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抗战话刀枪

谈刀

  

  谁能想像,在远程轰炸机、航空母舰大行其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兵器在战场上还占据着一席之地。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到处传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9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可见,当时大片刀仍是我国军队的制式装备。

  1933年3月11日,中国军队宋哲元军(第29军)向占据长城沿线喜峰口一带企图向华北扩张的日军发起反击。冯治安师(第37师)下属之赵登禹旅、佟泽光旅奉命突袭日军侧舌。旅长赵登禹手提大片刀亲自带队乘雪夜奔袭60华里,迂回至日军服部、铃木两师团阵地。黑夜中短兵相接,日军的大炮毫无用武之地,阵也上刀光闪闪、血肉横飞,日军猝不及防,被歼三千余人。炮兵大佐服部也成了刀下之鬼。29军士兵王元龙创下一人砍杀日寇16名的骄人战绩。喜峰口一战,中国军队的大片刀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29军的大刀队在卢沟桥再立战功。当时的《世界日报》报道:“11日,日军二百余名进攻大王庙,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血肉相搏。此队日军被斩头颅者占1/3,大快人心。”守卫宛平城的战斗中,19岁的中国士兵陈永德挥舞大刀奋力抗敌,一举砍杀侵华日军13人。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两个师团激战于台儿庄,战斗极为惨烈。中国军队的大刀队利用夜战、近战的特长摸黑偷袭敌阵,用大刀砍杀日军无数,大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当时,第29军等中国军队装备的大片刀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兵器,它的刀身宽大、造型简单粗放,刀头部分近似梯形,刀尖圆钝,刀刃前部略呈弧形微向上斜,刀柄前部有简单护手,后部有一圆形铁环可防止刀从手中滑落,并可在圆环上扎红色布条以壮军威,这种刀在我国很早以前就已广泛使用,例如刽子手行刑使用的就是这种刀,因此民间俗称“鬼头刀”。从刀的造型特点就可看出,此刀的功能是用于砍杀而非刺杀。一般,每把刀都配有一个皮质的刀鞘,斜背于肩后。

  日本是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国家,刀是每一名日军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当年侵华日军装备最普遍的是“三八式”步枪,作为配套装备,每一支枪都配有一把刺刀,因此许多人将其称为“三八式”刺刀。其实,这种刺刀的名称是“30年式刺刀”,因为它开发定型于明治30年(1897年)而命名。该刺刀全长525毫米,刀体长400毫米,重量0.69千克。在日俄战争中该刺刀表现出色,深得日本军方满意,因此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并一直使用到日本战败投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著名的军用刺刀之一。

  “30年式”刺刀为下单刃式,其刀身上端平直,下端单刃上挑,造型近似短的日本武士刀、刀身两侧开有宽血槽,刀身后部有一整体式的护手,护手上端是枪口套环,下端是向前弯出的护手钩(后期生产的刺刀取消了护手钩,下端为直型);金属刀柄外镶木制握把,用铆钉固定,整个刀柄人机工程性能较好。刀柄后部有一鸟嘴状的金属部件,内有与步枪连接的卡槽、卡榫、闭锁机构等。刀鞘外部用薄钢板制成,内嵌软木以固定和保护刀体,刀鞘上端有一圈凸起的“吞口”,下端刀尖处有一圆球状“水滴”,穿皮带用的环口在刀鞘右侧上方。

  “30年式”刺刀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刺、能砍、能削;不仅可装在枪上使用,也可单手握持使用;战场上可白刃格斗,行军中可披荆斩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刺刀。当时八路军的兵工厂曾利用拆卸的钢轨仿制了大量的这种刺刀。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当年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的军刀。这把刀制作精美,全长1016毫米,刀身长910毫米,刀身后部刻有铭文“藤原重行”;刀鞘为木制,外包鲨鱼皮,刀鞘上部有两个挂环;刀盘为铜制;外表镀金。军刀是日本军官阶位官衔的象征,分为将佐军刀、尉官军刀、士官军刀等样式,其型号又包括昭和7年式、昭和12年式、32年式、95年式、98年式等军刀。但作为军刀,它最主要的作用当然是用来战斗,所以日军军刀与仪仗队佩戴的礼仪刀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它注重的是实用性、战斗性。

