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王国桑给巴尔

说起非洲,很多人眼前可能就会浮现一幅戈壁万里黄沙满天的荒蛮景色,或是密不透风溽热潮湿的雨林景象,然而,这并不是非洲的全部。在非洲大陆,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形态,都是极为多样而差异巨大的。倘若你到非洲东海岸旅行,你或许会惊异地发现,非洲在许多方面都与你原来的想象很不一样,非洲竟也有如此风和日丽、开阔明朗的湛蓝色海岸,有这么多商船云集、兴盛繁荣的古老城镇!

  在非洲大陆的东海岸,北起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的索法拉,万里海岸线及附近岛屿上,分布着一系列文明积淀厚重、富于海上贸易传统的古老城镇,它们是非洲历史上面向外部世界而形成的蔚蓝色海洋文明——斯瓦希里文明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其中,被称为“丁香之岛”的桑给巴尔共和国首府桑给巴尔城(俗称“石头城”),就是这样一个幽静美丽的古老城市。

  

  黑人之城邦

  

  桑给巴尔是坦桑尼亚一个有自治地位的共和国,它由桑给巴尔岛、奔巴岛等1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岛上最早的居民是大陆来的班图族黑人,后来,随着它成为东非印度洋上商贸中心,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移民也多起来。千百年来,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居民相互通婚,融合成一个特殊的桑给巴尔族群,他们肤色黯黑而带棕色,讲着一种将非洲班图语与阿拉伯语、波斯语混合在一起的语言——斯瓦希里语。在阿拉伯语里,斯瓦希里有“海岸”之意,东非沿海历史上曾分布着一系列由讲斯瓦希里语的居民建立的城邦,中国古代史书将这些城邦国家叫做僧祗国,“僧祗”一词源自波斯语,有“黑人”之意,桑给巴尔也即“黑人之城邦”。

  桑给巴尔城就像是传说中的天方之国。小城里那些迷宫般弯弯曲曲的民居小巷,那一条条在雨后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石板路,那些雕刻精美厚重结实的透着亚非文明融合神韵的“桑给巴尔门”,还有它那平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夜幕降临之时,你若独自转悠在古城深处那些曲曲拐拐的小巷里,你或许会晃晃然地觉得是不是来到了《一千零一夜》书中描述的某个神奇的阿拉伯城堡,或是来到了传说中的某个波斯古国。可是,定神一看,对面走过来的,却分明是披着黑纱长裙的肤色黯黑的非洲女郎,店前闲坐的也不是阿凡提似的伊斯兰商人,而是一身白色长袍、头戴小圆帽的非洲老头们。而那飘浮在古巷深处的掺糅着来自非洲大陆、阿拉伯世界、印度和波斯风格的桑给巴尔塔拉比音乐,却清楚地让你从这种幻境中走出来,知道你确实是身在非洲,在非洲东海岸的一个斯瓦希里城堡里。

  

  丁香王国

  

  桑给巴尔的繁荣是因为它是非洲大陆与印度洋贸易的中介站。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商人来此贩卖黑人奴隶、象牙、黄金。贩卖黑奴是古代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主要的活动。他们将大陆上劫掠出来的黑人集中到桑给巴尔奴隶市场上交易,然后渡海贩运到中东阿拉伯世界及亚洲一些国家。19世纪黑奴贸易被禁止后,岛上开始种植丁香,并长期占世界丁香出口市场份额的90%,成为名符其实的“丁香王国”。丁香树是一种看上去如茶树的名贵植物,它开出的紫色花瓣可用来制成食品保鲜和调味的香料,直到今天,大片的丁香种植园依然遍布在这绿色海岛上,与碧水蓝天互为影衬,景色美丽。

  2000年桑给巴尔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但它并不是一个废弃的遗址,而是一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古城。古城密集的建筑,多为19世纪来此做生意的阿拉伯和印度商人所建,楼高三五层,以灰白坚硬的石材砌成,紧紧相邻,形成弯弯曲曲的街道胡同。在古城旅行,你可以在那迷宫般的小巷里慢慢闲逛,发现许多来自非洲大陆的木雕、皮革、牙雕手工艺术品,来自阿拉伯及伊朗的银器,及欧洲和中国的商品,不过更多的是当地生产的香料加工品、海产品。

  桑给巴尔文化有着融合亚非多元文化为一体的独特魅力。岛上流行着一种叫做“塔拉比”的音乐,这是一种将非洲黑人音乐舞蹈传统,与来自阿拉伯、印度的音乐歌舞元素融合在一起的非洲东海岸说唱艺术,它既有黑人音乐舞蹈以击鼓为特征的强烈节奏与动感,又有阿拉伯与印度音乐的回旋婉转旋律与优美歌唱性。

  

  桑给巴尔门

  

  最能反映古城悠久历史的是小镇上每家每户门前所谓的“桑给巴尔门”,及门两边光滑的大石条。这是一种用坚硬的非洲乌木雕制而成的大门,雕工精美,气派高贵,经海风热浪上百年侵蚀而陈旧斑驳,但依然坚硬结实,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岛上曾有的耀人财富。大门前板上都排列着整齐坚硬的尖头木镞,据说这种风格来自印度,因为在印度,人们在门上安装这种尖头木镞以防大象来撞门。大门两边,是一条条一尺多宽的长石条,人们三五成群地坐着闲聊。临街的一楼多是商店铺面,出售本地出产和来自非洲大陆的商品。

  古城初建时大概没什么特别的布局考虑,一栋接一栋的房屋紧挨着建起来,形成狭窄弯曲的小巷。随着古城不断扩大,小巷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弯曲深长。那小巷间相互之间的通道,只有世代在此居住的人才会清楚而信步自如。新来乍到者,转上几个弯后便会昏头迷失了方向。不过,小城其实并不大,你一直转下去,总会忽然感觉眼前一亮,开阔无边的湛蓝海洋已展现在你面前。原来你已经转出了古城胡同,来到了天水一色的大海边上。这种“左转右转困无路,城暗海明忽有天”的奇妙感觉,正是这印度洋上古镇小城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明与斯瓦希里文明

  

  公元15世纪初叶,郑和船队曾多次抵达东非海岸,中华文明与斯瓦希里文明往来频繁,相互影响广泛。随郑和远航的马欢和费信,曾写下传世文献《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所记录之种种见闻景物,今人读来,亦不免心往神之。

  在斯瓦希里语中,“茶”读做“cha”,与汉语读音相近,一些非洲文化史学家们认为,当时东非沿海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有些西方考古学家们甚至这样说:“中世纪的东非历史,其实是由中国的茶叶与瓷器写成的”,这数百年间,东非斯瓦希里海岸,因输入中国瓷器众多,以至被西方旅行家称作“瓷器海岸”,而这也是一条见证东方中国与非洲友好和平交往的文化商贸海岸。按考古学家的说法,在坦桑尼亚的基尔瓦,这个当年东非僧祗帝国都城的四周,“中国瓷器的碎片可以整铲整铲地铲起来”。甚至到19世纪,桑给巴尔城中的苏丹和王公贵族们,依然将收藏精美之中国丝绸、瓷器、绘画作品,作为象征其显赫地位的方式。可见,中非友好关系,实为源远而流长。

  

  责任编辑 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