图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

  有的学者根据出土这件陶缸的河南临汝阎村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周边众多部落文明所处的位置,以及独特的彩绘图案,认为陶缸的主人应该是当时这一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在画面右侧的那柄造型突出、涂有标记、经过装饰的石斧,绝非是一般人所使用的普通劳动工具,更像是符合部落联盟首领身份的权力的象征,或者就是这位首领生前所用实物的写照。因此,一般认为白鹳和鱼应该是两个不同氏族的图腾,白鹳正是这位首领所在部落的图腾,而敌对部落则以鱼为图腾,两个部落之间或是因为土地,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最终的结果是,这位英勇善战的首领带领着白鹳部落的人们,战胜了鱼部落的人们,在他去世之后,部落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伟大的功勋,在他的瓮棺上用画笔描绘下了这次书写着这位部落首领英雄业绩的重大历史事件。

  带着这样的解释,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画面中的细节。这只白鹳雄壮有力,气宇轩昂,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而白鹳嘴下的鱼则没有了力气,鱼身僵直下垂,尤其是那只没有生机的小眼睛与白鹳圆睁的大眼睛形成鲜明对比,一副俯首就擒的失败者姿态,而旁边的石斧则向世人讴歌着这位首领的不朽功勋。

  当然,毕竟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距离我们已经有6000年的时光了,它的内容真的是描绘一场胜利的战争吗?很多人也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有学者认为古人观念中乌鱼之间的生命转化,使得鸟衔鱼的图像代表着先民对死亡和宇宙的理解,表达着灵魂的飞升,等等;有学者认为是女神原型的图像组合,向我们展示的是仰韶先民对操纵人之生死和再生女神的崇拜:还有人认为就是当时的“艺术家”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再现。

  (责任编辑/李平)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