  日本军刀的外形与传统的武士刀非常近似,一般刀身全长在1米左右,刀柄较长可双手握持;全刀呈细长型微向上弯曲,刀尖锐利,刀用优质钢材锻造而成。一般日本军刀在刀鞘、刀柄、刀盘等处有樱花图案,刀柄处刻有铬文。在我国缴获的日本军刀中有一种将佐军刀,其刀柄处刻有“昭和庚辰年”、“兴亚一心”、“满铁作”字样。可以看出,此刀制作于昭和年间,是用从我国东北掠夺的铁矿冶炼钢材锻制而成。“兴亚一心”则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企图吞并亚洲的狼子野心。

  实际上,侵华战争中日军使用军刀进行战斗的事例鲜有所闻,而用军刀屠杀平民的恶行则是劣迹昭彰、罄竹难书。南原京大屠杀中,日军以杀人取乐,甚至举行杀人比赛,用军刀对双手被反绑、强令跪在地上的中国平民实施“斩首行动”,一军官创下连斩五十余名中国平民的“战绩”,其兽行令人发指。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日军军刀还免不了常被用来做剖腹自杀之用。或许,这才是它真正的用途吧。

  

  论 枪

  

  当时的抗日军民将日军使用的手枪、步枪、经机枪形象地称为“王八盒子”、“三八大盖”和“歪把子”。这是侵华日军装备最普遍的3种经武器。

  日军装备的手枪为“南部14式“,这是一种比较早期的自动手枪。该枪口径为8毫米,初速325米/秒,有效射程40米,重1.14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南部14式“手枪为圆形枪管握把细长,此枪工艺粗劣、外形丑陋,其实际性能也与其外观一样不值一提。由于枪的造型怪异,与之相配的枪套自然也属另类,为一上部略宽、下部略窄近似圆形的皮制盒子。乍眼看去,酷似一个乌龟壳,因此被称为“王八盒子”。这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中国老百姓对侵略者的憎恨。值得一提的是,“南部14式”还有一种7毫米口径的型号,由于数量稀少,现在成了枪支收藏家们热门的收藏品。

  “三八大盖”即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因枪机上方有一拱形的防尘盖而得名。该枪的前身是明治30年(1987年)式6.5毫米有坂步枪。明治38年(1905年)经改进定型,由有坂兵工厂制造。

  “三八式”步枪质量4.3千克,全枪长1275毫米,枪管长769毫米,使用6.5毫米×54毫米枪弹,弹头初速730米/秒,有效射程450米,表尺射程2400米,弹仓容量5发。是一种较早出现的小口径步枪。此枪瞄准基线长、射击精度较高,射程较远。但其致命的弱点是杀伤力不足,当时小口径步枪及其枪弹的设计还很不成熟,致使枪弹在飞行中的稳定性过强,射中目标后不易翻滚,直进直出、贯穿而过,被击中的伤口往往是一个人口和出口都很小的直洞。如果没有射中要害部位,很难使对方当场丧失战斗能力,而且事后伤口也很容易治愈。因此,在当时的军用步枪中,“三八大盖”实在是一件丢人现眼的劣等货。

  “歪把子”指的是日军装备的“十一年”式和“九一年”式轻机枪。前者定型于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后者定型于日本神武纪元2591年(1931年),二者结构相似,口径均为6.5毫米,都采用设在左侧的弹斗供弹。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都有一个细长弯曲歪向右侧的枪托,故得“歪把子”之称。此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冷却方式为气冷式,枪管外部有散热圈。“歪把子”与“三八大盖”口径统一,子弹可以通用,战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诸多的先天不足使它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小口径枪弹杀伤力不足、供弹机构易出故障、枪管散热差且不能更换枪管、外形设计荒谬(不符合人机工程学)、没有提手握把不便在战场上移动……这一切,注定了它很快就被淘汰出局的可悲命运。

