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遗孤鹅耳枥

在我国东海舟山群岛之上有一座普陀山,那里不仅有众多闻名于世的古刹,而且还是古树名木荟萃之地。普陀鹅耳枥(Carpinusputoensis Cheng)即为山上最有名的珍稀古树名木之一,是生长在普陀山上的“圣树”。它与元代岛上的多宝塔、唐人阎立本的《杨枝观音图》一起被称为“普陀三宝”。

  世人之所以把鹅耳枥树当作“宝”,并不是因为它生长在佛教圣地,而是因为它的稀有和重要的植物学价值。据植物学家考证,这是全球仅存的一棵野生鹅耳枥树。其珍贵之处就在于其“天下惟一”。

  位于普陀山慧济寺西侧的这株普陀鹅耳枥古树长在海拔2160米处的山坡上,树高约14米,主干胸径63.7厘米,侧干32.4厘米,冠幅12米,覆盖面积72平方米,树龄约200年。该树雌雄树身同根相连,从地表处分两头并列长出。

  普陀鹅耳枥在植物学上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毛榉目桦木科鹅耳枥属的落叶乔木。树皮光滑,呈灰白色,在灰褐色的小枝上生有稀疏的长而柔软的小毛,并且会逐渐脱落。叶色暗绿,叶片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度4.5厘米~7厘米,宽度为3厘米~5厘米,边缘具不规则的刺毛状重锯齿;叶柄密生绒毛,叶基部为圆形或宽楔形,先端则是锐尖或逐渐变尖。叶子下面沿叶脉也牛有密密的短绒毛,脉腋间还具有簇生的毛。果实为卵圆形小坚果,长约5毫米~6毫米,上面有数条肋,先端也有毛;果序长5厘米~11厘米,序梗、序轴疏被短绒毛或近于无毛;果苞的中裂片半宽卵形。雌雄同株,花单性,同时生有雌花和雄花,雄花于4月上旬先叶开放,雌花与新叶同时开放。花的受授率仅有8%左右。果实在9月底或10月开始成熟。

  普陀鹅耳枥于1930年5月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首次在普陀山发现。1932年由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鉴定,认为确是一个新树种,并定名为普陀鹅耳枥。在我国1984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专家认为,造成普陀鹅耳枥如此稀少的原因,一是雌雄花相遇机会少,两者的花期相差10天~15天,极难相互授粉,种子受孕率低,所以在野生状态下一直没有繁衍。二是果壳坚硬,种子很难萌发。三是该树种被砍伐后不易萌芽。四是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和人为干扰。普陀鹅耳枥开花结实之季,正是我国南方遭遇到强大台风袭击的时候。恶劣的气候使得种子无法正常繁殖。上述多个原因共同导致了该树种失去天然繁殖能力,原有植株逐渐减少,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对于普陀鹅耳枥的保护方式目前在植物学界还存在着争议。虽然大家都赞同“就地保护”,但由于其存在的数量极其稀少,无法确定目前的生存地就是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人工繁育普陀鹅耳枥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种植物在我国的生长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长。相信不久后,普陀山上那株古老的普陀鹅耳枥也将不再孤单。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