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

早在3000年前,鹿就已经进入到华夏先民的视野中了:《诗经》中有《鹿鸣》诗,诗以“呦呦鹿鸣”起兴,吟诵群朋宴乐之事;几乎同一历史时段,又有王公显贵营造“鹿囿”、“鹿苑”的历史记述。这表明了先民“与麋鹿相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文化亲和。在其后的历史延续中,人们依凭于鹿的自然属性,极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在鹿身上叠加了诸多的文化认知:灵异之兽,寿达两干载;以鹿兆禄,企求富贵;“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在建筑、雕塑、绘画、民间物什等诸方面尽仿鹿形,寄寓美好。经历了人类文化洗礼后的自然之鹿,渐趋演化出长寿、福禄、富贵等的文化内涵。

  

  信鹿之灵

  

  鹿的灵异信仰,可追久远:商时,鹿骨已作占卜之用,殷墟也曾出土鹿角卜辞;在出土的东剧楚地墓葬文物中,先后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头插鹿角的造像,尽管学界对其文化内涵尚无确论,做出了镇墓兽、山神、灵魂的化身、冥府守护者、生命之神等诸多猜测,但鹿角的出现与人类早期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后随着佛道二教的鼓噪,鹿灵信仰一脉相承了下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是鹿王的化身,敦煌莫高窟第二五七窟西壁之上曾绘有《九色鹿舍己救人》的连环画故事;道家仙人也多有以鹿为坐骑、与鹿相伴的记述。“西王母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慕黄帝之德,乘白鹿来献白玉环。”

  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曾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陆绍弟为卢氏县尉,司掌捕猎,一次在涧边遇鹿五六只,鹿毛斑如画,见人不惊。陆让猎人以箭射之,猎人告诉他:“这是仙鹿,用箭射不但伤不到它,而且对自己还不利。”陆绍弟不信,强命猎人射之,猎入不得已发了一箭,鹿带箭而去。等他们返程的时候,猎人坠崖,折断了左足。

  鹿之所以灵是因为鹿寿。古人认为鹿寿能达两千岁:“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为玄鹿。”又称鹿寿达五百岁就有灵异:“虎鹿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即能变化。”鹿寿作为鹿灵的重要表现之一被人们接受下来。在民间,人们常以鹿为长寿的象征,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在传统寿画中,鹿又常与寿星为伴,以祈长寿。

  

  托鹿之名

  

  借助鹿性的灵与寿,民间衍生出了诸多的美好企求:“禄”为“五福”(福、禄、寿、喜、财)之一,“鹿”与“禄”同音,以“鹿”兆“禄”,寓意富贵吉祥。在表达上,百头鹿称“百禄”,鹿与蝙蝠合称“福禄双全”或“福禄长久”。鹿又与“陆”谐音,鹿与鹤合,则称“入合同寿”(六合,系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又用鹿鹤配以寿石、椿树、常春花等,则寓“六合同春”之意等。

  在寄寓美好的同时,鹿又有隐喻帝位、皇权之意,如“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逐鹿中原”。《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卜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张晏注同:“鹿喻帝位。”鹿有群居的特点,人们以鹿及人,又有以鹿喻宾朋之意。古代科举后,常有“鹿鸣宴”:“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己,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

  鹿寓意美好,我国不少地方以鹿为名,如涿鹿、束鹿、钜鹿、鹿邑、鹿泉、鹿塞、鹿港、鹿头关、鹿门山等等。这些地方或因其状似鹿,或源于神话传说,不一而足。如海南三亚市南部约6千米处,有一陆连岛名曰“鹿回头”,其状貌似一只美丽的金鹿站在海边回头观望。黎族民众说,古时候,五指山上有一个勤劳勇敢的青年猎人,打猎时遇到一只梅花鹿,黎族民众视鹿为吉祥之物,谁能猎获它谁就能得到幸福。青年猎人穷追小舍,翻山越岭一直追到南部海湾,正耍搭弓射鹿,梅花鹿倏然回、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后来,猎人和少女结为夫妻,定居此地,男耕女织,繁衍子孙。地以鹿灵,鹿因地名。存给自然景物注入人文色彩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享鹿之用

  

  古人认为,“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鹿乃仙兽,纯阳多寿,能通督脉,义食良草,故其角、肉食之有益无损”。基于这样的认知,烹食鹿肉成为上层社会的歆享:西周时,人们已将鹿肉作为宴宾的食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更详细地记述了鹿肉的烹饪方法:唐代州县“鹿鸣宴”中就有“鹿胃脯”的记载;至清时,鹿肉则为皇家贡品,为皇族所专享;随着近代养鹿业的发展,以鹿肉为原料的佳肴己不下百十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

  除了烹食鹿肉外,鹿的医学、养牛功效也早为人们所熟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载有鹿角、鹿角胶和鹿肉的中医处方: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对鹿茸、鹿角及鹿角胶的性味、功效等做了更为详细的陈述;到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仅涉鹿药目就有20种之多,并分述了鹿茸、角、鞭、胎、齿、骨、肉、髓、脑、精、奶、血、筋、肾、皮、泪、溺、粪等的药用价值。

  除了鹿的食用、药用功用外,鹿皮服饰也为历代人们追。捧:唐代隐士以戴肫中(帽子)标榜清高:金代北地少数民族更以鹿皮为农、靴、褥等日用:延及今天,由于鹿皮皮质上乘,鞣制后柔滑、坚韧,可制成高档服饰,鹿皮夹克、衣裙、靴鞋、于套等郜成为时尚消费品。

  

  仿鹿之形

  

  鹿性温良,外形秀美,冉辅以灵兽、瑞兽的文化认知,仿鹿之形而造的诸多器物在烘托氛围的同时,更让人有悦目怡情之享,所以鹿的影像被历代人们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刻、绘画、剪纸以及民用物什上。如内蒙古白岔河发现的与红山文化有关的群鹿岩画,汉代的骑十射鹿图,魏晋佛座上的卧鹿浮雕,敦煌壁画中九色鹿的描绘等,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

  南国苏州有著名的“雕花楼”,楼门以砖雕成,分上、中、下三枋,饰以浮雕、圆雕、透雕相结合的灵芝、牡丹、石榴、佛手、菊花、兰花、祥云等,喻意“寿”、“禄”、“福”、“贤”、“德”。其中,中枋雕刻有“鹿十景”,十只鹿姿态各异,或卧、或立、或蹦、或跑、或趴、或蹿、或昂首、或俯视、或屏气凝神、或回首顾盼,寓意祥瑞,堪称艺术精品。

  民间物什中,以鹿为名者更是不胜枚举。我国北方蒙古牧区有“鹿棋”(蒙语称“鲍格因吉勒格”)之民间游艺,设鹿、狗双方攻防,仿鹿、狗之习性,双方斗智斗勇。在古老的阴山岩画上就有“鹿棋”的棋盘,足见其历史之久远。再如陕西扶风有“鹿糕馍”,又名“鹿糕干粮”,本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因其正面中间有一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馍如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自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延及今天,都市里巷、街道广场、楼堂馆舍、庭院小区多有群鹿、独鹿、奔鹿、卧鹿、母子鹿、夫妻鹿等雕塑:公司、商标、宾馆、商铺更有以鹿为名者,这除了延续着传统鹿文化的祥瑞、审美之外,更多寄寓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责任编辑 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