  总之,“歪把子”与它的同门兄弟“三八大盖”、“王八盒子”一样,不仅外形丑陋怪异,性能也同样低劣不堪。其后,日本军方不得不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和轻机枪以替换这些先天不足的战场低能儿。但是,对于注定要失败的侵略战争,靠一两支新枪又岂能扭转乾坤呢?

  至于中国抗日军民当年使用的枪支弹药,可以用“万国牌”来形容。其型号繁杂、口径各异、新旧不等、产地众多,真是五花八门,难以计数。

  这些枪械良莠不齐,有的老旧不堪,有的粗制滥造,但其中也有几款堪称传世之作的枪族精品。例如“毛瑟96”型自动手枪、“M1888”型步枪、“ZB-26”式轻机枪,以及它们的改进和仿制型号,都是深受抗日军民喜爱的优秀枪型。它们的性能和实战表现均优于日军的“王八盒子”、“三八大盖”和“歪把子”。

  “毛瑟96”型自动手枪出自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彼得·保罗·毛瑟之手并于1896年获得专利,故命名为“M1896”型手枪,这是性能优良的第一代自动手枪。经过不断改进,其后又陆续衍生出“M1912”、“M1932”、“M1937”等型号,直到近代,我国还在此枪基础上开发出了“80式”战斗手枪。

  当时在中国流行较广的“M1932”型毛瑟手枪为7.63毫米口径,弹头初速425米/秒,全枪长288毫米,枪管长132毫米,弹匣容量20发,全枪质量1.3千克(不含弹匣与枪盒),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早期型号为自由枪机式),闭锁方式为卡铁摆动式。这种手枪最明显的特点是均配有一个木质的枪盒,使用时可以将枪盒与枪的握把方便地连接起来变成一支可抵肩射击的冲锋枪。早期的“M1896”型为单发自动(弹匣容量为10发)。后期的改进型在扳机座左侧增设了快慢机,置于“N”位时为单发自动,置于“R”位时为连发自动。一般所说的自动手枪是相对于转轮手枪而言的,均为单发自动,而毛瑟自动手枪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手枪,也被称为“冲锋手枪”。该枪单手握持射击时有效射程为50米,接上枪盒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可达150米。

  中国曾大量进口和仿造过毛瑟自动手枪,不仅正规军装备过此枪,就连保安团、地方豪绅的保镖、甚至绿林土匪也都大量地使用过此枪。当然,抗日军队和游击队、武工队也都广泛地使用这种手枪,在抗日的战场上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毛瑟自动手枪在中国流传之广可以从两个方面见其一斑:首先,此枪的中国名称就能数出一大串,如“盒子炮”、“二十响”、“驳壳枪”、“匣子枪”、“自来得”、“镜面苗子”、“大肚匣子”、“快慢机”等等,不一而足。据考,“驳壳”是根据英文“box”(盒子)音译而来,而英文中“gun”一词既能表示枪,也能表示炮,故又有了“盒子炮”之名。但多数名称都是国人根据此枪的外形特点或性能特点形象地创造出来的。由此也可看出这种枪在中国数量之巨大、流行之广泛。除此之外,这种枪还有一种著名的“中国式”使用方法。即单手射击时,持枪的手向外侧翻转90度,手心向上握枪射击。这与其他手枪的握持方法是有显著区别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此枪的抛壳机构设计欠妥,空弹壳不是从枪的侧面抛出,而是从上面跳出抛向正后方,若正手握持,弹壳很容易击中射手面部;二是此枪为连发手枪,在连发射击时枪口上下跳动产生较大偏差,影响射击精度,而改用侧向握持后即可有效降低枪口上下方向的跳动提高射击精度。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使毛瑟自动手枪得以扬长避短,从而将其固有的优越性能发挥到了极致。许多外国专家对此也赞叹称绝。而此枪在中国人手中能被“玩”得如此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就如同当年美国牛仔手中的左轮手枪一样,已在世界上被传为佳话。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人对这种手枪确实是情有独钟的。

