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浪”的踪迹

现有气象理论认为,即使在最恶劣的暴风雨中,海浪也不会高过1O米。但令人震惊的是,几个世纪以来,大洋上存在着十几层楼高的“杀人浪”这种说法常常从惊恐未定的船长、水手乃至有幸逃生的乘客们口中传出。不过,听者对此说法往往深表怀疑:“一定是被风浪打懵了。口说无凭,以讹传讹罢了!”

  就连有些海洋学家也视之为迷信不予理会。翻翻经典的海浪原理书籍,你会发现按照传统的物理海洋学和气象学,实在无法圆满解释这些巨浪的成因。于是,到底有没有“杀人浪”?如果有,又是如何生成的?等等,就成了未解之谜。

  不过,所谓“杀人浪”给了影视人员无尽的创作空间。美国海难大片《海神号》、《完美风暴》等都以此为主题,描述了船只遭遇到巨浪袭击以及由此展开的故事。

  

  “杀人浪”频繁造访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你相信与否,“杀人浪”依旧我行我素,以“史无前例”的一个又一个“业绩”,雄辩地告诉你它曾经来过:

  远在1502年,哥伦布带领船队第四次前往美洲时,曾途经险恶的百慕大三角。有一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可转眼间海面就浪涛翻滚,冲天巨浪黑压压地向船队压过来。哥伦布惊异万分,把这一切详细记录在航海日志上。

  1970年11月13日,孟加拉湾遭遇风暴,浪高约7.2米,顷刻间夺走了沿岸30万人的生命。杀人如儿戏,世上还有谁比它更凶残?

  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西南海域的7.8级地震引发了海啸,估计浪高30.5米,至少146人死亡、117人失踪。

  2004年9月,飓风“伊万”横扫墨西哥湾及沿岸国家,最高风速达266千米/小时。“伊万”所到之处,建筑物毁坏殆尽,人员伤亡惨重,7台石油钻井平台沉没。美国有130万家庭断电、45人死亡、损失过百亿美元,仅新奥尔良州就有120万人撤离家园。

  更多的例子不胜枚举。

  幸运的是,“伊万”肆虐之时,美国斯特尼斯航天中心海洋研究室利用水压传感器,准确测得海浪高30米。遗憾的是,该传感器只能间歇工作。实测瞬间,“风眼”已过。实际浪高估计已经超过40米。

  有了确凿的测量数据,大多数人不再怀疑所谓“杀人浪”的存在。但是,“杀人浪”像个幽灵,往往来去匆匆。除了沉没中的船只、飘荡着的尸体、一片废墟以及电影中虚构的镜头,人类从未直接把握其踪迹。

  直到2000年12月,欧洲宇航局启动了“大海浪计划”,人类的“捕捉”才算成功——“杀人浪”竟屡屡出现在屏幕上。科学家用两颗卫星扫描海洋,没想到在头三周之内,就监测到大洋上单独出现的10个25~30米高的巨浪。

  如今,怀疑论销声匿迹。那么,究竟何为“杀人浪”?它又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杀人浪”

  

  严格地说,“杀人浪”是个绰号,其大名应该是“巨浪”。一般说来,所谓巨浪,浪高至少在七八米以上,并且能够造成重大的海难或灾害。它具有如下特点:

  突发,而且常常独来独往——像个独行侠突兀地出现在海上,倏忽之间又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狼籍让你望洋兴叹抑或哀号。

  巨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保罗·刘解释说,你不知道它们的极限高度是多少。

  能量集中。有排山倒海之势和雷霆万钧之力,狂暴冷酷桀骜不驯,毁灭性能量有时超过上万颗原子弹,甚至不亚于小行星撞击地球。

  呈锯齿状。前面是一堵立陡的水墙,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1995年9月11日,“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在北大西洋被28.5米高的巨浪袭击。船长罗纳德·沃里克事后说:“就像撞上了白色的多佛悬崖”。

  

  “杀人浪”的形成

  

  “杀人浪”是怎样形成的呢?

