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大家十分关注着在新的形势下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关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并给予足够重视。我认为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为什么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先进文化是引导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走向现代文明的思想保证。我们现在进行的事业,是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现代经济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文化基础是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其中有些优秀文化需要发扬。但是现代社会中存在一些丑陋现象,比如,有些人当官不为民、以权谋私;有一些人富裕了以后,缺乏为公共事业服务的观念等。其根本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否具有先进文化素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现代的物质文明,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发展。而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科学的知识,这都是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怎样向社会,向广大公民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家知道,近现代科学不是产生在中国。从外边引进一些科学文化思想,怎样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搞好嫁接,怎么样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我们的民族,武装我们的广大民众显得十分重要。

  在实施我们党的第一要务,加快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要依靠我们培养起来的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更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基础。科技进步不是单纯引进的科技进步,买来的科技进步是不能持久的,必须依靠国家自己培养起来的一批又一批、掌握了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科技人才队伍,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如果科教兴国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话,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可以这么说,如果广大的公众没有掌握科学文化,不断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的话,就不能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科技创新是很重要的。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会使用工具,而在于他会制造工具。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仅仅从国外买进一些先进设备,并使用这些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发展,在于你能不能够自己去创造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物质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要与广大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向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都要避免空对空,单纯地去讲,则是既不看对象,也不看实际需要的做法。我和一些专家探讨中国文化发展史时提出过一个问题,中国的道教、儒学都有相当扎实的根基。但是,到了汉朝,佛教却能长驱直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比道教和儒学更加力求和普通老百姓的生老病死保持比较密切的结合。它的教义和理念,让老百姓感到要做好事,现在做好事为后世积德,尽管轮回这种东西,以唯物主义的观点讲是不科学的,但是它的理念是紧紧抓住老百姓还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现实情况,把自然世界中的各种现象神化和迷信化来宣传,就达到效果了。由此可见,佛教能在我们国家的道教和儒学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进来,确实在联系实际方面下了大力气,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传播科学文化的人借鉴的。所以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要跟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使群众感觉到我们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文化与他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让他们认识到掌握了科学文化生活水平就能不断地提高,就能过上现代人的文明生活。

  传播科学文化,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战略性的、长期的任务,是急不得的。实际上,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果指望着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立马见效,那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一个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不同于建一幢大楼,完成一个工程。育人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但是,如果不从今天做起,就会丢掉明天。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树立为祖国大业长久发展,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为先进文化、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努力工作。我们可能一下子还看不到什么功劳,但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来说;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对科学普及工作的理论思考

  

  首先要探索一下科学普及工作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过去对科普工作,抓项目抓活动多一些,但是怎样对我们的科普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使科普工作做得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客观规律,这是科普工作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们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应该就是一个好的开头。这种计划不单是安排项目对象,其本身就是要理性地思考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的客观规律。

  其次科普工作要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并弘扬科学精神。人类的文明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既然文明的脚步没有停止,我们现在传播和普及的科学文化跟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是什么关系呢?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里,怎么样把现代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植根于中国公众的思想呢?要做到这一点,不研究历史,不研究文明史,是不行的。在我国历史上,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作为儒家圣贤被推崇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从1654年哥白尼的天体论以及牛顿自然科学原理开始的。现代科学则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开始。今天我们在以孔子为荣的同时,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哪些是应该继承,哪些是扬弃的呢?几千年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行为方式,这都是在文化历史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需要研究现代的科学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中的历史传承关系。

  再次,科普工作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应该怎样很好地结合。对于这个问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应达成共识,使科普工作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一些人由于急功近利,不理解不认识,往往对科学普及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总的来说,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是要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的概念。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健康发展,是系统的整体的协调与和谐。所以,对所有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一方面要看到不专不深是不行的,社会需要有分工,如果大家都是万金油的话,社会不可能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专门人才,必须知道你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尽管你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你是为整体服务的,某一方面的专家只有在整个大系统里,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从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整体发展作贡献,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恐怕钻得再深也没有用处,钻得深是为了在广泛的领域里面得到更好的应用。同时,即使专,也应该了解社会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钻研某一学科的知识,而不用其他新的知识,再专的也是不行的。实际上,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哲学理论的造诣。如果没有这个辩证的思维和唯物的精神,没有基本的哲学思想,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一个探索世界和认识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这就是所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科普工作者要做好为整个宏观系统搞好服务的准备。要懂得人文情怀和人文知识,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跟社会文明进步很好的结合,就是失败的科学家。此外,现代科普工作的设施和手段以及科普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地加强,这一点目前已经有了新的局面和变化。比如,科技馆在向科学中心发展,未来的科学馆很重要,它必将在未来的文明社会里成为人们喜欢去的地方。人们购买物质生活晶,要去商店,要提高文化水平,从儿童到青年要进入学校,而广大公众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则要进入科技馆。这个事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