  说起“M1888”型毛瑟步枪,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要提起“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七九步枪”却又都耳熟能详。其实,“M1888”型毛瑟步枪是近代步枪的共同鼻祖。

  毛瑟步枪也称“来复枪”,它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一种发射整装式金属弹壳枪弹,并且枪膛内刻有凹凸旋转的“来复线”的步枪。该枪由德国著名枪械大师毛瑟发明,于1871年定型生产。其后几经改进,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购买和仿造的著名步枪。“M1888”型在当时堪称一支享誉全球的优秀步枪,当时的清朝政府为了组建新军,除购买了相当数量之外,还引进图纸和设备于1895年在汉阳设厂正式生产“M1888”型步枪。该枪为7.92毫米口径,由于枪管外面还有一个套筒,故被称为“老套筒”(国产化的“M1888”已经取消了套筒。)在“M1888”型之后,又相继发展出了“M1898"型、“M1924"型等型号,同样使用7.92毫米枪弹,但都去掉了套筒。毛瑟系列的步枪有德国“原装”的,也有比利时、捷克等国仿造的。旧中国的兵工厂也曾生产过大量的该系列步枪的仿制品。国产的“M1888”型步枪正式名称是“88式”步枪,因其是由汉阳兵工厂制造而被俗称为“汉阳造”。此外还有金陵兵工厂制造的“汉式”步枪。它与“88式”完全相同,是1938年以后的“88式”产品,也称为“七九”式步枪。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德国“M1924"型步枪的仿制品,定名为“二四式”步枪,该枪又叫“中正式”,是国民党军队的制式步枪。旧中国军政部兵工署的1厂、11厂、21厂、40厂、41厂等兵工厂都曾生产过这款步枪。1938年6月,八路军115师344旅修械所仿制“汉阳造”成功。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茶坊兵工厂对“汉阳造”进行改进,试制成功一种枪身较短带有可折叠三棱刺刀的7.9毫米马步枪。毛泽东看到此枪后高兴地对军工局长李强说:“这回可用上自己的枪了。”1940年5月,晋冀鲁豫根据地黄崖洞兵工厂又在马步枪基础上研制出一种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精度更高的新式步枪,定名为“八一式”步枪。一年多的时间内,共生产了3000多支。据统计,在中国仿制的“M1888”型及其各种改进型步枪,总产量高达108万支以上。经实战检验,这些步枪在威力、性能各方面均胜过日本的“三八大盖”。

  在轻机枪中,“ZB-26”式堪称一代名枪。它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武器公司设计制造,定型于1926年。在中国它被称作“捷克式”。

  “ZB-26”式轻机枪使用7.92毫米枪弹,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倾斜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枪管散热方式为气冷式。它的枪管外部带有椭圆形的散热圈,枪口处有喇叭口状的消焰器,枪管上方有提手握把,弹匣插在枪机上部。该枪构造简单、坚固可靠,最大的优点是更换枪管方便快捷。世界上装备“ZB-26”式轻机枪的国家有20多个,旧中国的国民党军队也将其列为制式装备,并大量生产仿制的“ZB-26”式机枪。在中国仿制的“ZB-26”称为“二六式”(民国二十六年仿制)和“七七式”(改进型)。后来英国人在“ZB-26”的基础上改进开发出7.7毫米口径的布仑轻机枪,也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优秀轻机枪。在国民党军队中布仑轻机枪的装备数量也很多。

  抗日战场上,中国军民曾用“ZB-26”把侵华日军打得人仰马翻。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在使用“ZB-26”。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

  (责 编 林方时)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