  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当今的非线性说——由于非线性孤立波的传播而激发。非线性理论认为,海洋中随机会有多个孤立波各自独立传播,它们的速度和方向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孤立波的波高可以不很高。因而即使海面平静,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这些孤立波一旦碰撞叠加在一起,瞬间就会生成几十米高的巨浪。但由于各孤立波碰撞前的速度和方向各不相同,而且碰撞后各孤立波依然保持原来的波速、波形和方向,因而巨浪无法传播。于是很快解体,恢复为各孤立波,海面即刻又归于平静。因此,“杀人浪”往往不期而至,突发、孤立,而且来无影去无踪。

  2006年5月21日,价值1亿英镑、号称“海上巨无霸”的法国豪华邮轮“彭特·艾温号”满载着1150名乘客行驶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比斯开湾,起初一切正常。当晚10点半许,突然风起浪涌,轰然一声巨响,一个高达15米的骇人巨浪从天而降。下面的6层船舱顿时一片汪洋,玻璃悉数被击碎。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杀人浪”突发、孤立、来去匆匆的特性。

  其次,偶发的风暴会激发巨浪。依据海浪原理,风吹过水面便形成风浪。风浪传递到无风的远处或风息了就成为涌浪。风浪还能使海面起伏摩擦加大,更加速了风能转化为波浪动能和势能的过程。所以,广阔洋面上持续劲吹的大风暴必然形成巨浪,多个“杀人浪”会由此随机形成。袭击墨西哥湾的巨浪就是飓风“伊万”横扫的结果。

  再次,海底突发的地震也会激发巨浪。大地震往往是由地壳板块的彼此撞击造成的。撞击使海底突然断裂、沉降或隆起,海面相应地凹陷又升高,从而激起巨浪。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底的8.7级地震就形成了海啸巨浪,造成8万多人伤亡。

  海流也是激发巨浪的一个因素。恶名昭著的好望角位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大洋的交汇处。有一条来自印度洋的海底暖流自东往西汹涌流过,另一条来自南大洋的寒流则自西往东澎湃而来。这一寒一暖两条海流难舍难分地搅在一起,洋面上就激起了滔天的巨浪。再加上强劲西风的鼓噪、极地风的涡旋,洋流和风暴的巨大能量聚集在一起,杀人巨浪自然就频频光临。

  此外,天文大潮也往往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潮汐主要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在地球上产生的引潮力形成的。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潮汐就特别大,人们称之为朔望大潮。当月亮到达近地点时,朔望大潮达到极值,这就是近地点朔望大潮。如果“杀人浪”恰逢近地点朔望大潮之时产生,自然就更加雄伟。

  综合上述多种因素,现在可以设想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某年某月某日的某时刻,由于巧合而又巧合,某大洋底发生了最大的浅层地震,海面上则正席卷着最大的风暴,该时刻又适逢近地点朔望大潮,该洋底又恰恰地形奇特而洋流汹涌,此时刚好又有许多非线性孤立波叠加在一起,那么,那个“杀人浪”会有多高?有多少人会葬身海底?又有多少个国家会因此惨遭毁灭之灾?有谁能够知道?

  由此看来,“杀人浪”的浪高和能量的确都没有上限。因此,如果将来哪个国家或哪个人“有幸”碰上了这样的“杀人浪”,什么也别说,自认倒霉吧!

  其实,“杀人浪”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已经肆虐了数十亿年了。距今40亿年的时候,月亮离地球很近,地球自转也更快,2~6个小时就有一次潮汐。那时候,潮涨潮落的幅度远远大于现在,每次要向大陆推进数百千米。奥陶纪时,月亮离地球远了些,但绕地球一周也只需9天。那时的海水不断冲刷着大陆。因此,又有谁敢说,人类诞生之初的史前大洪水、大西洲的沉没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不是“杀人浪”的“杰作”?

  所幸的是,就在去年,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何塞·卡洛斯·涅托和德国基斯塔赫特研究中心(GKSS)合作,已经开发出了可以预报“杀人浪”的“大浪软件”。该软件精确预报的距离可达8千米以上,能够把360。范围内的雷达信号转化为巨浪,并在彩色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舰船能够主动监测、规避“杀人浪”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