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西医论争?

一篇名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发表在去年第一期《医学与哲学》上,何裕民教授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副主编,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审稿人。作为一名中医,是什么原因让他力排众议在核心期刊上发了这篇颇有争议、批判中医的文章呢?近日,我们带着许多疑问,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百科知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主张取消中医,您作为副主编,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看待那篇文章的?

  答:《医学与哲学》是医学综合类的核心期刊,在医学界和理论界都有相当影响,因此发什么样的文章应该是相当慎重而又严肃的。当时看到张的这篇文章,从心底里讲并不以为然,我和杂志的主编赵明杰商量后,决定全文发表,不做增删,‘也没料到这篇文章会引发专业范围外一场社会层面关于中医生死问题的争辩,当时的初衷是希望在被民族情感、传统文化重重符号所束缚、很难有所争议的中医界内部引起一些讨论,构成对中医现状的反思。为慎重起见,我们还配发了另外几篇意见相左的文章明确刊物立场,我自己则写了一篇《跳出中西医之争看医学》作为这组文章的开头。我虽然是中医,但作为杂志副主编,立场是中立的,感情上肯定是不认同的,但理性上我觉得学术应鼓励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应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引起争论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至于后来发生的“签名”风波,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学术论争的范畴。

  

  《百科知识》:那么今天反对中医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第一类人主张科学主义,认为科学至上,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纳入不了这个体系,就应该靠边,我们称之为科学主义。第二类人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有迷恋盲从西方的倾向,因此持反对态度。有些年轻医生反对中医,就是对西方的盲从,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较多。但资格比较老的医生反对的声音就比较微弱,因为他很清楚现代医学能做些什么。第三类人则有借此哗众取宠,有“做秀”的嫌疑。对于这类杂音,不必太在意。

  

  《百科知识》:这次中西医之争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答:焦点还是过去一再被提起的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在对待中医问题上,有些人主张用唯一的西方近代科学标准来评估。这种标准在解释化学、物理学等现象方面很成功,但在解释生物学现象方面会面临挑战。因为,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的规律不完全一样,标准也不能一元化。近代科学并非是唯一的知识源泉,也绝非唯一的知识标准。不能得到近代科学支持的观点,在逻辑上有可能是近代科学的无能为力,或者暂时水平不够。从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角度看,中医不仅仅是国宝,也是科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参照物。

  

  《百科知识》:反对中医的人对中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质疑,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我最近刚写了一本书,书名是《从排斥到执着——我为什么热爱中医》,会在近期出版,里面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应该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我刚接触中医的时候,跟一些反对者一样,因为对中医的概念不能一下子接受,所以对中医的疗效等也抱有一点怀疑,后来上了临床,接触了不少西医和中医名家,自己也看了不少病人,观念就完全转变了过来。尊重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底线,我不想泛泛而谈,以胰腺癌为例作一比较。文献中,晚期胰腺癌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无法手术的,国外1年生存率在2%~5%。我诊治过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总共有300多人,绝大多数无法手术切除,均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约100多人仍健在,现已过3年的有40多人,在上海的就有20多人。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并非笔者能干,我周边的许多中医专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成功案例大都成百上千。

  

  《百科知识》:这次中西医论争对中医的发展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答:这场争论虽有点多余,但对中医发展不一定是坏事情。通过争论,中医可以理清楚一些家当,理清楚一些观念,搞清楚中医究竟有什么价值,现代医学有什么不足。所以这场争论还会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也让我们这些业内人士感到压力重大,振兴中医、振兴中华文化的愿望将更为迫切。

  

  《百科知识》:那么在西方医学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下,中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答:中医对现实中国人来说,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来说,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它是一种实用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大到比如说肿瘤、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等,小到一个感冒,还有最时髦的亚健康,膏方调补等,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喜欢用中药。很多民间人士对“告别”论义愤填膺,认为是数典忘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中医本身的价值,这是有切身利益的。第二,从科学层面讲,中医既然是一种传统性科学,就有它的科学内容。就拿经络来说,前一段时间上海曙光医院做了两个手术,就用针麻,我印象当中一个好像是开颅的,至少使得麻醉剂的用量大大减少。针麻这种技术,就建立在经络理论之上,所以这个谜的揭开,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重大的科学问题。现代的解剖学解释不了这个问题,解释不了不等于不存在,这时需要改变的不是中医,而是现代科学的解释体系。第三个层面,中医还是种文化。中国人有中国的文化,用西方标准来评价,可能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是它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几亿人、几十亿人用了多少年都很有价值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已经基本平息了,国家出台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大举措。其实一个民族真正兴起,除了我们商品走向世界以外,我们的科学思想、文化观念,也要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医作为一种和生活观念非常密切的有价值的保健体系,或者是生活哲学,一个可以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知识体系,一定会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且会大大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

  

  《百科知识》:您对中医发展的现状是否满意?有什么建议?

  答:不太满意。科学发展的过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不断告别谬误的过程,中医西医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西方医学在很多地方,大胆地告别了过去的错误,比如说休克理论,所以进步较快。中医人,的确有一个怎么大胆地和过去保持某种距离的问题。不要认为古人记载的都是好的,今天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方子可能就不太适合今天的人群了,需要新的总结,进行临床检验。另外中医人还需要自信,他对自己的传统,也是摇摇摆摆的,好像西方医学说得有道理,然后我摆到那边去。我觉得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有很多问题,应该很自信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应当把过去一些不值得一提的,或者已经证明是谬误的东西,大胆地舍弃。中医的生存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需要我们进行拓展,今后中医可能不仅局限于治病,还应对亚健康等病前状态实施干预,对病后虚弱的身体进行调理,以维护健康,增进健康为目标。这几块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医的发展之道。

  民众对于中医也有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因为话语权是掌握在西方手里的,所以民众对于中医的了解还是不够深。比如有人认为西医能治百病,中医只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其实,在急诊抢救方面西医固然是强项,但在很多小毛小病(如感冒)以及一些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治疗方面,中医还是很有优势的。在“治病”方面,或许中医不敌西医;但在调整状态方面,西医不敌中医。中西医各有优势,完全可以协同作战,没有必要剑拔弩张,全面抗衡。

  

  责任编辑 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